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因地苦修
因人。因位的人。是尚未到達佛果的修行人的總稱。
因地。菩薩未證佛果,在因中修行時的地位。
因明。即論理學。
因修。在因地時的修行,修成佛之因。
因果。因是種因,果是結果,由此因而得此果,是因果意思,又因是所作者,果是所受者,種善因必得善果,種惡因必得惡果。
因緣。因是主要的原因,如種子,緣是指次要的助緣,如水土陽光等,由此因緣和合,便生出果來。
因緣觀。觀十二因緣的道理而了悟生死流轉的真相。由此觀而開悟者,名緣覺。
因緣和合。因與緣和合而成。天地間一切萬物,都是由自因(親因)與緣(助緣)和合而成。
因圓果滿。修行的因具足時,則佛果的功德亦圓滿。
地大。地以堅爲性,以能持爲用,而且周遍於一切物質,所以叫做大。
地種。凡具有堅性的物質都屬於地,因這種堅性周遍於一切物質,而且能造作一切物質,所以叫做地種。
地藏。菩薩名。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秘藏,故名地藏。此菩薩在釋尊滅度後,彌勒未生以前,擔負救度衆生的重任。而且常住地獄拔苦,因有“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之願,故以大願著稱,即大願地藏王菩薩。
地上。菩薩由凡夫修成佛要經過歡喜地等十地才能到達佛果。初地以上叫做地上。初地以前叫做地前,地前是屬於凡夫菩薩,地上是屬於法身菩薩。
地獄。六道中最苦之處,其位置於地下,故名地獄,分爲叁類:
一名根本地獄。有八寒及八熱之別,是爲十六大地獄。
二名近邊地獄。即八熱四門的十六遊增地獄。
叁名孤獨地獄。在山間、曠野、樹下、水濱、場所無定,爲各人別業所感,因此,苦報及壽命,亦各不同,若論受苦,根本最甚,近邊次之,孤獨又次之。
地獄道。六道之一。爲罪惡衆生死後墮落之處。
地居天。依地面而居之天,只有欲界的四王天與忉利天是依著須彌山的地界而居,故稱地居天。
地前。初地以前,地前是凡夫菩薩,要到地上方是法身菩薩。
地前叁賢。十住十行十回向諸位菩薩,但斷見思惑盡,尚有塵沙無明惑在,未入十地聖位,但稱叁賢,或地前菩薩。
地波羅蜜。菩薩在十地時所修的十種波羅蜜。
地動七因。佛欲說法時地動的七種原因。即爲使諸魔怖,爲使衆生心不散亂,爲使放逸者生覺知,爲使衆生覺悟微妙法相,爲使衆生觀佛之說法遍一切智,爲使根熟之衆生得解脫,爲使隨順而問正義。
苦本。痛苦的根本,即貪欲。
苦果。痛苦的果報。
苦性。痛苦的本性,俱舍論說有叁種,即苦苦性、行苦性、壞苦性。
苦苦。是心身受苦時所生的苦。
苦行。一種很艱苦的修行方法。
苦輪。生死的苦果好像車輪一樣旋轉。
苦智。明白苦谛的道理的智慧。
苦谛。四聖谛之一,苦谛、集谛、滅谛、道谛。
苦海。衆生在六道之中,生死輪回,備受種種的痛苦,好像沈溺於無邊無際的大海中一樣。
苦際。苦報的終點,亦即最後一次受生死的身體。
苦空無常。苦、空、無我。
苦空無常無我。苦是說短暫的人生,有叁苦八難和無量諸苦;
空即緣起性空,緣起是說世間諸法衆緣和合而生起;
性空是說衆緣和合的諸法,其性本空,沒有真實的自體;
無常即諸行無常,是說世間諸法都是變化不停,生滅不斷,沒有常住不變的個體;
無我即諸法無我,是明五蘊假合的人身,沒有真實不變的我體可得。
修生。由修行而生。
修因。修成佛的因,修了成佛的因,才能結成佛的果。
修行。依佛法的路線去行持實踐。
修惑。又名思惑,即修貪瞋癡慢疑等思想上的迷惑錯誤。
修善。斷惡行善。本有之善叫做性善,由修而成之善叫修善。
修慧。是勤修禅定能生智慧。
修德。用功修來的德。
修忏。修行忏悔的方法。
修道。修行正道,菩薩於見到之後,再進一步,登入初地,漸進至十地,此時稱爲修道。
修多羅。華譯爲契經,契是上契諸佛妙理,下契衆生根機,經是線的意思,貫穿法義,使不散失。
修因感果。修怎麼樣的因就會招感怎麼樣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