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疑問答(洛本仁波切答)

  釋疑問答

  洛本仁波切答

  問:關于釋迦牟尼佛原來是衆生還是佛的問題,佛爺曾說,以大乘佛教的觀點解釋,釋尊久遠前早以成佛。可是弟子有個疑問-有一次,密勒日巴的弟子聽聞尊者一生的修持經過,非常感動,卻認爲這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就向密勒日巴尊者說:「您一定是什麼佛的轉世。」密勒日巴尊者說:「如果以對上師的淨信而言,這種想法是對我的信心;可是如果從『法』來看,卻是一種邪見。我也是一個博地凡夫,依次第苦修才有今天的成就。」那麼,請問佛爺,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心態看待成就者?

  答:成就者就是成就者。該用什麼心態去看待成就者,就是用成就者的心態去看待成就者。如何去看待成就者並不會讓你成就,讓你成就的是你自己。修行者有叁種:下等的修行者,往往只求來生福報;中等的修行者則志求此生的解脫,卻常是個自了漢;唯有大乘行者,能夠了知一切衆生皆是過去生中的父母,所以發利他的慈悲心來修行,這才是最上等的修行人。釋迦牟尼佛示現娑婆,36歲未成佛之前,他是衆生還是佛的問題,小乘認爲未證佛果之前,世尊只是衆生,這是小乘的知見。而大乘認爲世尊在無量劫前早以成佛,之所以在娑婆示現十二相成就,爲的就是替衆生指引一條覺路,「表演」一次讓我們明白如何成佛。

  問:我們在路上所遇見的人,怎麼知道他們是不是佛菩薩的化身?要以怎樣的心態看待衆生才好?

  答:有人認爲臺北市萬丈紅塵;看到耀眼的霓虹燈,就覺得燈紅酒綠、聲色犬馬。但對我來講,倒覺得這是琉璃世界,莊嚴美麗,沒有紅塵的染汙。不要忘了!一切「境」之所以不可得,乃因由心幻化而來。那麼,如何以俗義谛來看待勝義谛呢?這是無法相通的。至于如何去看待衆生,如果你的心清淨,可以把任何衆生看成是佛是本尊,金剛乘的修持,都在出定之後,視一切聲音爲本尊的咒音,自身他身一切身均爲本尊的化現,這就是「後得定」。如果你的心未得清淨,至少也要做到視衆生如母。

  問:可能是弟子對佛法的信心不夠,我經常在想一個問題,就是我們人爲什麼要成佛?當一個衆生有什麼不好?仁波切曾說:「輪回是苦的,有誰感到輪回不苦嗎?」可是我覺得佛、菩薩應該不認爲輪回是苦的,而且會感謝輪回,快樂地在輪回中生活,就跟一般衆生一樣。到底佛、菩薩和衆生對輪回的看法有何差別?請仁波切開示。

  答:你之所以還是衆生,就是因爲你還不覺得輪回是苦,所以還在輪回之中。菩薩入輪回,卻不受輪回,菩薩不以輪回的苦爲苦,因爲他們心不住于此。問題是,你不是菩薩,迷惑未淨,煩惱障、所知障染習束縛,那就會有痛苦的存在;想超越痛苦,唯有學佛才能達到證佛的境界。

  問:如果痛苦都不是真實的,那就不用超越嗎?

  答:如果你能了悟痛苦不是真實的話,那就沒有痛苦可以超越,這是對的。以這種邏輯分析會讓人相信,但卻不是實情。

  問:既然萬事萬物皆由因緣所生,將隨著時間而變異,沒有永恒性,那麼善業是否也這樣子?

  答:是。

  問:請問利他之善行對我們了悟自性、超脫輪回有沒有什麼幫助或相關?

  答:當然有幫助,而且有直接的關系。如果沒有成就利他的慈悲心,就不可能離卻痛苦;沒有辦法離卻痛苦,就會繼續輪回。當然,究竟而言,是沒有善跟惡,之所以還存在二元對立,乃是因爲心的分別。未得證悟之前,仍受業力牽引畢竟惡業招致惡果,善業成就善果;而且諸佛菩薩無不由善業-所謂修福慧二資糧,而行菩薩行、入菩薩道,所以行善是必要的。

  問:請問「福德」和「功德」有何區別?

  答:福德和功德基本上是不同的。「福德」只是一種福報,它並不能讓我們超越輪回;所以如果只知種福田,還是會在六道中浮沈。而「功德」是能夠成就六度萬行的莊嚴,是一切清淨本質的種子。換句話說,「心清明」即是「功」,「心無我」就是「德」。福德是俗谛,功德則超越俗谛,但還不是究竟的勝義谛。究竟勝義谛超越一切所說。

  問: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不依「識」而依「心」去做事情?

  答:「不依識而依心去做事?」請問,心跟識之間有什麼差別?「心」指的就是「意識」,心分爲「心」與「心所」,心所是「心的作用」。心俱足知的能力,但是它沒有分別,分別是來自心所。我們談「識」的時候通常指的就是「心與心所」的合一,因爲心與心所是不可分的,因此所謂的「識」就是有分別、有執著的心。所以衆生不用識去做事,那要用什麼去執取。

  問:能否請仁波切對菩提心做一個具體的開示?

  答:菩提心可從「心」跟「菩提」來解釋。「菩提」是「覺」,「覺悟」之義;心就是心。菩提心是大乘佛法最重要的部份之一。心分爲心與心所,心是能知本空,心所是所知,我們所知是依所見分別而有。對外境産生分別而加以執取即是執著,這即是心。所以「分別」也是心的特性之一。這裏所謂的心,是未經提煉的,也就是世俗的心,所以才有種種分別、取舍、執著。

  心的本質或稱自性是空的,因爲你我都找不到心的顔色,心的實質大小。它看不見、摸不著,沒有大小、沒有顔色。因爲我們無法找出任何代表心的東西,所以說心的本質是空。但是,心若只是空便落于無知,我們還有知覺的能力,這就是心的能知。能知本身,是沒有分別能力的。舉個例子:以一個茶杯對嬰兒來說,雖嬰兒看到這個東西,但是他缺乏經驗不曉得這是什麼,也不加以執取,所以這個東西對他而言便無作用。杯子對各位能産生意義和作用,就是由于我們的所知,而修行所要清淨的就是所知障。

  一切衆生本具佛性,有佛性所以才能夠成佛;好比芝麻內含油脂,所以才能提煉出芝麻油;相反的,一堆砂,怎麼也提煉不出油來。如果我們沒有佛性,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成佛;之所以修行能成佛,是因爲本具佛性;然而衆生的佛性暫時爲無明塵垢所覆蓋,所以要「撥迷歸覺」。覺什麼呢?覺悟我們本來具足的智慧,也就是佛性。我們今天對事物會産生分別、貪執、愛惡、取舍,都是來自我們的所知、分別心的作用;如果所知滅,分別心、執取心也就一並消滅,覺悟的本身就一並顯現出來。「空」只是心的特性而已,菩提心意思就是正等正覺的覺悟,成佛的心。它並不是佛性。

  問:當我們對外宣揚藏傳佛教的時後,許多人誤以爲密宗吃葷不吃素而無法接受。我們如何提出具體的說明,讓對方了解實情進而體會密宗的殊勝?

  答:如果有人認爲「密宗吃葷」,你就要問他:「是誰吃葷?」不是密宗吃葷,是某些人吃葷。如果對方再表示,學密宗的人吃葷令他無法接受,那麼你就告訴他,藏傳佛教所有的經典儀軌,並沒有任何一句話主張一定要吃葷,甚至修觀音法的時候,還必須素食。只是我們藏傳佛教來自西藏高原,那裏牲口多,蔬菜水果缺乏,藏人爲了生存,所以他們有吃葷的習性。我們今天面對藏傳佛教,不是要學西藏的民俗風情,而是要學佛法。如果對方還是不能接受,說聲「阿彌陀佛」,就沒有再講下去的必要了。

  問:關于殺戒的持守,我們在日常生活能不能使用殺蟲劑?農夫可以使用農藥嗎?

  答:對于一個認識佛法的佛教徒農夫而言,如果他了解什麼是生命,就不會使用農藥,但是一般農夫會使用農藥。我們勸人不要殺生,應該從自我本身做起。

  問:人的靈魂投胎之後,假如投生到人道,他的靈魂也會跟著他,那麼靈魂等于心嗎?他的靈魂到這地步,還是沒有滅掉,還是跟那個人在一起,那麼靈魂什麼時後才會完全滅掉呢?是不是成佛之後?

  答:一般人通常認爲人死後有靈魂,我要特別強調,靈魂是非實有的,它不是永恒的。佛教徒不稱爲靈魂,而稱「意識」。一個新生嬰兒的形成,就是父精母血結合,加上意識入胎叁者合一。意識是生滅相續的。成佛了,意識也還沒滅掉而是被清淨了,轉爲智慧而已。

  問:關于造業,在起心動念之間與實際去做有何差別?

  答:如果你實際去做,就造了實際的業;如果只是用心去想而未執著,應該沒有關系的。就怕你沒去做,然後用心去想,又執著它,則形同實際造業,這業還是成立的。

  問:曾經有位仁波切說:「人不應該一直活在希望和恐懼之中」,但是一般人活著,就是有某些希望來支撐。一旦沒有希望很難讓人繼續活下去。那麼,希望到底是什麼?本質爲何?應該如何去看待它?

  答:希望可以分爲入世與出世。如果你的希望是入世的,你希望能獲得世間的一切,你自然會生活在恐懼之中;如果你的希望是出世的,希望能超越叁界,那麼這種希望就引領你走向光明,一旦達到光明,就能從黑暗的恐懼之中走出來。

  問:請問灌頂的意義爲何?應該以怎樣的心態接受上師的灌頂?

  答:接受灌頂的基本心態就是-我要修這個法。爲什麼要修這個法?因爲要成就究竟佛果。相反的,如果爲求世俗利益而接受灌頂,就是發心不清淨、動機不正確,非常不好。灌頂的真實本義,就是把本尊介紹給你認識,然後好好修持。如果你只是一直接受灌頂而不修法,那麼你一輩子也無法證悟。

  問:社會上常會有一些約定成俗的事,對此弟子本身並不太能接受,也不知道該怎樣去接受,但因爲我是衆生,必須在社會上生活,包括面對家庭和工作。懇請仁波切開示。

  答:約定成俗就是世俗生活的規範或習慣,但不一定是對的。你身爲佛教徒,應該要去學習並思考什麼才是對的。

  問:弟子雖然有心好好修持,但畢竟是一個家庭主婦,所面對的就是女兒、先生。女兒比較叛逆,使我不知如何是好。懇請師父指點迷津,開示弟子,入世法應該怎麼處理?出世法又當以什麼心來對待?

  答:有個故事說:在恒河畔有一位婦人一手抱著孩子在喂奶,另一只手拿著一尾烤好的魚在吃,旁邊一只狗靠過去准備要吃地上的魚骨頭,這婦人卻厭惡地把它一腳踹開。這時候,一位證得阿羅漢果的聖人經過,看到這一幕便用神通觀照,結果得知婦人所抱的孩子竟是她上一世的仇人,所吃的那條魚是她的爸爸,旁邊那只狗是她媽媽。個中因果很值得我們深思。也許你的女兒上輩子就是你的母親,而你上輩子經常跟她頂嘴,所以她現在對你特別叛逆。無論如何,你要有視一切衆生如母的心,給予關懷、教育和啓發;但是也要給她空間,不要過份約束或刻意塑造。如果你能夠對以上例子有所體會,今後你面對女兒就會比較自在一點。

  問: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直覺的方式看問題,或是培養一些藝術的氣質,對于破所知障會有幫助嗎?

  答:我想這不但沒有幫助,反而還會增加。因爲你想要藝術氣質便會流于造作。破我執要先從觀無常做起,生起無常觀才能去我執,如果你沒有無常觀作基礎,往往會有許多造作和執著。譬如現在要修止息,就去准備一個很舒服的寶座,坐上去之後,最好旁邊還要有人,告訴他我要作止息,擺出一個pause來,在你還沒有真正去作之前,你的執著便更多了。

  問:人的「思考」,其本質是心的作用,還是一種業力的化現?也就是因爲以前所造的種種業,才會有這樣的思想?

  答:思考是心的作用,但受製于業力的束縛。

  問:弟子想說一說自己平常對心的認識,請教佛爺看這種想法對不對?平常自己因困窘、羞恥……種種情緒幹擾,而變得混亂的時後,好像還有一個東西在看自己,這其實就是真正的我,是嗎?

  答:這個「我」如何才能去看「混亂的我」?是不是還要「另一個我」來看「這個我」。你眼睛可以看到自己的眼睛嗎?沒有辦法,你眼睛可以看到後腦嗎?沒有辦法。

  弟子:可以感受到那個東西。

  答:你感受「那個」好像是在看混亂的我,又是另外一個感受。

  弟子:那不是一直無窮盡下去嗎?

  答:對!所以這是不對的。

  問:康德哲學認爲要敘述一個東西一定要有時間和空間這兩個因素存在,因此不能說一件事情存在不依附任何空間,沒有時間,而會發生。所以好像一切事物都要有時間和空間這兩個因素才能存在,那麼心是不是也是這樣子?自己的心反而構成時間和空間的存在?

  答:心如果有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那麼就是一顆平凡的心,超越時間跟空間,才是究竟的實相。

  問:佛爺以前要我們想的問題,爲什麼我們的眼睛有時後會視而不見?弟子百思不得其解,能否請佛爺進一步開示?

  答:因爲你不專心,所以才視而不見。

  弟子:但是如果我們專心看,就聽不到別的東西,心爲什麼這麼奇怪?

  答:我問你,心有幾個?

  弟子:我猜是一個。

  答:因爲心只有一個,所以你專心用眼睛看,耳朵就聽不到;你用耳朵專心聽的時候,眼睛就看不到了。

  弟子:既然這樣,爲什麼我們在一刹那間,只會有一個念頭,而不會有很多念頭?

  答:因爲心只有一個,所以在一刹那之間只有一個念頭。

  問:四弘誓願-自性衆生無邊誓願度,自性煩惱無盡誓願斷,自性法門無量誓願學,自性佛道無上誓願成。和對自性思惟的批判,這自性有什麼差別?

  答:「自性」本身沒有人能夠否定它,也沒有人能夠肯定它。而你所提兩種的差別就是在于所執,所知不同,認知不同。

  弟子:是不是可以解釋爲觀點和立場的不同使然?

  答:立場可以是一個原因,而他的所知也會是一個原因。

  問:所謂「對自性思惟的批判」,這個自性應該如何理解?

  答:既然有人舉出對自性思維的批判,那麼他必然認爲自性是「有」的,所以才能批判;那麼這離究竟的自性已經太遠了。

  問:意識是一種永恒的東西嗎?

  答:如果你已經證悟到佛的境界,自然了悟永恒的真谛;如果有執著就會有生滅,有生滅當然非永恒。

  問:既然衆生的慈悲心都有我執在,那麼像我們這樣幫助別人,程度還是很有限啊!而我每次碰到人家都想跟對方介紹佛法的殊勝,可是一方面又怕自己有很多見解並不了義,會誤導別人。不曉得這種情況該怎麼處理。

  答:要向別人介紹佛法有多好,倒不如先從自身做起,讓別人感受到你的修養與慈愛。如果別人因此覺得你做人不錯,而他想了解什麼是佛法時,你再告訴他佛陀的故事,這樣子在結緣、度衆方面較沒有障礙。因爲所有的宗教都有它獨特的思想體系;這些理論只適用于自己教派的系統,對于其他,幾乎是針鋒相對、互不認同的。唯有人性才是人類所一致認同、共有的,也唯有以人性爲出發點,才能超越國籍、超越種族、超越言語。所以,如果你能顯揚人性的慈悲,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溫暖,才有可能進一步的把佛教的思想告訴他、影響他。

  錄自:叁乘雜志

  

  

《釋疑問答(洛本仁波切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