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課 六波羅蜜(二)
【羼提波羅蜜】
羼提,爲忍辱之義。羼提波羅蜜,意譯爲忍辱度,能對治瞋恚。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之境,謂內心能安忍他人的侮辱惱害或自身苦境。經雲:「心不動故,應具足羼提波羅蜜。」學佛之人,心不隨外境所轉,瞋風不動,喜風不搖,無論遇順境或逆境,皆能安住實相,如如不動,即得具足忍辱波羅蜜。
忍之次第
「忍」之次第有五:一伏忍、二信忍、叁順忍、四無生法忍、五寂滅忍。初學佛時煩惱未斷,遇惡緣逆境時,須刻意降伏煩惱,不令生起,此爲「伏忍」。經過一段長期的伏忍,令心安住于理,此時對佛法的真理,能信受不疑,即爲「信忍」。于真理深信之後,對一切外境皆能逆來順受,心中隨順諸法真理,安忍于心,由此順趣菩提,是爲「順忍」。更進一步,悟入諸法不生之理,不論任何外在衆生的侮辱或遇器世間災變橫逆的境界,都能忍可安住于心,即爲「無生法忍」。最後,諸惑斷盡,清淨無爲,湛然寂滅,是爲「寂滅忍」。
【小結】
《遺教經》雲:「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忍能生大力用,無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須有羼提波羅蜜方能圓滿無礙。《尚書》亦雲:「必有忍,其乃有濟。」如句踐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故能複國雪恥;韓信能忍胯下之辱,故能登壇拜將,建立漢朝勳業。世間法,尚須以忍,何況修習出世法!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雲:「若欲爲衆生,作諸歸依處,令生無畏心,忍辱最第一。能行忍辱者,見者皆歡喜,怨家舍毒心,皆生親友想。一切諸如來,成就平等心,衆生所歸依,皆由行忍故。是故諸佛子,欲求無上道,爲物作依止,當堅固忍辱。」是以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曾爲忍辱仙人,爲歌利王割截身體,身雖遭節節支解,心中毫無瞋念,並發願成佛之時,將以慧刀斷除歌利王的貪瞋癡叁毒,王遂忏悔而供養之。如此忍辱波羅蜜圓滿,故能成就無上佛道。
【毗離耶波羅蜜】
毗離耶,爲精進之義。毗離耶波羅蜜,意譯爲精進度,能對治懈怠。「精」爲精純專一,「進」是上升登進,謂修道行人,專志行道,精勤于修善斷惡,即能速登覺地,至涅槃岸。
事精進與理精進
精進分爲事精進及理精進。如每天誦經、念佛、拜佛、做善事等,于事相上勤勉用功,即爲事精進。若依心起修,全修在性,直截根源,安住實相,寂然無爲,即是理精進。
精進爲修道之根本。由事上精進修持,功夫到家,水到渠成,自然能與理相契。達到理精進,則一念不生,契入諸法實相之理,無論行住坐臥、動靜閑忙,這念本具的覺性始終存在。清涼國師雲:「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法無不歸還此法界。」念佛由此念,誦經亦從此誦,修而無修,念而無念,能所一如,如此即是無功用行,是爲真正的大用功、大精進。
【小結】
釋迦牟尼佛以精進故,超越九劫,在彌勒菩薩前先成佛果。脅尊者八十出家,爲少年譏其年衰老耄,乃自誓若不通叁藏理,斷叁界欲,得六神通,終不以脅至席,如是精進叁載,終得契證聖果。諸佛菩薩爲修習聖道,尚且精進不息,吾人若不發精進心、勇猛心,一曝十寒,如何修行有成!
《佛遺教經》雲:「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行者若能發起長遠心、精進心,勤行一切善,誓斷一切惡,廣修自利利他之行,無有退轉,無有疲厭,必能速證無上菩提。
【習 題】
一、 生活中,若自己被冠上「莫須有」的罪名時,應該如何面對處理?
二、 面對社會的亂象,忍辱與懦弱如何區分?
叁、 舉例說明忍辱與精進的重要性。
四、 在學佛的過程中,在家居士應如何精進?
五、 世人終日于生計上汲汲營營,是否亦可稱爲精進?
六、 何謂事精進、理精進?兩者有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