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高級佛學教本 第廿八課 禅宗 (二)

  第廿八課 禅宗 (二)

  四、見性

  此宗所重者,惟在見性,所謂見性者,即斷絕思路,直顯真心。利根行者,在六根接觸六塵的一 刹那間,以一念相應慧,截住現業流識,回光返照,便見即身本具,上同諸佛,下等含識,靈明洞徹,廣大周遍的真如自性。見性之後,對于教義上所謂之:法身 (1)、法性 (2)、真如 (3)、如來藏 (4)、法界性 (5) 、佛心 (6)、真谛、涅槃、實相 (7)、心印 (8)、等名詞,皆能理會、所以惟有通宗,才能通教。

  五、直透叁關

  本宗不重打坐,不須看教,但能透過叁關,即可直入堂奧。學者若能凡情頓盡,真境現前,悟得無生無滅的本地風光 (9),即名破初關,或破本參 (10) 。一切思想,不管是非善惡,世間出世間,皆名妄心,皆不應有,若離一切想,以無想爲想,即是佛心。學者見性之後,若能脫離根塵能所,保持佛心,久而不失,即名過重關。重關雖過,倘若怕有走作,但是呆若木雞,不敢任運應事接物,這還不是理想的境界;一定要做到:縱使五欲當前時,千軍交殺頃,還能運用自如,刹那不離,才算透末後牢關。

  六、參話頭

  上述叁關,皆須上上根器,才能成辦。初關的關鍵在悟,一悟即了,不假功勳 (11),至中後二關,仍須憑藉修持之力。尤其初關是中後二關的基本,初關若不能破,則中後二關,皆無從措手,自來禅門行者,拼性命以求一悟者,就是要破初關,初關若破,即見自性。隋唐時,行人根器尚利,經指點後,多能解悟,之後,雖聞亦不能悟,由是乃有參話頭之舉。其法即由禅師說出一兩句,無意義的語言,令行者聚精會神,加以參究。由是集中心力,起大疑情,從朝至暮,積年累月,至于行臥不廢,寒暑不知。最後迫到山窮水盡,實無辦法時,忽然靈機一動,霎時百雜粉碎,真境現前,然後知橫遍豎窮 (12),原無一事。到此時,方見不死之身,始得無生之體,上與諸佛同行,下與含靈 (13) 共住,這就是參話頭的大作用了。

  參話頭之舉,在梁武帝與達摩問答時,即已微露端倪,之後,如六祖問懷讓:「什麼物?怎麼來?」以及他示寂前問弟子:「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乃至馬祖對龐蘊說:「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卻對汝說。」等皆是。後來到了沩山 (14),才愈益明顯,如他告智閑說:「將汝學得記得者,一概不談,如何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這便是話頭,嗣至大慧果 (15),始極力提倡,起初的語句,是各人不同,後至漸趨一致,在元明間,多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明清之際,人多念佛,乃又改參「念佛是誰」?這都是參話頭的例子。

  七、尋常日用中磨練

  本宗禅法,惟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故無話可說,與教內禅不同,又因其標榜見性成佛之旨,不假功勳,故亦無有四十二位階之別,乃至亦不主張靜坐。六祖對薛簡說:「道在心悟,豈在坐耶!」所以他見人默坐,曾將杖打起。他的弟子懷讓,對道一說:「磨磚既不成鏡,坐禅又豈能成佛。」可知宗門的禅法,不單注重坐時,是要在尋常日用中,待人接物上磨練,與老子所說:和光同塵,湛兮若存 (17) 的境界,大有契合。

  【注釋】

   (1) 佛的叁身之一,其真身名爲法身,言以法性成身,爲一切功德所依止也。

  

   (2) 諸法所依的本體,是爲 法性,即實相、真如、法界、涅槃等的異名,此在有情,名爲佛性,在無情則名爲法性也。

  

   (3) 諸法的體性,離虛妄而真實,名爲真,如常不變名爲如,合真實如常二義,名爲真如。亦名自性清淨心,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等。

  

   (4) 真如在煩惱中,攝藏如來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爲如來藏,若出煩惱,即名法身。

  

   (5) 法界義詳第十課注五,合法界法性,稱爲法界性。

  

   (6) 頓悟入道要門論曰:「無住心者,是佛心。」

  

   (7) 即真如實相,見中級佛學教本第十五課注十一。

  

   (8) 心者佛心,印者印可或印定之義。禅宗不立文字,不依言語。惟以心傳心,以佛心印定衆生心,證不二相,故稱心印。

  

   (9) 又曰本來面目,是形容自己心性本分的禅語。

  

   (10) 本參即本所參究之意。

  

   (11) 功勳二字是借用,猶言功夫、功效之意。

  

   (12) 言橫遍十方,直窮叁世也。

  

   (13) 見第十九課注叁。

  

   (14) 唐潭州沩山禅師名靈佑,參百丈明究心法,值武宗毀佛,裏頭隱藏于民間,大中初,還沩山,宏法四十余年寂,壽八十叁。

  

   (15) 宋哲宗時,徑山宗大慧禅師,叁十七歲悟道,法席甚盛,隆興元年八月寂,世壽七十五,有語錄八十卷,隨大藏流行。

  

   (16) 禅宗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教法,稱爲教外,其余佛的聲教,有文字可循者,皆稱教內。

  

   (17) 原句:「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謂雖與塵俗相合,而湛深清靜的心境,亦能保持不失,此是形容忘形合道的境界。

  

  【習題】

   (一) 何謂見性?

   (二) 何故惟有通宗,才能通教?

   (叁) 叁關如何透法?

   (四) 何謂參話頭?它的大作用,是怎麼樣?

   (五) 極力提倡參話頭者是誰?

   (六) 禅人在元明之間,多參什麼語句?明清之際,多參什麼語句?

   (七) 六祖及懷讓,皆反對坐禅,有何言語作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