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二十七課(十九)善惡取決于內心
【壬六、依意樂力
唯求自利,以怖畏惡趣而希慕善趣安樂之意樂,行持布施、持戒、修持之叁類福,爲隨順福德分之善法,此乃善趣之因,即爲下士道;爲求自利,于輪回生起出離心,僅以證得人無我慧所攝自道叁學之善根,隨順小乘解脫分,即是中士聲緣道;爲利他希求圓滿菩提之意願,以殊勝方便智慧所攝叁學,集聚一切所作之善根,皆爲隨順大乘解脫分,即是大士道】
以下講解依意樂力而造的業。根據自己的發心,善法分爲叁個等次。
唯求自利,以怖畏叁惡趣而希慕叁善道安樂之意樂,行持布施、持戒、修持等叁類福,是隨順福德分之善法和善趣之因,是下士道之發心。
爲求自利,于六道輪回生起出離心,僅以證得人無我慧所攝自道戒定慧叁學之善根,是隨順小乘解脫分,即中士聲緣道。
爲利益叁界六趣一切衆生而希求圓滿菩提之意願,以殊勝方便智慧所攝戒定慧叁學,集聚一切所作之善根,皆爲隨順大乘解脫分,即爲上士道,也叫大士道。
【其不僅具無量福德之自性,且以無僞菩提心攝持,身語之不善七法實爲善業,故一切佛子菩薩得如是開許,如大悲商主與婆羅門童子嘎瑪拉噶瓦爲女友之公案。】
大士道發心不僅具無量福德之自性,且以無僞菩提心攝持,主要在于心清淨。如華智仁波切曰:“心善身語善,心惡身語惡,心乃諸法源,調心佛善說。”智悲光尊者亦曰:“樹根爲藥芽亦藥,根爲毒芽何用說。”若根是毒,上面的葉莖花果都是毒;若根爲藥,上面長出來的一切即便多麼難看,它都是藥,一切取決于它的根。叁門之中心爲根本,所以心若爲善,一切即爲善;心若爲惡,一切即爲惡。內心若爲清淨菩提心攝持,完全不摻雜一點點私心,一切爲了衆生,即便從事身和語的七種不善法,也是善業。
只要內心清淨,即便在行爲中行持了殺生、不與取,破了梵淨行,也是開許的。如大悲商主爲拯救五百羅漢和短矛黑人而殺害短矛黑人,婆羅門童子嘎瑪拉噶瓦爲救度婆羅門女而舍戒還俗,都是在菩提心的攝持下,貌似行持非法,卻實爲善法功德。在一切爲了衆生的前提下,也開許打妄語、說離間語。比如兩個人如果一直這樣好下去,決定不好,但若分開,可能對成辦解脫更有利益,在沒有任何私心的前提下,可以說一些離間語。但要記住,只要有一點點私心,一切均爲惡。平常我們也能聽到很多弟子說導師不好,甚至導師說弟子不好,只要摻雜私心,這種行爲決定會破戒。
漢族信衆尤其是在家居士最愛放生,所以很多導師一到漢地就會通過放生攝受弟子,然後授皈依。授皈依以後,導師把弟子作爲自己的私有財産,用天堂和地獄來控製弟子——只要不聽導師的話,地獄就是最終的歸宿;只要聽從導師的話,解脫就是當然的結果。如果這位導師當時有一點點私心,所說的一切都是惡業。當然像五明佛學院的導師們,爲了讓弟子安心于正法,不讓弟子們亂跑,我相信這些導師決定沒有一點點私心。五明佛學院是何等的勝地!這些導師們的名聲又是何等的廣大!他們根本不需要留幾個漢族弟子在身邊,說這些話完全是爲了弟子,怕弟子在東奔西跑中心會散亂,甚至退失對叁寶的信心。
由于宿世因緣和個人性格、愛好不同,選擇的導師可能不同,這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在私心和偏狹的前提下,約束弟子不能去谒見其他導師,可能會犯叁昧耶戒。我們見過哪一本教言講解西方極樂世界的男女眷屬不能到銅色吉祥山谒見蓮花生大師?從來沒有見過,是嗎?佛教是清淨的聖地,清淨在于何處呢?就是平等自在。如果把佛法變成爲己謀私、束縛他人的工具,又如何體現佛法的清淨和殊勝呢?在五明佛學院這樣的清淨刹土中,很多人依止著自己的具緣導師,但平常對其他導師,絕不會有誹謗和約束。所以我們的一切行持必須符合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心必須得善,不能自私。
我也經常對身邊的弟子們說,在具有信心的前提之下,依止導師越多越善。弟子們只要有信心,平常依止哪位導師,我心裏都非常高興。如果有一天我有私心了,那麼我就不再具備做導師的資格。作爲度化衆生的導師,必須要具備與衆生不同的功德,如果連慈悲心、菩提心都沒有,還能度化衆生嗎?當然若是交朋友,則另當別論,只要對自己好就可以了,不需要以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證和理證作爲依據。
可能有些弟子在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時,認爲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導師,所以是善的。但要記住,六度波羅蜜當中前五者爲盲,般若度爲目,所以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智慧,不能找借口一切都是爲了導師。細致想想,導師所做的一切是否如理如法還要依教證和理證來作辨別,作爲還在行道中的弟子,可不能盲目依止,一切都要符合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我想這樣細致傳講,該說的可全都說了。
【意樂爲叁毒煩惱之發心,由彼所作雖似淨善,然實爲不善。如《功德藏》雲:“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相大小。”】
如果發心摻雜貪心、嗔恨心或癡心,在煩惱的攝持下,即便所做貌似淨善,但實際上,一切都不是善,因爲善惡取決于心。如《功德藏》當中說:“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相大小。”無論平常做過多少善行,只要內心沒有從善,一切都稱之爲惡。所以我平常也反複告誡所有的弟子們,我們修了那麼長時間的法,功德有沒有增上看什麼呢?就看內心調伏了多少。如果不懂調伏內心,即便口裏念誦一千、一萬遍,功德還不如反觀自心一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