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叁十課(十四)真正的孝道

  聖者言教 第叁十課(十四)真正的孝道  

  有時候我會特別針對漢族弟子講解孝順父母的道理,這並不是說漢族人做得都不好。就像我們說某個地方有小偷,並非說那裏所有的人都是小偷,只是相對其他地方,小偷更多一點。同樣,我們也不是指責漢地所有人都不孝順,但很多城市裏人在這方面可能做得有點不圓滿。

  前兩天我聽一個藏族人說,他的一個表姐嫁到漢地,對漢地人的很多做法都覺得非常難以理解。比如她的公公婆婆有點吝啬,無論兩個老人吃什麼都不會分一點給小輩,因此一家人雖然住在一起,但平時各自做飯生活,很少往來。她覺得這樣的生活非常別扭,甚至還想,早知道漢人是這樣的生活方式,當時還不如嫁個藏地的殘疾人。因爲按照這種生活方式發展下去,等到她年老的時候,她的兒女也會這樣待她,讓她孤獨地呆在自己的房間裏。但如果在藏地嫁給殘疾人,即便年輕時生活艱難會痛苦一段時間,可是一旦子女長大,母親就是家裏的權威,子女都會非常孝順。

  前兩天有個初爲人母的年輕人對我說,現前她的母親獨自一人住在某個地方,因爲母親喜歡一個人住。我說,你可以這麼認爲,但也要細致想想,你的兒女也會有樣學樣,當你老去的時候,他們也會認爲,母親還是獨自一人住在空房子裏最好,因爲母親就是這樣對待自己的姥姥的。如今類似這樣的現象越來越多,因爲社會已經開始往這個方向發展了。

  有時我也告誡衆多漢族弟子,想要以一己之力改變整個社會可能並不現實,但我相信你能改變自己的家庭。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子女最好的老師,現前你怎麼做,子女也會怎麼做。有些年輕人說,現前社會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快,如果自己稍微放松一點,就會趕不上社會前進的步伐,無法在這個社會中生存。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樣的想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我們也說過,你不是一出生就是大學生,就能踏入社會掙錢。在你剛出生時,說是活人,擡不起頭;說是死人,卻還有一口氣。從那時開始,你的父母就在辛勤地養育你。他們有自己的工作,也需要在社會上生存,但他們的想法如果和你一樣,恐怕你早就已經被黃鼠狼叼走,或者變成木乃伊了。但爲何現前你還活著?我們真的要好好想想父母是如何撫養我們的。即便現前有一千一萬個借口,但能否用在母親身上,還是自己好好想想吧。

  有時僅憑他人的言語,可能聽得進去,也可能聽不進去。尤其是性格不好,煩惱沈重的人,可能會爲自己找一千一萬個借口。但是我們現前作爲大乘教法的修行者——佛子,心裏所想的是一切父母,對于身邊的父母,更應該孝順,而不是爲自己找很多借口。當然,你所謂的借口也不是不成立,但若覺得有一點道理就隨順它而飄動的話,你的母親會永遠感到孤獨。如果母親年齡很大,內心又感到孤獨,恐怕活在世上的時間不會很長。你的壽命有多長,誰都不知道,但如果你有幸活到老去的一天,你的子女也像你對待自己母親一般對待你,你就知道母親當時的感受了。雖然從大乘教法的角度而言,叁界六趣一切衆生都是我們的父母,但在我們這一生中,與自己血肉相連的父母只有一個。在懂得這些道理以後就應反觀自己的行爲,如果往昔有做得不對的地方,應該努力做到圓滿。

  我常常贊歎我家鄉的一些人,這並不是因爲我的分別心特別嚴重,而是他們真的非常孝順,贊歎他們是爲了改變我自己的心相續。雖然我自己做得不是很差,但也不是很好,因此非常贊歎他們的孝順。在座的弟子也同樣一個道理,無論母親是否健在,如果你現前修法的目的是爲了讓自己的生身父母以及叁界六趣一切父母都能成辦解脫,就是真正的大孝子。但即便如此,平常也應該在心中憶念父母的恩德。

  漢地有一種說法,一旦出家,與俗世父母就不再有關系。但要記住,這句話是告誡我們放下對親情的極端執著,而並非某些人所理解的,出家就要成爲無情無義的人。佛教講解的是有情有義而不是無情無義。如果心中沒有對一切衆生的大愛,釋迦牟尼佛和曆代傳承祖師能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曆盡千難萬險地求法修行嗎?我們目前由于精進修法的緣故,可能暫時不能給自己的父母端茶倒水,承歡膝下,但如果條件允許,還是應該多做一些,因爲孝順父母與精進修法,沒有什麼矛盾。比如,在修行條件成熟的前提之下,如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般,獨自一人在幽靜山林中精進修行來救度母親的靈魂,稱之爲大孝。但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還不在母親身邊行孝,就要反觀一下自己。

  如今在座的弟子都做得非常好。一方面,我們如理如法修行就是爲了回報自己的母親。另一方面,在條件允許的時候也會常常憶念自己的母親,而不是成爲無情無義的人。情義比往昔更深更普遍,才是大乘教法應有的行爲,這種發自內心的深廣情義和由此而産生的利他行爲,就是我們常說的菩薩心或菩薩行。但這裏尚需注意,在我們精進修法的過程中,不是一念及母親的恩德就放棄修法,回到母親身邊,給她捶背洗腳等。要記住,我們現前的修行,是在成辦大孝道,對母親有大利益。

  往昔釋迦牟尼佛還是太子時,看見生老病死的顯現後想到,自己的母親已經去世了,父親也終有去世的一天。父親臨終時內心會想什麼?一切衆生在無常到來時又會想什麼?當然是獲得快樂。但僅憑他們的行爲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臨終時獲得快樂嗎?不可能。因此,當時的悉達多太子就想,現前自己作爲子女,應該來成辦這樣的事業,讓包括自己父親在內的一切父母都能獲得永恒不變的幸福。我們把釋迦牟尼佛的這種行爲和思想稱之爲大孝。現前在座的弟子也繼承了釋迦牟尼佛的行足,意義非常廣大。

  但我們也說過,如果你確實在成辦大孝,當然非常好,但如果還做不到真正的大孝,卻對父母疾言厲色,那真應該多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我們都說自己在修心,那就應該先從自己的父母開始做起。如果連這小小的事情都做不好,我想諸多高深見解你還是先擱置一旁,因爲即便從文字上有所了解,恐怕也沒有多大的意義。細致觀待,旁生道的鹦鹉經過訓練也會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雖然口音與自己不一樣,但也可以說出來,可是它時時被關在籠子裏,即便能說出這四句話,但又能有多自在呢?所以,對這些道理的理解真需要細致一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