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的般若正觀

  《心經》的般若正觀

  ——第四屆“戒幢論壇”講座提綱

  濟群法師

  一、《心經》是《般若經》的精髓

  《般若經》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典籍。

  《心經》是六百卷《般若經》的精髓。

  般若經論中所說的“空”,是聲聞經論的深義,同時也是大乘見地的共同基礎,由此打破世間出世間的對立、生死涅槃的對立,使佛法從出世走向積極入世、度化衆生。

  二、《心經》的治療原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通過空的智慧,掃蕩我法二執,開啓般若智慧,從而解除迷惑煩惱及痛苦,完成生命的治療。

  般若,是大智慧(武器)。

  波羅蜜多,漢譯度、到彼岸(結果)。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過程)。

  叁、《心經》的治療方法

  1、依緣起觀察,認識到無自性空,存在的一切只是條件假相。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確立緣起性空的中道正見。依此正見修習禅觀,完成人生各種煩惱和痛苦的治療。

  2、對自我的錯誤認定及執著引發各種煩惱和痛苦的治療。

  “照見五蘊皆空”,了知我們認定的自我只是五蘊和合,是無自性空,本質即是空性,從而破除我執我見,這是摧毀一切煩惱的基礎。

  3、對物質世界的錯誤認定及執著引發各種煩惱及痛苦的治療。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了知物質的的存在,從極微到極微集合構成的物質現象(如財富、地位、家庭、事業等,以及依此建立的生滅、垢淨、增減等設定和執著)都是緣起、無自性空,本質即是空性,所謂存在只是一種條件假相和個人主觀認識的投射,從而解除對財富、地位、家庭、事業的貪執,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需求及煩惱。

  4、對生死輪回的錯誤認定及執著引發各種煩惱及痛苦的治療。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十二因緣揭示了生死輪回的規律,以緣起觀察生死輪回只是條件的假相,涅槃解脫也是相對假立,從而解除執著生死輪回所引發的各種煩惱。

  5、對輪回與解脫的執著與對立構成修行困擾的治療。

  “無苦集滅道。”

  有的人執著于生死輪回的真實性,不勝困擾。本經說明了生死輪回的本質即是空性,在空性層面沒有生死輪回。有的人執著于解脫的方法,執著于有解脫可證,也會引起煩惱並障礙解脫的成就。本經說明解脫方法的本質即是空性,涅槃、解脫只是相對生死輪回假立的,在空性上沒有涅槃、解脫的名稱和概念的差別,從而打破世間與出世間的對立,生死與涅槃的對立,了知世間與出世間不二,生死與涅槃與不二。

  四、《心經》的治療結果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1、 超越有漏的妄識,開啓無所得的般若智,體認空性。

  2、 依空性的智慧,解除內心中因爲自我、名利、得失、榮辱、生死等問題引起的挂礙、恐怖、顛倒夢想等種種妄想煩惱,進而獲得內心的寂靜——涅槃。

  3、依般若智成就無上菩提(悲智圓滿)的佛陀品質,盡未來際自覺覺他。

  五、結論

  《心經》是一部最高明的心理治療寶典,依緣起性空的中道見開啓般若智,能夠究竟治療種種心理疾病,從而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健康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