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迷則爲凡,悟即爲聖▪P2

  ..續本文上一頁因此要做成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必須經曆轉轉寰寰的挫折的。經曆轉彎,這是因緣聚合分散的實相;直道抵達,反而是人生中鮮有的幸運。所以古人才說,“偶然相遇,便成佳偶,世間哪有此便宜事?”積極地創造成就事情的機緣,耐心地等待它就像等待冬天過後大地回春、草木蔥茸一樣,努力而不強求,使自己充滿正面的能量,隨順地等待事情出現一個結果,明白因果變化的真相,這樣我們就不會再痛苦、怨怒、勉強和掙紮了。

  叁、反求諸己,直面懸崖

  我們常說,哲學是反求諸己的學問,實際上,面對生活中的任何境況,我們都需要有反求諸己的精神。臨事不應該去責怪別人、嗔怨別人,而應該具有反思精神,面對它、接受它,從自己身上去尋找原因。

  我在工作中遇到一位領導,發現他有時會對我懷有敵意,在許多事情上爲我們設置障礙。當我遭遇這樣的情況時,我勸自己靜定下來,問問自己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我自己有沒有什麼做得不到位的地方?經過反思,我發現自己因爲工作太忙,沒有向他巨細無遺地彙報我們的工作進程,使我們在溝通上漸漸産生了隔閡。了知自己的不足以後,我立即做出了改變,盡量仔細地向他彙報工作,慢慢的,也就能夠做到冰釋前嫌。人都會有趨利避害的心理,但如果在工作中一遇到困難,我們就采取鴕鳥的態度,一味逃避,那麼最終只能退無可退,遭遇到懸崖絕壁而已。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由于觀念的差異,總是會面對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們所要做的是自我省覺、破冰而行,不是責怪他人、憎恨他人最終與人疏離或交惡。

  做人要有容人之量,所謂的容人,就是要接納別人,接納不同的意見和聲音。要做到這一點的前提就是要正確地認識自己,及時地反省自己,知道自己並不是全知全能的神,而是一個普通的人。只有真正地將自己和他人放到完全平等的位置上,而不因別人的地位高就谄媚他,也不因別人遭遇貧賤困厄而輕視他,這樣才能夠打開自己的心量,在處世的過程中成爲一個真正受人歡迎、與人爲善的人。

  及時省覺自己,這意味著要隨時和自己的不足、醜陋做爭鬥,這是非常殘酷的搏殺。因爲人最大的敵人並不是別人,而正是你自己。一位遊泳健將在一個霧霭漫天的清晨橫渡英吉利海峽。由于大霧的關系,他一點兒也看不到岸,甚至連十米以外的東西都概莫能見。他一個人遊著遊著就覺得非常疲憊,怎麼也看不到勝利的曙光。這一次遊泳的過程,他覺得特別煎熬,特別漫長。終于,他感到自己的體力和心理都已經達到了極限,于是招呼隨行的小船,對他們說,他要宣告此次橫渡的失敗,請他們載他上船。上船以後,他悲痛而後悔地發現,只有幾十米的距離,就已經要到達勝利的彼岸了。我們在生活中,也能夠常常感受到這樣的絕望和無助,因爲我們並不能夠知道,生活的彼岸究竟在什麼地方,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夠得到心靈的救度,看到佛光的普照。很多人會感到,自己的生命如同機械地重複一般,每天從起床到睡下,中間所經曆的過程都是如此繁瑣無味且相似的。這就好像是古希臘的希緒福斯神話,希緒福斯受到神的懲罰,每天都要費盡心力推一塊大石上山,但快到山頂時,這塊石頭又會滾落下來,第二天、第叁天,第二年、第叁年,直到無窮無盡的永生,都是周而複始的失敗而已。他永遠都要去完成這樣注定告吹的任務。

  對于那個遊泳健將來說,並不是別人擊敗了他,而只是他瀕于絕望的心靈使他受到挫敗而已。對于我們來說,生活誠如希緒福斯神話一樣朝朝暮暮經曆著類似的場景,但我們又與他不同,他受到神谕的懲罰,在無望中獲得無味的永生,而我們則走過寶貴的、五彩斑斓的生命的四時,既有春日的芬芳與甜美,也有夏日的繁盛與酷暑,經由秋日的蕭索或豐收,去看冬日裏圍爐的回憶或冰雪的嚴逼。生命的景觀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曆程之中,都是同而不同的。

  在日本,傳說有一種非常醜陋的蛤蟆,它長了很多條腿,青黑色、斑駁而不平整的、濕滑粘稠的肌膚,令人害怕的身形,暴突的眼睛,這種蛤蟆如果被放到鏡子面前,就會被自己的相貌嚇出一身油來。當我們聽到這個故事時,很多人會覺得好笑,又爲蛤蟆的醜陋感到同情。其實,人有什麼資格去同情它呢?它照見自己的時候,尚且會因爲看到自己的醜陋而感到怵惕驚惶,人在攬鏡自照的時候卻常常看不到自己的過錯與短處,這不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嗎?蛤蟆的油,不正應該引起人的反思嗎?當我們反求諸己時,會不會因爲怵惕而嚇出一身油來呢?我們能不能真正去面對一個有限的、有缺陷的、有過失的自己呢?我們有沒有勇氣去修正和提升自己呢?

  有人告訴我,一個人的成敗,最重要的就在于他每天八點以後在做什麼事情。可能對于絕大多數現代人而言,應酬、休閑、娛樂、電視電影、電子遊戲,占滿了他們的夜晚。我們需要每天提醒自己,如果我們的夜晚都是這樣度過的,則生命很快便會歸于無望之中。每天八點以後的時間,還有多少人願意對月遐思,願意開卷沈吟,願意爲明天積累一點兒有用的資訊或爲未來積累一點兒珍貴的精神財富呢?

  許多人稱這個時代爲“速食主義時代”,當快餐和快速相親都成爲一種文化在被不斷推廣時,我們很應當爲自己的心靈敲響警鍾,問問自己的肉身是不是已經走得太快,以至于遠遠地把靈魂抛棄在後。英國的一些名校有博雅教育的傳統,他們是專門培養紳士和淑女的,這些博雅君子之所以與速食教育的産物不同,並不是因爲他們有多少金錢或者掌握著多少權柄,而是說他們會像一個真正的貴族那樣恪守他們所應當恪守的理則,他們會擁有許多美好的品質,會把讀書、反思自己視爲是終生的功課。西方人說:“貴族的血液是藍色的。”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爲他們了知一個真正的貴族應當做些什麼。

  二戰時期,德國元帥曼施泰因的兒子在1942年的列甯格勒戰役中陣亡。老元帥爲自己的兒子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他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貴族孩子,不僅僅因爲他的外表,高大修長的身材,一張柔嫩偏長的貴族臉,而主要在于他的品行和思想。他從不會弄虛作假,他謙虛樸實,樂善好施,他的觀點裏充滿嚴肅莊重,他不懂什麼是自私,只知道寬容和仁愛,他的精神和靈魂吸納著人間一切美好和善良。他是一名熱情洋溢的軍人,名副其實的高尚的人,一個基督徒。”在這段話中,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知悉,要成爲一位真正的貴族,需要具有多少克己的、可貴的精神。對于我們而言,也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無論是向社會學習還是向書本學習才能漸漸地提升自己,靜定自己的心,不使它隨著浮躁的世風之浮沈而顛沛流離。

  眼睛之所以向外看,是教我們在自然萬物、世情民風之中不斷地受到感發和啓示,如果我們在工作中看到一些不好的現象,遇到一些不利的人事,我們應當抱著一顆善心去接受和面對它,而不是嗔怨、憎恨這個世界。心之所以向內照,是教我們照見自己本來明淨的心上所染上的灰塵,及時地把自己心中負面、陰暗的東西清除出去,才能夠回複心靈的安甯與喜樂。

  有人說,佛教喜歡談心性,這是非常虛妄的事情,而事實上,心的力量卻是真實不虛的。在周星馳主演的喜劇《九品芝麻官》中,編劇虛構了一個場景:當那個主人公對著大海練習他滔滔不絕的口才時,大海頓時濁浪滔天、翻湧不息。這種看似荒誕、誇張的“物感”反應,其實並不全是虛構的。在《水知道答案》中講述過很多心靈帶來的奇特景觀,比如科學家在控製變量的條件下,當你對水結晶說贊美的言辭時,它會變成非常美麗的圖案,有的如同綻放的花朵,有的如同舒展的笑顔一般;但是當我們對著水結晶惡語相向,則水結晶會破碎或變得醜陋難當。物尚如此,人何以堪!

  四、回護本心,掃除煩惱

  我們很容易觀察到一個現象,這個世界上來往行走的人,年紀越大,表情一般就越爲凝重;年輕人往往自信而面帶笑容地大步向前;那些孩子則更爲高興,嘻嘻哈哈、毫無心事地面對這個世界。

  正如俄羅斯文學家康·帕烏斯托夫斯基所言:“在童年和少年時代,世界對于我們來說,和成年時代迥然不同。童年時代的太陽要熾熱得多,雨要大得多,天空的顔色要深得多,而且覺得每個人都有趣極了。”無獨有偶,我們在中國清代文人沈複所寫的《浮生六記》中也讀到了相似的感受,在他的童年時期,常常能夠感受到“物外之趣”。比如一到夏天,帳中的文字嗡嗡直叫,如同雷聲一般。它看著它們在紗帳中飛舞,不但沒有覺得厭憎,反而能夠把蚊子想象爲空中白鶴一般悠然自得。有時候,他會在帳中留下一些煙,徐徐地向蚊子噴去,想象它們是雲中之鶴,當他凝神想象時,則真的覺得鶴唳雲天,于是拍手稱快。

  大家有沒有想過,是哪一個魔鬼在無知無覺之中奪走了我們童年的快樂,引我們走向無窮無盡的煩惱之中呢?是外部世界嗎?是惡人惡語嗎?是異己力量嗎?還是由于我們自己的心改變了呢?

  這世上的風雨、蚊蠅,本來有什麼可喜的呢?但是兒童就可以將他們視作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換句話說,這世上的風雨、蚊蠅,本來有什麼可惡的呢?但是成人就可以將它們視作苦惱不堪、亂人心志的罪魁禍首。這是世界帶給我們的煩惱嗎,還是我們自己的心尋來的煩惱呢?所以六祖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當我們消除對于這個世界和外物的成見,像孩子一樣去看待這個世界時,世界也會將它最美好的一面呈現給你。許多人會認爲在成人世界中與人相處,最需要機巧詭詐之心,惟其如此,才能夠保護自己得到利益,不受傷害。實際上,情況並非如此。當一個孩子對著世界露出無心機的笑容時,這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會同樣地報以他真誠的笑容;而當一個老謀深算的人對著別人擺出虛僞的笑容時,每一個人都會本能地對他産生一種防備的心理。

  世界是心靈的鏡像,你給世界什麼,世界就同樣地回報給你什麼。當你的心向宇宙發出一個積極的信號時,則宇宙也會反射給你一個積極的信號,比方它會讓你隨時感受到一朵花、一株楊柳的美好;但當你向宇宙發射出一個消極的磁極信號時,宇宙也會反映給你一個消極的信號,盡管這些事情的因果聯系有時並不顯明甚至是你都不曾注意到的。但是它們確實存在著。

  《列子》中有一個故事,海上有一個人非常喜歡海鷗,成百上千的鷗鳥每天也喜歡圍著他打轉。後來,他的父親知道了這件事情,就叫他去捕捉鷗鳥。一旦他起了這個心,鷗鳥永遠也不再靠近他的身邊了。海鷗是一種非常靈敏的動物。它們會覺知到人居心的變化。那麼,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對方難道不會覺察到心靈的變化嗎?如果你起了不好的念頭,難道不會在你偶然的顧盼中顯現出來嗎?難道不會在莫名的氣氛中被感知到嗎?

  所以,人與人的交往要達到一種真正的和諧,無論是同事間、朋友間還是夫妻間,都要首先讓自己放下所有的機心,真誠地、如同天真的孩子一般地去對待別人,只有把自己的心修到如同虛空一般廣大時,世界才會真正地向你敞開,煩惱會漸次遠離你,美好也才會出現在你的生命之中。

  《淮南子》中有一個“虛舟觸物”的故事,有一艘船在渡江時,遇到一搜空船從遠方來,兩船相撞,使有人的那一艘翻了船,雖然那些船上的人有憤怒的心,也不會有所怨色。因爲那是一艘無人的空船,誰會和虛空過意不去呢?《東坡志林》中說東坡有一個朋友叫做參寥子,他們相交二十多年,世人只知道參寥子的詩文很好,卻不知道他的人品比詩文更好。他喜歡當面指出別人的缺點,完全不留情面,但是所有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沒有機心的,純粹是爲了對方好,所以被批評的人就好像是被空船撞到一樣,完全不會有憤怒之心。

  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心的力量,如果心是清淨的、廣大的、善意的、天真的,則世界呈現給我們的也自然是生機勃勃的、溫暖而美好的春日。

  如果是文學家得到了這種清淨心,則他所觀察到的世界會次第澄明起來;如果是商人得到了這種清淨心,則他的夥伴甚至對手都會對他刮目相看;如果是官員得到了這種清淨心,則人民會愛戴他如同是愛自己的父母一般;如果是學者得到了這種清淨心,則一切事理皆會曆曆洞明;如果是歌手得到了這種清淨心,則他所唱的歌曲會動人心魄、感攝人的魂靈;如果是工人得到了這種清淨心,則他所製造的布匹將擁有世間最瑰麗的色彩;如果是農夫得到了這種清淨心,則他田中的稻米將會格外清香迷人;如果是僧人得到了這種清淨心,則他所開示的佛法、歌唱的梵呗將久久地回蕩于性靈的上空……

  任何一個人,如果想要擺脫煩惱,尋回快樂、幸福、輕安、喜樂、清淨的狀態,則首要的,就是在每天中的每一個時刻,提示自己,帶著一顆本來清淨的心靈去工作,去生活。

  

《迷則爲凡,悟即爲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