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七課 禅宗 (一)
一、宗門禅節起源和特點
大梵天問佛決疑經載 (1):「梵王 (2) 至靈山 (3),以金色波羅花 (4) 獻佛,舍身爲床坐,請佛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衆,默然無言,一時百萬人天,悉皆岡措 (5),獨金色頭陀 (6),破顔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 (7),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8),付囑摩诃迦葉。」這便是宗門禅 (9) 的肇始。然若再上溯其起源,則釋尊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成最正覺,即已啓其端倪。所以此種禅法,無關語言文字,心緣動作,曆代相傳,只是以心印心,闡明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10) 之旨,這便是宗門禅的特點。
二、禅宗傳承及五家分燈概況
大迦葉受法後,成爲禅宗初祖,後傳阿難爲第二祖,嗣遞傳至菩提達磨,爲第二十八祖,此二十八祖,皆是單傳,地點亦皆在印度,是爲西天二十八祖。當梁代 (11) 普通 (12) 七年九月,達磨初祖 (13),泛海到中國廣東,梁武帝派人迎至金陵,問答之間,帝不領悟,師遂渡江至魏,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後傳法于二祖慧可,可傳叁祖僧璨,璨傳四祖道信,信傳五祖弘忍,忍傳六祖慧能,是爲東土六祖,合西天東土,共叁十叁祖。
六祖後,禅宗的承傳製度,有兩大變革:一因衣缽爭奪劇烈,遂傳法而不傳衣缽,稱師不稱祖。二因單傳的限製,過于狹窄,致使法雨不能遍施,由是乃打破單傳的傳統,改爲廣傳。六祖的得法弟子,見于記載者,有四十叁人,以南嶽懷讓,青原行思爲最著,懷讓下出道一禅師,其傳法弟子,竟達八十余人。後來由南嶽與青原,所分出的宗派,有沩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家;臨濟之下,複出黃龍,楊岐二派,共七家,可見其傳承之盛,茲將七家分派次第,列表于左:
叁、真谛與頓教
東土禅宗初祖達摩,見中國有大乘氣象,遂航海而來,專接利根上智,令脫名氣習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直下與諸佛無異。當其至金陵時,武帝問曰:朕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答曰:並無功德。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問:如何是聖谛第一義?答曰:廓然無聖。帝又問:對朕者誰!答曰:不識,帝不能悟,祖遂渡江,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後傳法于二祖慧可。上列武帝所問者,皆是俗谛,而達摩所答者,則皆是真谛,真谛才是禅宗的境界。
神秀禅師,爲五祖門下五百人中上座 (14),時六祖慧能,原是嶺南樵夫,亦參五祖,方在碓坊中舂米。一日五祖命門人各造一偈,以觇心得,神秀題壁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本不識字,聞之亦口述一偈,請張別駕 (15) 寫于秀偈旁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遂傳衣法于慧能,爲東土禅宗第六代祖。上列神秀偈,是屬于漸教 (16),而慧能偈則屬頓教 (17),頓教才是禅宗的教法。
【注釋】
(1)
此經有叁卷,不入大藏中,王荊公在翰苑,曾見及之。其中多談帝王事佛請問事,所以秘藏,世所不知,事見宗門雜錄。
(2)
色界初禅,大梵天王的簡稱。
(3)
舊稱耆阗崛山,新稱靈鹫山或靈山,因山形似鹫,又山上鹫鳥多故得名,在摩竭陀國,王舍城東北,釋尊常在其處說法。
(4)
波羅花即優缽羅花,是蓮花的一種,金色者爲人間所無,乃天上尊貴之花,梵王以之供佛,請佛說法也。
(5)
岡無也,岡措是沒主張,或不了解的意思。
(6)
頭陀即修十二頭陀行者,詳中級佛學教本第二課注叁。摩诃迦葉尊者,身金色有光,在釋尊諸弟子中,修頭陀行第一,被稱爲金色頭陀或飲光。
(7)
佛心眼徹見正法,故曰正法眼,深廣而萬德含藏,故曰藏,此即指佛知見實相之智。
(8)
禅宗向上的作略,離語言文字,直傳佛祖心印,稱爲教外別傳,意謂在如來言教外的別傳也。
(9)
禅宗所傳的禅法,稱宗門禅。
(10)
見性者,見一切衆生普具的佛性也,此性即佛,名爲佛性,見自佛性者,當下與諸佛無異,禅家名之爲見性成佛。
(11)
南朝蕭衍,受齊禅稱帝,國號梁,是爲梁武帝,都建康。即今南京,共四帝五十六年而亡。
(12)
是梁武帝的年號。
(13)
達磨在印度,爲禅宗第二十八祖,後到中國傳法,爲東土初祖。
(14)
僧人居最高位者,稱爲上座,毗尼母經雲:從無夏至九夏是下座,十夏至十九夏名中座,二十夏至四十九夏名上座。
(15)
官名,爲州剌史的佐史。
(16)
別于頓教之稱,凡初說小乘,後說大乘,由淺及深的教法,稱爲漸教。
(17)
別于漸教之稱,凡對于頓悟之機,直說究竟妙理,不經次第的教次,稱爲頓教。
【習題】
(一) 世尊拈花,迦葉微笑,此事出自何經?
(二) 宗門禅的特點爲何?
(叁) 東土禅宗六祖是那六位?
(四) 六祖以後,禅宗傳承製度,有那兩種變革?何故?
(五) 禅門七家宗派,是何名稱?
(六) 錄出神秀及慧能偈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