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人適宜參禅
【貴州】劉先和
禅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故禅法是心法,是大法,是頓法。也正是因爲如此禅法如今十分受學佛修持人的青睐,故而常常有學佛人問我:“我適不適宜參禅?”
佛法本無大小之分,也無頓漸之別,正如慧能大師所言:“法即無頓見,迷悟有遲疾”(《六祖壇經》下同)。還說:“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見,人有利鈍,故名頓漸。”故而佛法有八萬四千門之說,其義在佛法因緣施法,有最大的方便。對于一個有心求法的學佛修持人來說,什麼方法都可修成佛果。當然,選擇一種最爲適宜自己的修持方法也是有必要的,對于這一點我們從《楞嚴經》中可以看出佛對這個問題的闡述。該經集中介紹了從六塵、六根、六識,即十八界,另加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共爲二十五位數,構成諸阿羅漢和菩薩們二十五種入道的修持方法。經中詳盡地介紹了這二十五種修持法門的方法,經中指出:無論選擇那一種修持方法,一門深入,都可入道悟法,因爲這都是諸羅漢和菩薩們實踐證實了的,是真實不虛的。按理修持法門本無優劣之分,正如佛說:“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楞嚴經》下同)。但對于初學者來說,入門方法的選擇,與證悟自性,與成佛的難易、時間關系都是十分重要的。由此經中才說:“初心入叁昧,遲速不同倫。”也正是因爲如此,佛考慮:“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衆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于是佛委托文殊菩薩專門對這二十五種修持方法作了講解。這裏說明一個道理,即從佛法整體來說,無優劣之別,但對個體修持者來說,仍有一個選擇的需要,以此解決初學的“遲速”問題。
那麼什麼樣的人適宜修持禅法呢?當虛雲的一位弟子向虛雲請教自己是否適宜修持禅法時,虛雲對其說了這樣一段話,即:“汝自審,果能處煩惱而不亂,住禅定而不寂,則可以參禅;若未能做到,則當一心念佛”(《虛雲和尚全集》)。
衆所周知,虛雲大師是一位偉大的覺者,是佛門的巨擘,是中國禅門的一位巨匠,是禅宗在中國的一面旗幟,其自少就習禅,一生禅定奇境多多,他是中國禅修的一位楷模和典範。由此我們可以從他的這段話中得出這樣兩點啓示,以供我們在選擇禅修上作決定。
一是“處煩惱而不亂”。世人都有煩惱,因爲人人都有我執,我執在心,必有貪、嗔、癡,一切煩惱都由貪、嗔、癡而生。學佛人也是如此。然而在煩惱面前,因各自我執輕重不一,心態不同而對待煩惱的境地有別:有的人一旦煩惱上身,心亂不止,心急火燎,煩躁不安;而有的人身處煩惱之際,深知一切煩惱皆虛幻之物,能不攀、不隨,提得起放得下,處煩惱而不亂。依大師之言,心亂者,不適宜修禅。爲什麼?凡心亂者,必然妄想多多,心隨境轉,不能自主,參無效果尚無妨,重者走火入魔,誤人害己。也許會有人說,禅法本來就是專治散亂的,就是除妄想的,爲何心亂者不能修禅?是的,虛雲說:“故而見貪心衆生,教之以布施;見惡心衆生,教之以持戒;見嗔心衆生者,教之忍辱;見懈怠衆生,教之精進;見亂心衆生,教之禅定;見癡心衆生,教之般若。”(《虛雲和尚全集》)然而心亂者修禅必定要有明師親授,如今名師多多,但明師何處可尋?無明師指導,輕意上路,後果難料,何不以“一心念佛”而穩妥。
二是“住禅定而不寂”。這一句話裏實質上有兩個條件:一則住禅定;二則不寂。這兩個條件有一個共同點:定。虛雲說過:“參禅的目的,在明心見性。”(《虛雲和尚全集》)明心就要有大定力,要應無所住。能“住禅定”是定,能“不寂”也是定。當今社會,人心日漸浮躁,能做到“不寂”者少之又少,能深修禅法者也是極爲難遇的,故而虛雲指出:“禅宗雖一超直入,非上根利智不能修。”(《虛雲和尚全集》)
有實際學修中,有不少人不具備“處煩惱而不亂”、“住禅定而不寂”兩個條件,但又十分喜禅,怎麼辦?是不是就與禅修永遠無緣?我以爲也未必。出路在于不斷修正自己,增添自己修禅的資糧,逐而步入禅修之道。具體做法:
一是深通佛理。深通佛理是打好參禅基礎的必需,深通佛理主要途徑是讀佛經,選一二部適宜自己的佛經反複讀,反複思,深解其義。建議參禅者最好選《金剛經》與《六祖壇經》,這兩部經都是講授心法(即禅法)的。要多讀,多想,一時讀不懂不要緊,以此經的後文解前文,以此經解彼經,對照讀,反複讀,終歸有解。讀經的目的是要解決信力問題,要堅信人人皆有佛性,要識得本心,要堅信自己本心是佛。
二是增長定力。增長定力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佛理運用的問題,如何運用,就是善于自覺和本能地用佛理認識世界,認識生命,認識一切現象。只有運用了,佛理才是自己的,不運用,佛理是佛的,與己無關。佛教中有一張開示修持的牧牛圖,其義就在于用牽牛鼻的繩子對牛的活動進行控製,以免其亂跑。學佛修持人就要善于用覺悟之繩、智慧之繩牽住自己散亂的心,不使其散亂。如此久而久之,定力必增強。
摘自《禅露》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