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卅一課 淨土宗 (二)
五、極樂國緣起及其概況
往昔有佛,號世自在王如來,時有國王,聞法發心 (1),棄王位而作比丘,名曰法藏,請佛爲說者佛淨土,莊嚴勝妙之行。于是佛爲之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並現與之,令其得見。法藏聞見已,把諸佛淨土,作爲範疇,以意攝取 (2) 清淨世界,滿五大劫,乃得成就。成就後,再到佛前,發四十八度生大願,每發一願後皆說:若不實現,誓不成佛。現法藏比丘,成佛以來,已有十劫,佛號阿彌陀 (3),國土名極樂,在吾人之西,這便是極樂國緣起,也是念佛修淨土人,所追求的對像。
極樂國又名安養,國中無女人及叁惡道,人皆金色,從蓮花化生,具叁十二相 (4),有六神通 (5),道德高遠,壽命無量無邊劫,終其身直至成佛,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無有諸苦,但受諸樂。又其國平坦,七寶 (6) 爲地,所有行樹、欄棰、宮室、樓閣、階道、幢旗、帷帳、羅網、池塘等,皆衆寶所成。池水具八功德 (7),産雜色蓮花,大如車輪,香氣馥郁,爲行者坐臺。其國人民,入水嬉浴已,坐蓮花上,有諸天花,缤紛而下,微風吹動諸寶羅網,及諸寶樹,皆發樂音,宣說妙法,聞其音者,心開意解,得大自在。
國中處處,皆有花臺,上坐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爲諸行人,說微妙法。又有奇妙雜色之烏,爲佛所化,嗚聲和雅,演暢佛法,聞之使人生敬念叁寶之心。此不過姑就二經中,摘述其大概,然叁經所說,亦不過億萬分之一,若廣說者,窮劫不盡。
六、叁輩九嚴生因
行者欲生極樂國,除念佛外,還須隨緣修各種善業,回向求生,以資助之。觀無量壽經中說:「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此叁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行者對于上列諸法,當隨緣修習,以符事理。
經中又說:生彼國者,隨其智慧及功德深淺,分爲上中下叁輩,此叁輩中,每一輩皆分叁等,共成九品。上品上生者:生前須發至誠心,深心,(8) 回向發願心,還要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 (9),回向願生彼國,命終即得往生。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但于第一義 (10),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彼國,命終即得往生。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彼國,命終即得往生。中品上生者:受持五戒,持八戒齋 (11),修行諸戒,不造五逆 (12),無衆過患,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彼國,命終即得往生。中品中生者:一日一夜,持八戒齋,或一日一夜,持沙彌戒,或一日一夜,持俱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彼國,命終即得往生。中品下生者:孝養父母,行世仁慈,命終遇善知識,爲說極樂國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已命終,即得往生。下品上生者:生時雖不謗方等經典,而多造惡業,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聞已除滅千劫重罪,智者複教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生死之罪,命終即得往生。下品中生者:生時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祗物 (13),盜現前僧物 (14),不淨說法 (15),無有慚愧,死後應墮地獄,命欲終時,獄火煎迫,遇善知識,贊說彌陀十力 (16) 威德,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脫解脫知見 (17),聞已除八十億劫重罪,獄火化爲清風,吹諸天花,花上化佛來迎,命終即得往生。下品下生者:生時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地獄,臨終遇善知識,說法教令念佛,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念念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即得往生。關于叁輩九品往生情狀,觀經言之甚詳。
【注釋】
(1)
發願求無上菩提的心,簡稱爲發心。
(2)
攝物而取之,名爲攝取,指以意識思惟創造的行爲。
(3)
阿爲無,彌陀爲量,此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慈悲、尊嚴、神通、相好等皆無量,故號無量,或單取壽命無量義,而稱之爲無量壽佛。
(4)
亦名叁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輻輪,叁手指纖長,四手足柔軟,五手足缦網,六足跟圓滿,七足跌高好,八如鹿王,九手長過膝,十馬陰藏,十一身縱廣,十二毛孔青色,十叁身毛上靡,十四身金色,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膚細滑,十七七處平滿,十八兩腋滿,十九身如師子,二十身 端直,二十一肩圓滿,二十二口四十齒,二十叁齒白齊密,二十四四牙白淨,二十五頰車如師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廣長舌,二十八梵音清遠,二十九眼色绀青,叁十睫如牛王,叁十一眉間白毫,叁十二頂成肉髻。
(5)
叁乘聖者,所得的神通有六,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6)
般若經以金、銀、留璃、珊瑚、琥珀、砗磲、碼瑙、爲七寶、爲七寶。法華經以金、銀、留璃、砗磲、碼瑙、真珠、玫瑰、爲七寶。阿彌陀經以金、銀、留璃、玻利、砗磲、赤珠、碼瑙、爲七寶。
(7)
見中級第卅八課注四。
(8)
求法之心深重,名爲深心。又深信佛的本願,毫不懷疑,名爲深心。
(9)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舍,名爲六念,參看中級教本第二課課文。
(10)
究竟的真理,屬于最上,稱爲第一義。
(11)
即八關齋戒,參看中級教本第十課課文。
(12)
詳中級教本第七課注十五。
(13)
僧祗譯曰衆,即比丘比丘尼之大衆也,此大衆共有之物,名僧祗物。
(14)
屬于一結界中,現在衆僧之物,即現前僧個個供養之衣食等,名現前僧物。
(15)
又名邪命說法,不論說正法或邪法,其心邪,皆名不淨說法。凡一、別有企圖,說虛妄語,令他生信。二、不說
佛法,徒說世事。叁、飲酒食五辛,犯正淫或邪淫後,即著法衣入佛堂說法,觸穢叁寶。四、誹謗有德人,而自稱贊。五、不悟一乘真實法,致使所說滯于權教有相之法。六、貪利養故而說。七、欲勝他人故而說。八、所說與經義相違。凡此種種,皆名不淨說法。
(16)
詳初級教本第十四課注十一。
(17)
詳中級教本卅課注叁十一。
【習題】
(一) 法藏比丘成佛後,是何名號?成佛距今,有若幹劫?國土何名?位于吾人世界的何方?
(二) 說出極樂國人民:膚色、相貌、智能、壽命、生活等的大略情狀。
(叁) 略說極樂國莊嚴,人民嬉樂的情景。
(四) 何謂叁福?六神通?
(五) 一、上中下叁輩,是根據什麼分出的?二、所謂九品者,是何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