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知識精英要放下“寵兒”心態
人,必須懂得及時放下,放下那些看似最有利可圖卻不能令人再進步的東西;人,必須鼓起勇氣,不斷學習,才能開創出生命的另一高峰。放下後,你就會看到天空的蔚藍,感受到陽光的溫暖;你就會聞到芳草的清香,聽到動人的音樂;當你放下的那一刻,你就找回了自己,找回了快樂。
放下“寵兒”心態
“大衆化時代的大學生不能再自诩爲社會的精英,要懷著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心態和定位去參與就業選擇和就業競爭。”一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一語點醒夢中人”。
在當今社會,對于大學到底意味著什麼,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很多知識精英們會認爲,大學就意味著工作,甚至意味著是鐵飯碗式的工作。如果是在精英教育階段,大學生確實擁有衆多優勢;但是在普及教育階段,大學生只意味著受教育程度,和就業好壞並沒有多大的關聯。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指一個國家適齡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根據國際公認的標准,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低于15%爲精英教育階段,15%到50%爲大衆教育階段,50%以上爲普及教育階段。1997年,我國高校毛入學率僅爲9%左右;而到1998年,普通高校本專科招生數爲108萬,2000年爲221萬,2003年則達到382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7%。這個數字並不包括被那些父母送到海外上大學的人數。根據這些數字,中國雖然還不能說是進入了高等教育普及階段,但是進入高等教育大衆化教育階段卻是不爭的事實。
在以前的精英教育階段,通過淘汰率特別高的高考,在人才選拔上優中選優。然後,高校按照國家計劃需要定向培養,畢業後將畢業生一一分配到早先安排好的用人單位。擁有了大學畢業生身份,就意味著擁有了國家幹部的身份。對于這種安排,幾乎沒有人會提出異議,畢竟大學生這個身份就等于社會精英。然而,在大衆化教育階段,考上大學只代表著社會成員個體達到了這個標准,並不代表著會拿到“鐵飯碗”。
大學生應放下寵兒心態,把自己定位爲“普通勞動者”。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西方發達國家,大學畢業生並沒有擔任國家公職以及獲得高層管理職務的特權,能力的大小才是在職場拼殺的決定性因素。另一個需要指出的是,當媒體對于不少七八十歲的外國老頭老太仍在攻讀大學學位而驚奇時,就是由于國人忽視了大學生其實只是一個評價個人素質的符號。
告別“精英意識”,中國大學生必須意識到這一點。從精英教育到大衆化教育,這種轉變是社會的進步。大學生最關心的是就業,但是“就業不足”和“有業不就”同樣存在。雖然總體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期望有所降低,到中小企業就業、靈活就業、自主創業的畢業生逐年增加,學生擇業觀念和心態在發生積極的變化。不要再愛傳統觀念、社會輿論等多種因素影響,一定要跟緊時代的步伐,給自己做出正確的定位。
知識精英,角色重構
知識精英作爲社會發展的獨特力量,在人類的社會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國已進入和諧社會建設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協調整合。因此,在這樣的形勢之下,知識精英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力爭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實現自我價值。
然而,納斯達克縮水與“9·11”事件的打擊,把全球IT行業帶進了“嚴冬季節”,中國的一些IT企業不免會感受到陣陣寒意。隨著英特爾等上遊企業的大幅裁員,很多企業也開始了“人員優化”。令當事人和旁觀者感到有一絲溫暖的是,IT企業裁員並不像聊天室的管理員“踢”人那樣冷酷無情,比如,給即將“下崗”的員工發一本《誰動了我的奶酪》,就顯示了管理者的良苦用心。
IT企業裁員與大家已經熟視無睹的産業工人“下崗”有著完全不同的意味。IT從業人員大多擁有較高的學曆,知識儲備比較深厚,技術素養處于人才金字塔的上端,一向被看做知識精英和“知本家”,在IT經濟處于漲潮期時,他們甚至被譽爲“金領階層”。他們一旦下崗,比例往往比産業工人還高,這多少會讓人對經濟前景産生不安心理。
不過,這些“金領”人士並非完全沒有心理准備。置身于泡沫之中的人,應該最了解泡沫的不穩定性,也必然意識到了“前浪死在沙灘上”的極大可能。如果說知識精英有什麼不同于常人的地方,那至少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擁有專業知識和技能,二是良好的應變能力。面對當前中國經濟形式,沒有永遠的“鐵飯碗”。因此,只有運用良好的應變能力,調整心態,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
“人才金字塔的上端”、“精英”、“知本家”、“金領階層”,一個短短的述評,就給信息産業從業人員那麼多高帽子。下崗了,不就是失業人員嗎?卻也要高人一等,講究“階層”,表示自己是特殊的,摘不掉那些高帽子。其實,不管“精英”的紙帽子糊得多高,下崗了就是失業了,到沒錢買飯吃的時候,就需要摘下高帽子,去找活幹。
當《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本書放到了自己的辦公桌上時,追問“到底是誰動了我的奶酪”已經沒有必要,流淚和歎息也沒有必要,重要的是重新出發,去找到屬于自己的另一塊奶酪。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知識精英也有可能會有找不到工作的命運,適時的進行角色重構,要學會放下不切實際的“高帽子”,從頭開始。
知識精英有著年齡上的優勢,“再生”的能力不容小視。只要正確認識自我價值,不斷刷新自己的知識結構,要在這個經濟景氣總體看好的年代裏找到自己的位置,應該不是難事。對他們來說,最爲重要的一點,莫過于放下“寵兒”心態,勇敢地面對工作中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