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課 天臺宗 (二)
四、百界千如
此宗認一切法,皆是真如實相 (1),或名爲「如 (2)」,或稱「如是」。十法界中,一、外顯的形相,名如是相,二、內具的理性,名如是性,叁、所具的體質,名如是體,四、由體所生的力用,名如是力,五、所造的作業,名如是作,六、由作所種的因,名如是因,七、助因生果的助緣,名如是緣,八、由緣發生的結果,名如是果,九、所招的報應,名如是報,十、以上相爲本, 報爲末,最後的歸趣即究竟,名如是本末究竟。十界中的每一界,性與無情,色心萬法,皆具此十如是。
但此十法界的每一界,又皆具有十界,所以才能昨日地獄,今日人間,他日畜生,再他日聲聞緣覺等。 十界各具十界,則成百界,百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有上述的十如,則成千如,此百界千如,即爲此宗對于萬法的觀感。
五、一念叁千
上述百界,各具叁種世間,所謂衆生世間,國土世間,五陰世間。衆生世間,即衆生的正報,國土世間,即衆生的依報,五陰世間,爲構成依正二報的要素,即色法的色,和心法的受想行識。百界各具叁 種世間,每一種世間,又各具有十如,如是相乘,則叁千世間,或號爲叁千諸法,爲一切法的總稱。此叁千諸法,實具于吾人一念之心,名一念叁千。若就體言,心性中本具叁千法,名理具叁千;遇緣現起,諸法宛然,名事造叁千,事與理圓融無礙,非一非二。
六、性具善惡
此宗主張:自性本具十界叁千善惡諸法,既然具有解脫涅槃,當然亦具有煩惱生死。倘若就性的涵義說,則諸佛亦有惡,闡提 (3) 亦善,原因是:善惡有性有修,性是先天有的,修是後天造作的,諸佛雖沒有修的惡,卻有性的惡,不過不發生作用罷了。闡提雖沒有修的善,卻有性的善,所以遇緣開發,終當成佛。這就是說:修的善惡可斷,而性的善惡本能,則不可斷,若單就本性說,佛與衆生,原是不二,這是本宗獨特的見解,與他宗專主性善者不同。
七、叁惑
叁惑者:一見思惑,二塵沙惑,叁無明惑。見思中的見惑,是迷于理而起之惑,思惑是迷于事而起之惑,這是不悟宇宙本體之空,徒執著心身與外物,認其爲實有,種種煩惱,由是而生。塵沙惑是所惑多于塵沙,這是由于不知宇宙現象之假,遍計而起。無明惑是一念萌動,無明之雲,遂掩蔽中道實相之月。這叁種惑,是昧于空假中叁谛之理,若欲破除,當修一心叁觀之法。
【注釋】
(1)
此即指諸法的自性而言。真如與實相,是同體異名,約空谛名爲真如,約假谛名爲實相,若將二者合起來,空假相融,即是中谛。
(2)
諸法的法性,極難用語言文字形容,故借「如」字爲代表。法性即實相,實相即如,因其不二、不異、不變、不動、萬法的真面目,皆同一相,故名爲如。
(3)
是一闡提的簡稱,爲極難成佛之義,有二種:起大邪見,斷一切善根者,名斷善闡提。大悲菩薩,發願衆生度盡,方成佛道,而衆生至多,故亦成佛無期者,名大悲闡提,此處系指斷善闡提而言,參看中級教本第二十叁課注四。
【習題】
(一) 解釋「真如實相」。
(二) 「十如是」是那十項?
(叁) 十界具有千如,這是怎樣算出來的?
(四) 釋一、衆生世間,二、國土世間, 叁、五陰世間。
(五) 何謂一念叁千?
(六) 諸佛亦有惡,闡提亦有善,原因在那裏?
(七) 何謂塵沙惑?此惑因何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