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七十)▪P2

  ..續本文上一頁式成立中觀宗毫無過失。

  戊二、明于離邊中觀之義離過

  對方想:對于中觀宗的遮破,我雖然無法作出答複,但是精進修持佛法的人,將來必定能作出答複。

  

有非有俱非,諸宗皆寂滅,

  

于中欲興難,畢竟不能申。

  頌文直解

  執著有邊、非有邊、二俱邊、非二俱邊這些戲論的各宗,在中觀正理面前,都被徹底遮破而寂滅,如果他們想對中觀宗興難,是畢竟不可能申述成功的。

  釋義

  本頌前兩句指出一切的四邊戲論都已經被遮破,後兩句指出他宗不可能真正對中觀宗發起問難。

  “有非有俱非,諸宗皆寂滅”:他宗執著的觀點,歸納起來,就是有、無、二俱、非二俱這四邊,而這四邊都已經被中觀宗徹底無余地遮破。對四邊的遮破,歸納而言,就是《般若心經》中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藏文翻譯的順序與玄奘大師翻譯的不同。)

  破除四邊的順序,可以對應中觀四步境界。“色即是空”,對應的是以離一多因等中觀正理,抉擇顯現爲空,因此寂滅有的戲論邊;“空即是色”,對應的是以名言緣起因,將空抉擇爲緣起,因此寂滅無的戲論邊;“色不異空”,對應的是將顯現與空抉擇爲雙融,因此寂滅二俱的戲論邊;“空不異色”,對應的是將雙融抉擇爲平等性,因此寂滅非二俱的戲論邊。

  “于中欲興難,畢竟不能申”:對于如此甚深的大中觀之義,執著有、無等邊的宗派,即使在極其漫長的時間裏,也不可能成功發起問難。相應于境的實相抉擇之義,即以事勢理成立爲叁解脫門的自性。如經中說:“以無自性之理,一切法爲空;以無相之理,一切法爲無相;以無願之理,一切法爲無願;以自性光明,一切法爲清淨般若波羅蜜多。”

  千千萬萬的實事師,即使經過漫長的時間,再再與中觀師辯論,也發不出真正合理的問難。中觀宗真正符合萬法的實相,所以一絲一毫的過失都不可能出現,他是以佛菩薩清淨的境界,或者說以究竟的般若實相,來如實抉擇,哪裏會有過失呢?所以在辯論中,實事師會逐漸發現並進而破除自己對戲論的執著,但是卻不可能找到中觀宗的過失。

  經過七十課的講解,《中觀四百論》到現在就圓滿講完了。大家知道,聖天菩薩是龍樹菩薩的親傳弟子,被推崇爲與龍樹菩薩相等。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般若經等宣說諸法,皆無自性無生滅等,其能無倒解釋經者厥爲龍猛。解彼意趣有何次第。答,佛護,清辨,月稱,靜命等大中觀師,皆依聖天爲量,等同龍猛。故彼父子是余中觀師所依根源,故諸先覺稱彼二師名根本中觀師,稱諸余者名隨持中觀師。”也就是說,對經典的解釋,以龍樹菩薩的解釋爲標准,而對龍樹菩薩所作論典的解釋,以聖天菩薩的解釋爲標准。所以龍樹菩薩與聖天菩薩,是所有中觀論師共同推崇的根本中觀論師,其他的中觀師,則被稱爲是追隨龍樹菩薩與聖天菩薩的隨持中觀師。聖天菩薩所作的最重要的著作,就是這部《中觀四百論》,所以要學好中觀,就必須學好《中觀四百論》。

  多昂丹碧尼瑪尊者在《中觀四百論句義釋——龍樹密意莊嚴》開篇時,就稱頌《中觀四百論》爲“能善說于離邊大中觀之實相、二谛真實性如何作瑜伽之次第”。這高度凝練地概括了《中觀四百論》的殊勝特色,即:既對離邊大中觀的實相作了最善巧的宣講,又對按照二谛真實性進行修持的瑜伽次第作了最善巧的引導。對這樣殊勝難得的法寶,大家要發自內心地珍惜,精進地作聞思修行。

  在學習時,大家還一定要明白,學中觀的原因,就是因爲凡夫對自我,以及對這個世界的知見,是完全顛倒的,違背事實真相的。真相是離戲的大空,完全是無自性,但是大家卻執著有四邊。所以必須要通過修學中觀,來斷除這種對四邊的邪執。

  凡夫對四邊的執著中,最主要的是對有邊的執著。後面的叁邊,則都是建立在有邊的基礎之上。在學習中,有一個常見的現象,有不少人雖然已經學習了破除四邊的中觀正理,但是仍然認爲有邊只是在勝義中才空,在世俗中卻仍然實實在在地存在。這種情況,是由于沒有認識到有邊本來就是戲論,本來就根本不存在,因此他雖然學到了遣除有邊乃至四邊的句義,但在內心裏卻不敢去空,而牢牢地、緊緊地把“有”保護在世俗谛中。從而導致了在抉擇實相時仍然分開二谛,並堅持對勝義單空的耽著。這是一個很容易犯的毛病,每個人都要仔細地對照法本,檢查自己是否真正觸及到內心對有邊的執著。

  這個問題,不但在《中觀四百論》中,包括在以前大家學過的《般若品釋》《入中論》《中觀總義》等論中,也都已經再叁地進行了闡述。但是爲什麼還有不少人沒有糾正過來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掌握好學習的方法,沒有在學習中,將法義與自己的內心聯系起來,進行對照。學習佛法,尤其是中觀這樣非常深細的法門,如果不與自己的內心進行聯系、對照,必然就會變成是學習一門知識、一門學問。這樣即使非常精進地學習,也只能學一些皮毛,而得不到精髓。這個問題比較嚴重,大家要引起重視。

  最後希望通過這次講解,祈願大家能獲得聖天菩薩智慧、慈悲的加持,能夠增上菩提道的修行功德,能夠爲往生極樂世界掃清障礙,增上順緣。

  

《中觀四百論講記(七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