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課 天臺宗 (叁)
八、 一心叁觀
宇宙萬有,悉含有空假中叁種谛理,已詳前課,今所言者,系對此叁谛,加以觀察,即空觀假觀中觀,是爲叁觀,此叁觀皆具于一心之中,名一心叁觀。作此叁觀,能破叁惑之暗,而成叁智。其關系是:修空觀,破見思惑,證一切智。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知一切法總相之智,總相即是空相,證此智即成如實覺了的般若德。修假觀,破塵沙惑,證道種智,道種智是菩薩知一切道法差別相之智,證此智即成離縛自在的解脫德。修中觀,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佛通達諸法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之智,合一切智及道種智二者,故名一切種智,證此智即成常住不滅的法身德。此叁德本人人所固有,無始以來,爲叁惑所蔽,不能顯現,今若一修觀破惑,即證本有,而成菩提涅槃之道矣。列表于下:
九、修十乘觀法
乘是車乘,行者修佛道,如駕大白牛車 (1),直達涅槃寶所 (2),故名爲乘。此十乘,雖標爲十,只有一法,即觀不思議境,其余皆是資助作觀之法,合之爲十種,故稱十乘。今第一觀,名觀不思議境。即以能觀之智,觀自心中,微細的妄念,此妄念即一切法的起源,故是心亦是法,是法亦是心,要把它觀成即空即假即中的不思議境,若是上根人,即能悟入涅槃妙心,直達寶所。第二觀名發真正菩提心。指中根人,修第一觀未得真證時,即發上求菩提,下化衆生的真正菩提心,助成觀法。第叁觀名善巧安心。此言于第二觀,尚不得真證時,更修止觀,以方便善巧,安住于一心也。第四觀名破法遍。此言于第叁觀,尚不得真證時,要以一心叁觀的智慧,遍破叁惑的情執,然後乃證也。第五觀名識塞通。此言于第四觀,尚未入法性時,能了別煩惱,生死,六蔽 (3) 等爲塞,菩提,涅槃,六度等爲通,而離塞從通也。第六觀名道品調適。此言于第五觀尚未達真性時,可知前之法門,必與我不相應。如是則當一一調試叁十七科道品,采擇適于吾機者,修之以入道,中根人,至此第六觀,必發真證。第七觀名對治助開。此言最下根人,若對于第六觀觀行,尚未通達,則必有迷事的粗惑爲障,如是當修五停心或六度等行,以對治事惑,助開正道理觀也。第八觀名知位次。謂于修行乃至證果的位次,如實了知。第九觀名能安忍。謂至此障轉慧開,神智爽利,于內外障礙,皆能安忍不動也。第十觀名離法愛。謂至此內外障惑,悉皆斷除,惟有法愛存在,若斷法愛,即發真中道也。
十、修四種叁昧
修四種叁昧,亦爲本宗的觀行,一、常坐叁昧,又名一行叁昧,以九十日爲一期,獨居靜室結跏趺坐 (4),舍諸雜念,專系念法界(5),若遇疲倦疾病睡蓋 (6) 等障,嘗專稱一佛名,以求加被,而念念不離于此叁昧。二、常行叁昧,又名般舟叁昧,亦叁月爲期,繞行念阿彌陀佛,無休息時,由佛威力,叁昧力,及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見佛。叁、半行半仕叁昧 (7),七日爲期,持咒旋繞,思惟實相,或依法華經,于叁七日間,或行讀此經,或坐讀此經皆可。四非行非坐叁昧,亦名隨自意叁昧(8)。其法于一切時中,一切事上,隨意作觀,不拘期限,但觀自心,念起即加覺照,而除滅之。
【注釋】
(1)
法華經以羊車喻聲聞乘,鹿車喻緣覺乘,牛車喻菩薩乘,此叁是權乘,大白牛車喻佛乘,此一是實乘。
(2)
珍寶之所,簡稱寶所,法華經以喻究竟之涅槃。
(3)
蔽是覆蔽之義,能蔽淨心者,有六種,名爲六蔽。一、悭貪能蔽布施,使之不生。二、破戒能蔽戒行,使之不生。叁、鎮恚能忍辱,使之不生。四、懈怠能蔽精進,使之不生。五、散亂能蔽禅定,使之不生。六、愚疑能蔽智慧,使之不生,觀此可知即六度的反面矣。
(4) 見中級教本第卅八課注七。
(5)
法界有兩種解釋:一、就事言,法是諸法,界是分界,諸法的分界,各各不同,名爲法界。但是,一一法名爲法界,而總該萬法,也可以稱爲一法界。二、就理言,真如的理性,名爲法界,故法界即是諸法所依之性,又諸法皆同一性,故名法界。此處所稱系念法界者,即指真如法性而言,也就是系念吾人的自性,因爲無情諸法的法性,與有情衆生的佛性,名雖異,而體則同也。
(6)
蓋即蓋覆之義,謂能蓋覆心性,不生善法也。含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名爲五蓋,參看初級教本第十五課注五。
(7)
天臺大師依大方等陀羅尼經,製立方等叁昧行, 與法華叁昧,皆爲四種叁昧中的半行半坐叁昧,止觀二,及方等叁昧行法,詳記其儀軌作法。
(8)
非行非坐叁昧,即隨自意叁昧,天臺爲成四句故,名非行非坐,南嶽就實,名隨自意,謂隨意修習叁昧,不關行坐也。
【習題】
(一) 何謂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二) 把修叁觀。破叁惑,證叁智,成叁德的關系,列成一表。
(叁) 法華經以四車喻權實二乘,此四車中,何車譬喻何乘?
(四) 觀不思議境,要如何作觀?
(五)
六蔽何義?各蔽什麼?
(六) 般舟叁昧,如何修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