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當中重本
當來。來世。
當來導師。指彌勒尊佛。
當機。契當衆生的根機。
當機益物。隨著衆生的根機而使之獲益。
當體即空。謂一切有爲法都是因緣合成,其本體本來就是空無。
當相即道。謂於世間淺近的事相上,都有深妙的道理在。
中有。又名中陰,見中陰身。
中劫。二十小劫爲一中劫,一中劫共有叁億叁千五百九十六萬年。
中尊。位在中央的尊體。
中觀。觀想中谛之道。中觀是觀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實理。非有非空之中道。
中道。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謂之中道。
中道觀。觀想中正不偏之理的觀法。
中道義,即是絕對不二的勝義,離互相對立的二邊,連中亦不要,絕諸對待,故爲中道義。
中道實相。諸法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叫做中道實相。
中道第一義谛。簡稱中谛,因有就是空,空也就是有,圓融而無礙,不偏於一邊,故名中道第一義谛。
中陰。又名中有。見中陰身。
中陰身。又名中有。即人死後,尚未投胎之前,有一個由微細物質形成的化生身來維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陰身。此中陰身在最後七七四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經過七番生死,等待業緣的安排,而去投生。
中陰了生。人死之後,尚未投生,於中陰身中,即能了知其將來托生之處。
中陰煩惱。即無慚(不自慚恥對不住自己)無愧(不自愧對不住他人)二種煩惱。此二種煩惱是隨逐六種根本煩惱而起的枝末煩惱。因其偏於所有惡性之心(凡作惡事皆有此二心),範圍比小隨煩惱大,所以叫中陰煩惱。
重山。煩惱厚重如山。
重如。即如如。至高無上的智叫做智智,至高無上的理叫做如如。因是如理智所證得的真如,故曰如如。
重頌。十二分教之一,即十二部經中的重頌,既宣說於前,更以偈頌結之於後,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頌。
重障。很厚重的障礙,衆生有叁種很厚重的障礙,所以不能開悟成佛,即惑障(一切的無明煩惱)、業障(五逆十惡)、報障(叁途八難等)。
(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種極端罪惡行爲,任犯一種,即墮無間地獄,又名無間業)
重誓。很深重的誓願。
重關。悟道的一難關。
重空觀。重空是空之又空,重空觀就是空之又空的觀法。
重緣心。吾人的心若是忽然生起而攀緣善惡的境界,叫做獨頭心。若是相續且緣前有之念,即叫做重緣心。
本心。自己本來的心。
本位。本來的位子,也就是自己的身。
本師。根本的教師。佛教以釋迦牟尼佛爲根本教師。其余爲受業之師。
本教。根本的教法,如一乘教法是。
本惑。又名根本惑,或根本煩惱,即貪、瞋、癡、慢、疑、惡六大煩惱。
本誓。諸佛菩薩在因地時所建立的根本誓約。
本體。諸法的根本自體,在應身叫真身爲本體。
本願。根本的誓願。
本識。阿賴耶識的別名,因阿賴耶識是有爲無爲諸法的根本,故名本識。
本覺智。一切衆生本來就有的覺性智慧。
本覺。一切衆生本來就有的覺性。
本覺真如。本覺是衆生心的相狀,真如是衆生心的心體,又本覺是能證的智,真如是所證的理,此智和理就是法身如來的全體。
本地風光。又名本來面目,是形容自己心性本分的禅語。
本來無一物。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假不實緣生如幻,所以說本來無一物。六祖檀經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