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上的臘八粥
◎劉長虹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稀稀拉拉二十叁……”這便是我兒時老家鄉下脍炙人口的臘八歌。
我老家在人文始祖伏羲出生地,全國著名的乞丐之鄉——甘肅省西和縣。這個地方雖說自然條件惡劣,人們普遍生活清苦,但卻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尤其是獨特的臘八節風俗,在全國絕無僅有。
甘肅地處大西北,由于氣候因素,不盛産大米,所以,我老家的臘八粥是以小米和燕麥爲主要原料的。別看這兩種原料好求易得,其實它們的選料是很講究的。以至于在我童年的記憶裏,母親每年秋天收割後,就早早選好最飽滿的谷子和燕麥,收拾幹淨,用小磨碾去粗皮,儲放在鳥雀和老鼠夠不著的地方,准備臘八節做臘八粥用了。但是,往往才十一月初八,我們兩個娃娃就哭鬧著要母親做臘八粥了,每次難免被母親數落一頓:“饞嘴貓,今天才十一月初八,離臘八節整整還有叁十天呢!”挨罵後,我們自知理虧,低頭不語,但從那天開始我們就開始私下裏進行臘八節倒計時了。
盼望著盼望著,臘八節終于到來了。這天,淩晨叁四點鍾,母親就早早起來,朝還在被窩裏呼呼大睡的父親喊道:“娃他大,起來了,趕緊起來打臘冰去!”父親在母親的喊叫聲中醒來後,就打著手電筒,提著水桶,扛著鐵鎬出門了。
所謂的臘冰,其實就是臘八節這天河裏的冰塊。俗話說:“一九二九不出手,叁九四九冰上走……”而每年的臘八節,剛好就是叁九天,這時河裏的水剛好結冰凍瓷實了。按照我甘肅老家的風俗,在臘八節這天,得把河裏的冰塊用鐵鎬敲碎,帶回家,加熱融化後,用冰水來煮臘八粥,這就是所謂的打臘冰。打臘冰也是件很講究的事,首先得起早,尤其剛結婚不久的男人就更不用說了。爲什麼呢?這源于我老家的一句民謠:“打臘冰,得早起,來年生個胖小子……”至于這是不是迷信,我不知道;至于父親福大命大,連生我們兩個“帶把兒”小子,是不是跟他年年早起打臘冰有關,我也不知道,反正我老家人都很在意這個。
等父親把打來臘冰帶回家時,母親已經把煮臘八粥的一切工序准備好了,萬事俱備,就只缺父親打來的臘冰了。臘冰一到,母親就開始煮臘八粥的下一道工序了,而父親又得帶上香蠟紙和一個大洋瓷缸子,去土地爺廟裏打神仙粥去。所謂的神仙粥,其實就是臘八節土地爺廟裏施舍的臘八粥。
雖說過去生活拮據,臘八粥配料沒現在這麼齊全,但我老家的臘八粥還是十分講究的,除了母親秋天就准備好的燕麥和小米主料外,還得加入紅棗、枸杞、紅糖、花生米、黃豆、綠豆等做輔料,甚至母親還會加入一點黨參、小柴胡等中草藥進去。至于這些輔料,在當時基本都是價格昂貴,都是父母親平時從牙縫裏一點點省出來的。往往是母親的臘八粥已經滿屋飄香了,父親的神仙粥還沒到,我和弟弟“滋溜滋溜”地汲著口水,圍著一鍋剛做好的香噴噴的臘八粥來回打轉轉,但只是幹急,平時溺愛我們、對我們百依百順的母親,這天開始講起規矩了,她朝我們喊道:“你大還沒來,神仙粥還沒到,休想揭開鍋蓋!”所以,這時無論我們兩兄弟怎麼哭鬧,都是枉費心機。
在我的記憶中,每次等父親端著半缸子神仙粥從土地爺廟裏回來時,通常已是晌午時分,父親一邊把神仙粥往母親煮好的“凡人粥”裏倒,一邊念叨:“今兒個廟裏香客陡增,受施隊伍排得像條長龍,到頭來後面很多人都沒搶上,還好我擠到前面去了。”父親說完這句話時,總是滿臉的得意。
這時,肚子餓得咕咕叫的我們兄弟倆,本以爲父親來了,終于可以喝粥了,但當我們端著碗圍過去時,又被父親喝住了:“慢著,還沒敬神呢!”這樣一來,我們倆兄弟又是空歡喜一場。
至于敬神又是一件很繁瑣的事,什麼財神啊,門神啊,竈神啊,家神啊……都得燒香點蠟,磕頭作揖,一一敬到。真不知那時家裏有多少位神,反正兒時的我們總覺得家裏看不見摸不著的神,要比家裏的親戚還多,如果家裏能有這麼多位親戚,我們過年該得多少紅包啊!
父親敬神通常要約莫一個鍾頭,我們兄弟倆哪裏等得了那麼久啊!通常是父親敬完神後,我們兩個娃娃早己喝得肚子滾圓了。父親見狀,氣得不得了,于是數落我們說:“我真服了你們這餓死鬼娃娃,我說地裏的莊稼收成怎麼一年不如一年呢,原來是你們這不懂事的娃娃搶粥惹惱了神靈啊!”把我們數落完了,一看母親不在,父親就知道母親去了豬圈。于是,父親就又去豬圈找母親,邊走邊自語:“女人真是頭發長見識短,叫你看好娃娃別搶粥,你倒好,跑到豬圈裏哭豬去了!”果真,此刻母親正躲在豬圈裏,看著她喂養了整整一年的大肥豬淚眼婆娑呢。對此,我們老家又有一句民瑤是:“臘月八眼前花,還有二十二天過年了,有豬的把豬殺,沒豬的打娃娃……”一般來說,在臘八節,豬和主人一起喝完臘八粥後,家家戶戶就開始忙著殺年豬了,豬的生命也就到了最後一程。所以,在我老家,臘八節婦女哭豬的事情並不稀奇。
其實,在這一天,不光是主人和豬一起喝臘八粥,家裏的牛、馬、狗、貓、雞,甚至給老鼠都要留有份兒,另外有些迷信的老人,在果樹下也要倒點臘八粥。據說這天萬物都有靈性,只有這樣做,來年才會六畜興旺,五谷豐登。
至于臘八粥習俗的由來,也是衆說紛纭,一種說法是跟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有關,另一種說是跟北宋皇帝朱元璋有關,至于哪種說法靠譜點,已無從考證了。關于我甘肅老家臘八粥習俗源于何處,就更無從考證了。但是,我想,在過去那些缺吃短穿的年月裏,也正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這些或真或假、無從考證的神秘風俗,才讓農人的生活有了寄托,有了奔頭。
鬥轉星移,如今父母已駕鶴西去,我也很多年不回老家了,不知現在老家的孩子們是否在臘八節到來時,還傳唱那首脍炙人口的臘八歌,也不知過去那些淳樸的風俗是否依然存在?但是,身在南方的我,每到臘八節,依然會按照甘肅老家風俗,給自己的孩子們煮碗臘八粥喝,並教他們唱臘八歌。“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稀稀拉拉二十叁……”每次,在孩子們奶聲奶氣的歌聲中,我似乎又回到了故鄉,回到了童年,曾經的那些人,那些事,還有那碗在心尖上至今還熱乎著的臘八粥,會再次浮現在我的眼前……
摘自《禅露》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