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識慧集 <四五>發菩提心

  <四五>發菩提心

  

  發通。開發神通。

  發願。立下誓願。

  發露。表白自己所犯的過失。

  發心。發願求取無上菩提的心。

  發菩提心。發求取正覺成佛的心。

  菩提。華譯爲覺道,覺就是覺悟,道就是佛道,覺悟佛道的正智,叫做菩提。

  菩提心戒。以菩提心之自性清淨爲戒,爲叁昧耶戒的別名。

  菩提分。

  1、佛陀從四谛的道谛中,開示出叁十七種修習基本聖道的法門,叫做叁十七道品,亦稱叁十七菩提分法。

  2、即七菩提分,又名爲七覺分。

  菩提樹。原名畢缽羅樹,因釋尊在此樹下成道,故名菩提樹。

  菩提達摩。簡稱達摩,爲中國禅宗的初祖。印度人。

  菩薩。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華譯爲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的意思,也就是上求佛果和下化衆生的大聖人。

  菩薩戒。發大悲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其戒相爲十重戒,四十八輕戒,是出家菩薩戒。

  依照優婆塞戒經受戒品,則列六重戒,二十八輕戒,是爲在家菩薩戒。

  菩薩行。菩薩自利利他圓滿佛果的大行,也就是六度。

  菩薩乘。又名大乘,爲五乘之一,即修六度萬行,圓滿自他兩利以到達佛果的教法。

  菩薩道。菩薩所修之道,即自利利他法門。

  菩薩藏。大乘經的總稱,爲二藏之一,法華、華嚴等一切大乘經典中,含藏大乘菩薩修因證果的方法,故名菩薩藏。

  智度論說:“佛滅後,文殊彌勒等諸大菩薩,請阿難於鐵圍山結集叁藏,謂之菩薩藏,這也是大乘佛法的結集。

  菩薩僧。受持菩薩戒的出家人。

  菩薩淨戒。菩薩所受持的清淨戒法。

  菩薩十地。

  1、 歡喜地。菩薩既滿初阿僧祗劫之行,初窺心性,破見惑,證二空理,成就檀波羅蜜,生大歡喜。

  2、 離垢地。菩薩斷思惑,除毀犯是非,使身清淨,成就戒波羅蜜,離一切垢。

  3、 發光地。菩薩滅無明闇,而得叁明,成就忍波羅蜜,心光開發。

  4、 焰慧地。菩薩於叁十七道品,圓滿具足,進而修習力無畏,不共佛法,遠離懈怠,成就精進波羅蜜,使慧焰熾盛。

  5、 極難勝地。菩薩爲利益衆生,外習諸技藝,內成就禅波羅蜜,極難製勝。

  6、 現前地。菩薩住解脫法門,修空無相無願叁昧,成就般若波羅蜜,使現前差別盡泯。

  7、 遠行地。菩薩斷諸業果細現行相,起殊勝行,廣化衆生,成就方便波羅蜜,備遠行資糧。

  8、 不動地。菩薩住無生忍,斷諸功用,身心寂滅,猶如虛空,成就願波羅蜜,於涅槃心,湛然不動。

  9、 善慧地。菩薩滅心相,證智自在,具大神通。善護諸佛法藏,成就力波羅蜜,善運慧解。

  10、 法雲地。菩薩廣集無量道法,增長無邊福智,悉知一切衆生心行,依上中下根,爲說叁乘,成就智波羅蜜,有如大雲,雨大法雨。

  菩薩四無畏。菩薩教化衆生時有四種的無畏。

  第一、 總持不忘,說法無畏。

  第二、 盡知法樂,知道衆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

  第叁、 善能問答,說法無畏。

  第四、能斷物疑,說法無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