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課 叁谕宗 (一)
一、此宗源流
佛滅後七百年間,龍樹菩薩造中觀論,簡稱中論,及十二門論,這都是依據佛說般若經,闡揚中道的空義者。他的弟子提婆菩薩,又造百論,廣破外道小乘,是爲叁論。
姚秦弘始叁年,鸠摩羅什到中國,譯此叁論,並加以宣揚,遂成一宗。名叁論宗。又因其發揚大乘空理,亦名大乘空宗。又因其秉承般若教義,亦名般若宗。又因其顯示法性,亦名法性宗。又因其破諸法相,亦名破相宗。羅什之後,代有傳人,至隋嘉祥寺吉藏大師,爲之造疏 (1),一時學者景從,此宗乃大盛。與他同時的明勝法師,在叁論之外,另加入大智度論,故亦名四論宗。此宗于隋末唐初,曾盛及一時,但自法相宗興起後,學者喜其分析精密,多趨附之,研究叁論者頓稀。及禅宗發達,曹溪 (2) 的教法風行,此宗遂無人過問矣。
二、二藏叁*輪
此宗的教法,以無相無得爲宗,然亦承認如來言教,乃應病予藥,因此對于釋尊所說法,以叁藏叁*輪統攝之。所謂二藏者:一爲聲聞藏,又稱小乘教,如四阿含經 (3) 等屬之。二爲菩薩藏,又稱大乘教,如華嚴等諸大乘經皆屬之。
叁*輪又稱爲叁轉*輪 (4),這是就如來說法的時期,分出來的。一爲根本*輪,指佛初成道時,對菩薩說華嚴經,屬一乘之教,爲諸法根本,故稱爲根本*輪。二爲枝末*輪,謂衆生于一乘教,不易了解,由是佛乃次說阿含、般若、方等諸經,此種種經,對根本來說,是屬于枝末,故稱枝末*輪。叁爲攝末歸本*輪,指佛說法華經,會叁乘歸一佛乘,即攝枝末歸于根本,故稱攝末歸本*輪。
叁、破邪顯正
此宗以破邪顯正爲綱領,如叁論玄義說:「破邪則下拯沈淪,顯正則上弘大法,」是也,其實邪破則正自顯,並無所謂顯正。在當時,其所破之邪有四種:第一是外道的邪見,第二是毗昙 (5) 的執有見,第叁是成實的執空見,第四是大乘行者的有所得見,所謂外道邪見者:佛教以外諸學派,在印度有九十六種之多,或執邪因邪果,或說無因無果,及無因有果,有因無果等,這皆悖于因果之理。所謂毗昙執有者:系指俱舍等論,以四谛及萬法爲有:不明佛法妙旨,因之見指而不見月 (6)。所謂成實執空者:成實論雖主張我法二空,然而偏于空的一邊,不知空中有不空存在,所以落于偏空,爲大乘諸宗所擯斥,所謂大乘有所得見者:大乘學者,雖能自利利他,進趣佛果,然而認無上正覺爲有所得。若欲破除此四種執者,當知二谛及八不中道之理。
【注釋】
(1)
叁論玄義一卷,大乘玄論五卷,二谛義二卷,叁論遊意一卷,中論疏二十卷,百論疏九卷,十二門論疏六卷,大品般若經疏十卷。
(2)
禅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府曹溪,說法度衆,後人遂把曹溪代表六祖。
(3)
佛說阿含經,分爲四部,即長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名四阿含。
(4)
佛說法名轉*輪見卅課注一。
(5)
爲阿毗昙的簡稱,義爲無比法,新譯爲對法,是論藏的總名。但是,後來常指小乘薩婆多部的論藏,如發智、六足、婆娑、俱舍等論爲毗昙。
(6)
指喻語言文字,月喻正法,以語言文字說正法,如以指標月,學者常因指見月,不當以指爲月,見指不見月。就是說:當因語言文字,而見正法,不應該把語言文字,當做正法,以致只見語文字,不見正法。
【習題】
(一) 那叁種論,稱爲叁論?它們是何人所造?後來加入何論?稱作四論。
(二) 唐初何以研究叁論者頓稀?後來受了什麼影響?遂至無人過問?
(叁) 釋根本、枝末、及攝末歸本、叁種*輪的意義。
(四) 那四種見,爲叁論宗所破的對像?
(五) 一、成實論說我法二空,何以落于偏空?二、大乘行者成佛時,對于無上正覺,爲有所得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