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哪裏
◎蔣譜成
去年歲末,朋友紀去伊川,邀我去。我一直想拜谒伊川淨土寺,因玄奘十叁歲時,即隋炀帝大業八年(612年)在洛陽淨土寺出家,淨土寺應是佛教祖庭,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曆史地位可想而知。這次機緣,我不可失去,便欣然成行。
到伊川,我們才知淨土寺在伊川縣白元鄉水牛溝村。車子在曲曲彎彎的小道上行駛了好些時間,我一直觀察被流落在車後的山村風景,突然,車前兩邊出現丘陵,山不高,但有勢有形,左邊山被大片翠綠披蓋,便有了山青的味道,不知是否還有水秀。我心正想著,紀便在路旁停了車。這時,一輛小四輪拉著許多大的塑料空桶,“突、突、突”地開來,我們便問老鄉:“請問,這離淨土寺還有多遠?”
“淨土寺就在這。”老鄉狐疑地看著我們,可能看出我們確實不知,于是又說:“右邊村後就是。”
這時,我們都看向右邊,那山丘的緩坡上爬滿了房子,房屋間的密度大,似乎一直延伸到山頂,只有溝底有些樹木。在向老鄉道謝時,我還是好奇地問他說:“你這是要去拉什麼?”
他滿臉神奇地說:“拉泉水。”
“哪裏拉?”
“看,那前面山上便是天下第一泉。”老鄉邊用手指著左邊山頭,邊開動小四輪。我再次觀看那山丘山溝,還真山清水秀。
順著老鄉指引的路,拐了許多彎,車便開不動了,只好停在村中。我們在錯落無序的建築物中穿行一陣,在山腰找到了淨土寺。
一條窄道拐到淨土寺山門前,山門很小,似農家院,前有一小坪。站坪上向前看,看到一片向下滑去的屋頂,溝的對面就是那山清水秀的山頭,當地稱那山上的泉水爲聖水,透過那滿山的翠柏,似乎感覺到泉水的清涼。這裏應是寶地祥雲,寺院山門原應直通而下,可歲月滄桑,世事無常,人們都想沾染靈氣,在寺前修屋建房,以至連寺院山門都難以找到了。
邁進山門倒還有一片天地,只是充溢著蕭條肅穆,感到滿目冷落的破敗,好在兩邊還有窄小的廂房、前面許多級臺階通往僅存的一殿。殿基高出廂房基十來米,整個寺院依山而建,就勢造形,步步遞增。殿前有一方鼎香爐,爐上鑄有2012年12月紀念玄奘法師剃度洛陽淨土寺1400周年之際,嵩山少林寺方丈釋永信題寫的“洛陽淨土寺”五個大字。
立在大殿前,我心裏感到平靜和放松,似乎佛祖就在我們的周圍,或許,他們在一個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默默地注視著我們,所以,我們不怎麼說話,少了些平時高談闊論的無拘和狂狷,多了些彬彬有禮的拘謹和敬畏。
我用手輕輕地觸摸殿牆的磚塊和門上殘破的雕飾,雖然,這早已不是玄奘出家時的寺院,但從建築材料和風格看,至少是明末前留下來的建築,明顯感覺到佛教文化的厚重和佛祖的慈悲。據淨土寺出土的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年)《淨土寺禅寺記》的石碑載,這寺修建于“天賜延和間”。“天賜”是北魏道武帝的年號,自公元404至409年,那麼,淨土寺已有1600多年的輝煌曆史。在這曆史的長河中,淨土寺拆了建,建了拆,不知經曆了多少的坎坷和磨難,但我們的祖先,還是一代一代地把它保存至今,這就是我們的文化傳承。
小王似有去意,我便對他說:“再去拜谒大殿的佛吧!”他一臉的茫然。
我們便從這殿側牆一門出來,順牆繞到殿後的山上。果如我所想,殿後又是一塊寬大平整的土地,比殿基高出十來米。這土地剛收獲了玉米,滿地的玉米茬,展示著大地的博大和寬容。我想,這應該是淨土寺曾經的大殿所在的位置,再上去,應該還有一殿,我向後看去,那山上確實還有一塊平地。
站在這空闊的土地上,眼界突然地開闊,似乎聽到伊河的流水聲,對面那青翠的山梁,也好似伸手可觸,有一種“天空一無所有,卻能給人慰藉”的感悟。在我國漢傳佛教史上有兩座山峰,他們都是唐代人,一座是禅宗祖師慧能大師,另一座就在我面前的法相唯識宗祖師玄奘大師。今天,我立在玄奘大師曾經生活過的山峰上,走近祖師,再一次感受到與佛同在。這時,小王問我:“大殿呢?佛在哪裏?”
“佛在哪裏?”這確實是一個現實而又難以回答的問題。因爲小王對佛了解不多,我只能引用臺灣星雲大師的話來回答他,因爲星雲大師也碰到這個問題,他說:“我這一生都沒有看到佛。但我從來都沒有離開過佛,我感覺佛時時刻刻都在我的身邊。”小王似乎有些明白。事實上,佛也一直在開示我們,只要我們心存善念,奉獻人生,佛就是我們自己,佛就在我們心中;心中有佛,衆生皆是佛。
當我依依不舍地離開這片土地時,我想,釋永信法師已經發願,要對這千年古刹進行修繕,不久的將來,這裏就會成爲真正的一方淨土。
摘自《禅露》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