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高級佛學教本 第十七課 法相宗 (四)

  第十七課 法相宗 (四)

  八、五法

  楞伽經唯識論等,把一切有爲無爲,有漏無漏諸法,歸納爲五法。五法者:第一相,森羅萬象的事物,情 ① 與無情 ②,千態萬狀,其形相各各不同,是爲相。第二名,依彼種種相,假設種種名,以表诠之,是爲名。第叁分別,于萬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識別之,于是有所謂:大小、高低、美醜、是非等出現,是爲分別。第四正智,指無漏心心所,離虛妄分別,觀名相互爲其客 ③,離常離斷,如理而知,是爲正智。第五如如,由正智所證得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體性,是爲如如。此中前二是所變境,第叁是能變心自緣其所變境,叁者皆屬有漏法,第四是就法相正觀法性,屬于無漏法,第五是心境一如,湛然寂滅,列表于下:

  

  九、叁性叁無性

  一切有爲無爲諸法,也可以把它們分爲叁種性質,第一是遍計所執性,這是以妄情周遍計度所有由因緣假合而生起的事物,執著其名相,或有或無,或色或心等,遂妄執爲實我實法。如見麻繩,誤以爲蛇,非有蛇的實體,但由妄情迷執爲蛇耳,這是錯誤的判斷。第二是依他起性,言縱使按萬法的品類,把它們判斷得並沒有錯誤,然而這些皆依因緣假和合而生,本無體性,同于幻化。有如見繩,雖知其爲繩,並不把它錯認爲蛇,但是,繩亦因緣所生法,亦依他而起也 ⑥。第叁是圓成實性,言一切法,皆有圓滿成就此法的實性,也就是依他起的實性,亦名法性,亦名真如,不生不滅,湛然常住,爲一切人物所具的理體。如繩由麻成,而麻的自性,就是圓成實性。一切衆生,對于依他起的心色諸法,不知其爲虛妄不實,誤認爲有無、苦樂、善惡、大小等,即屬遍計所執性,若能由千差萬別的法相,悟入本不滅的法性,即證圓成實性矣。

  了解了這叁性之後,就曉得:遍計所執性,只是錯誤的判斷,于情則有,于理爲無,相即無相,故爲相無性。依他起性,雖非錯誤的判斷,然而萬有皆依他而起,非有似有,生即無生,故爲生無性。圓成實性,是不可思議的體性,含有真空妙有 ⑦ 的兩重意義,屬第一義谛,故爲勝義無性。表解于下:

  

  【注釋】

   (1)

   情即有情,詳初級第十五課注四。

  

   (2) 草木土石等之無情識者,稱爲無情,亦稱非情。

   (3)

   言若因名取相,則名爲主,而相爲客,若因相立名,則相爲主,而名爲客。

  

   (4)

   對一切法相,觀其爲空,契合真如,此觀成時,名後得智。因其必須變法相而緣真如,只名疏所緣緣,不比根本智緣真如時,直綠真如本體,不須變相,才是親所緣緣也。

  

   (5)

   見第十叁課注五。

  

   (6)

   欲造繩,須先種麻,種麻須具備水、土、日光、空氣、肥料、農夫等,然後麻乃長成,再經過人工器械等,然後成繩,所以繩爲因緣所生法,亦屬依他起性也。

  

   (7)

   非空的空,空而不空,非如小乘偏執的但空,所以名爲真空,非有的有,有而不有,非如凡夫妄計的實有,所以名爲妙有。真空而能生萬法,妙有而一切皆如,是即真空妙有的涵義。

  

  【習題】

   (一) 五法是什麼?「正智」「正如」如何解釋?

   (二) 何謂叁性?解釋「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的意義。

   (叁) 譬如見麻繩誤以爲蛇,這中間,什麼是遍計所執性?什麼是依他起性?什麼是圓成實性?

   (四) 述叁性叁無性之理。

   (五) 解釋:一、無情,二、疏所緣緣,叁、親所緣緣,四、真空妙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