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華嚴宗 (一)
一、華嚴經有叁本叁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爲釋尊成道後,叁七日間所說。此經由文殊菩薩與阿難結集後,藏入龍宮,後龍樹菩薩入龍宮見之,據說有上中下叁種本,上本有十大千世界微塵數 (1) 偈,一四天下 (2) 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叁十八品。因上中二本太繁,非此間凡夫所能讀,故只取下本而回,流傳世間。
此下本經,傳入中國後,曾經過叁位譯師的翻譯,經名雖同,但卷數就不同了,晉佛陀跋陀羅譯的,計六十卷,稱舊譯華嚴,或六十華嚴。唐實義難陀譯的,計八十卷,稱新譯華嚴,或八十華嚴。唐般若譯的,計四十卷,稱後譯華嚴,或四十華嚴。其實此叁本華嚴,都不是全部,舊譯僅叁萬六千偈,新譯僅四萬五千偈,皆不及一半,後譯則僅此經中「入法界品」的一品而已。故學者研究讀誦,當以八十華嚴爲標准,其余二譯,但作參考可也。
二、此宗法理爲中國所發明
華嚴宗即依華嚴經而立教,初祖爲陳隋間終 南山杜順和尚,遞傳至智俨、法藏 (3)、澄觀 (4)、宗密 (5),而教義益備。其所宗之論。則有十地經論,爲世親菩薩所造。此宗法理,全由中國所發明,非若他宗之根據印度學說而來,故可算是中土思想的特徵。
叁、五教十宗
本宗將釋尊教法,判爲五教十宗,五教是由法分出,十宗是由理分出。
五教者:
一、 小乘教,是教鈍根小機之法,但說生空 (6), 而未說法空,故又稱爲愚法聲聞教 (7)。
二、 大乘始教,是出小乘,初入大乘的教法,雖說大乘,而未及究竟微妙的理性,故名始教,有相始教,空始教之分 (8)。
叁、 大乘終教,是對大乘純熟的根機,所說盡理之教。
四、 大乘頓教,是說大乘頓悟的教門者。
五、 一乘圓教,是圓滿最上的教法,明性海圓融,緣起無盡,極諸法的體性者。如法華經對漸根行人,說會叁乘于一乘者,名同教一乘,如華嚴經頓根行人,不談叁乘,直顯一乘者,名別教一乘 (9)。
十宗者:
一、 如小乘犢子、法上、 腎胄、正量、密林山等部,說我法俱實有者,名我法俱有宗。
二、 如小乘雪山、多聞、化地等部,說一切無我,而法體恒有者,名法有我無宗。
叁、 如小乘雞胤、法藏、飲光、製多山、西山住、北山住等部,說現在法有,過未法無者,名法無去來宗。
四、 如小乘說假部,說現在法爲假有,亦爲實有者,名現通假實宗。
五、 如小乘說出世部,說世間虛妄,出世真實者,名俗妄真實宗。
六、 如小乘一說部,說諸法但有假名,無有實體者,名諸法但名宗。
七、 如大乘始教的般若經中觀論等,說示諸法皆空者,名一切皆空宗。
八、 如小乘終教的楞伽經起論等,說示真如體性的教義者,名真實不空宗。
九、 如大乘頓教的禅宗,絕諸言慮,直證真理者,名相想俱絕宗。
十、
一乘圓教,說示圓滿具足萬德法界的教義,名圓明具德宗。本宗在五教,屬于一乘圓教中的別教一乘。在十宗,屬于圓明具德宗。
【注釋】
(1)
即將十個大千世界,搗碎成爲微塵之數。
(2)
即小世界中的四大洲,參看初級教本第二十九課課文第叁段。
(3)
本康居國人,武後賜處「賢首」,爲華嚴宗第叁祖。
(4)
居五臺山清涼寺,唐德宗誕辰,講經內殿,以妙法清涼心,賜處清涼法師,爲華嚴宗第四祖。
(5)
又稱圭峰法師,爲華嚴宗第五祖。
(6)
又名我空或人空,爲二空之一,言衆生爲五蘊假和合,無有實體,是因緣所生法,當下即空,故曰生空。
(7)
聲聞乘人,迷執小乘法,而愚于大乘法空的妙理,名爲愚法,一旦解大乘理,回心向大者,即名不愚法小乘。
(8)
如解深密經唯識論等,分別五性,建立依他的萬法者,爲相始教。如般若經叁論等,說諸法皆空,顯無所得平等者,爲空始教。
(9)
參看中級教本第二十七課「華嚴宗所判教相」段。
【習題】
(一) 華嚴經結集後,藏在那裏?以後由那一位菩薩取回?他所取回的下本,有若幹偈?若幹品?
(二) 舊譯、新譯、後譯、叁部華嚴,其譯師爲誰?各若不卷?
(叁) 何謂大乘始教?相始教?空始教?
(四) 同教一乘和別教一乘如何分別?
(五) 一、法無去來宗,二、真實不空宗,叁、圓明具德宗,他們的見解,各如何主張
(六) 本宗在五教中屬于那一教?在十宗中屬于那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