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二十六課(十六)十善業之差別

  聖者言教 第二十六課(十六)十善業之差別  

  【十善之差別:即十不善之反體,身叁善業:救護他命,作大布施,住于梵行;】

  平常很多弟子,無論是一人還是集體,經常去放生,這就是在救護他命,這樣做的意義非常廣大,也非常值得贊歎。

  布施,需要根據自己的條件來定奪。此處供養和布施是一個含義,因此即便只是在諸佛菩薩面前供養一朵路邊采摘的小野花,也是布施。總之,平常不去偷盜而布施,意義非常廣大。但在我們平常布施的過程中要記住,作爲修行者,布施從善是我們的宗旨,也是我們該做的事,所以平常從事這些善法的時候,不能有高高在上的心態。比如布施乞丐的時候,你認爲乞丐很卑微,而你作爲布施者,則有一種優越感,倘若用這樣的方式布施,恐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布施度。也許能算布施,但算不上度(波羅蜜)。要記住,遇到一個布施的緣,讓我們可以從事善法,是應該感恩的,絕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心態認爲自己在給予他人恩惠。總的來說,此處的大布施是不偷盜的反面。

  住于梵行,就是不邪淫、持戒的意思。在座的弟子們身處高原,一天學習幾個法,恐怕不是很現實,但平常按照漢地的方式學習一些戒律,我覺得還是很值得的。作爲修行者,我們應該多學習一些戒律,尤其對出家人而言,如果只是受了戒,但不知道該如何去護持這些戒條,可能還是不太圓滿。以上講解的是叁種身善業。

  【語四善業:言說谛實,化解冤仇,言語悅耳,說法或止語;】

   從此以後不說绮語,平常說的話都與正法息息相關,或平常話不多,可以止語。

  【意叁善業:少欲知足,欲他安樂之慈心,于叁寶等心生勝解。】

   少欲知足這點真的很重要。我等曆代傳承祖師無垢光尊者曾經說過,若心不滿足,即便自在叁界,內心也不會覺得圓滿,所以我們必須要有知足心。

  欲他安樂之慈心,指平常不僅沒有害心,而且時時想到,願天下所有一切衆生都能離苦得樂。

  對叁寶等心生勝解,就是要對叁寶生起信心而非邪見。

  以上稱之爲十善業。這些從文字上而言,當然沒什麼難以理解的地方,相信只要多看幾遍,就能銘記心中,所以希望大家不僅聽懂,更能通過實修細致理解以上講解的十不善業及十善業法。如果我們僅僅口說信任因果,內心卻不懂這些道理,恐怕很難做到圓滿。只有懂得這些道理,才能做到真正的斷惡行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