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走下山趁。及尋覓不得。又叫一聲。山上響又應。亦走上山上趁。如是千生萬劫。只是尋聲逐響人。虛生浪死漢。汝若無聲即無響。涅槃者。無聞無知無聲。絕迹絕蹤。若得如是。稍與祖師鄰房也。
問。如王庫藏內。都無如是刀。伏願誨示。師雲。王庫藏者。即虛空性也。能攝十方虛空世界。皆總不出你心。亦謂之虛空藏菩薩。你若道是有是無。非有非無。總成羊角。羊角者。即你求覓者也。
問。王庫藏中有真刀否。師雲。此亦是羊角。雲。若王庫藏中本無真刀。何故雲王子持王庫中真刀出至異國。何獨言無。師雲。持刀出者。此喻如來使者。你若言王子持王庫中真刀出去者。庫中應空去也。本源虛空性。不可被異人將去。是什麼語。設你有者。皆名羊角。
問。迦葉受佛心印。得爲傳語人否。師雲。是。雲若是傳語人。應不離得羊角。師雲。迦葉自領得本心。所以不是羊角。若以領得如來心。見如來意。見如來色相者。即屬如來使。爲傳語人。所以阿難爲侍者二十年。但見如來色相。所以被佛诃雲。唯觀救世者。不能離得羊角。
問。文殊執劍于瞿昙前者如何。師雲。五百菩薩得宿命智。見過去生業障。五百者即你五陰身是。以見此夙命障故。求佛求菩薩涅槃。所以文殊將智解劍。害此有見佛心故。故言你善害。雲。何者是劍。師雲。解心是劍。雲。解心既是劍。斷此有見佛心。只如能斷見心。何能除得。師雲。還將你無分別智。斷此有見分別心。雲。如作有見有求佛心。將無分別智劍斷。爭奈有智劍在何。師雲。若無分別智。害有見無見。無分別智亦不可得。雲。不可以智更斷智。不可以劍更斷劍。師雲。劍自害劍。劍劍相害。即劍亦不可得。智自害智。智智相害。即智亦不可得。母子俱喪。亦複如是。
問。如何是見性。師雲。性即是見。見即是性。不可以性更見性。聞即是性不可以性更聞性。祗你作性見能聞能見性。便有一異法生。他分明道所可見者。不可更見。你雲何頭上更著頭。他分明道如盤中散珠。大者大圓。小者小圓。各各不相知。各各不相礙。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所以四生六道。未有不如時。且衆生不見佛。佛不見衆生。四果不見四向。四向不見四果。叁賢十聖不見等妙二覺。等妙二覺不見叁賢十聖。乃至水不見火。火不見水。地不見風。風不見地。衆生不入法界。佛不出法界。所以法性無去來。無能所見。能如此。因什麼道我見我聞。于善知識處得契悟。善知識與我說法。諸佛出世與衆生說法迦旃延只爲以生滅心傳實相法。被淨名呵責。分明道一切法本來無縛。何用解他。本來不染。何用淨他。故雲實相如是。豈可說乎。汝今只成是非心。染淨心。學得一知一解。繞天下行。見人便擬定當取。誰有心眼。誰強誰弱。若也如此。天地懸殊。更說什麼見性。
問。既言性即見。見即性。只如性自無障礙。無劑限。雲何隔物即不見。又于虛空中。近即見。遠即不見者。如何。師雲。此是你妄生異見。若言隔物不見。無物言見。便謂性有隔礙者。全無交涉。性且非見非不見。法亦非見非不見。若見性人。何處不是我之本性。所以六道四生山河大地。總是我之性淨明體。故雲見色便見心。色心不異故。只爲取相作見聞覺知。去卻前物始擬得見者。即墮二乘人中依通見解也。虛空中近則見。遠則不見。此是外道中收。分明道非內亦非外。非近亦非遠。近而不可見者。萬物之性也。近尚不可見。更道遠而不可見。有什麼意旨。
問。學人不會。和尚如何指示。師雲。我無一物。從來不曾將一物與人。你無始巳來。只爲被人指示。覓契覓會。此可不是弟子與師俱陷王難。你但知一念不受。即是無受身。一念不想。即是無想身。決定不遷流造作。即是無行身。莫思量蔔度分別。即是無識身。你如今才別起一念。即入十二因緣。無明緣行亦因亦果。乃至老死亦因亦果。故善財童子一百一十處求善知識。祗向十二因緣中求。最後見彌勒。彌勒卻指見文殊。文殊者即汝本地無明。若心心別異向外求善知識者。一念才生即滅。才滅又生。所以汝等比丘。亦生亦老亦病亦死。酬因答果巳來。即五聚之生滅。五聚者五陰也。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是便是菩提華果。即心便是靈智。亦雲靈臺。若有所住著。即身爲死屍。亦雲守死屍鬼。
問。淨名默然。文殊贊歎雲。是真入不二法門。如何。師雲。不二法門。即你本心也。說與不說。即有起滅。無言說時。無所顯示。故文殊贊歎。雲。淨名不說。聲有斷滅否。師雲。語即默。默即語。語默不二。故雲聲之實性亦無斷滅。文殊本聞亦無斷滅。所以如來常說。未曾有不說時。如來說即是法。法即是說。法說不二故。乃至報化二身。菩薩聲聞。山河大地。水鳥樹林。一時說法所以語亦說。默亦說。終日說而未嘗說。既若如來。但以默爲本。
問。聲聞人藏形于叁界。不能藏于菩提者。如何。師雲。形者質也。聲聞人但能斷叁界見修。巳離煩惱。不能藏于菩提。故還被魔王于菩提中捉得。于林中宴坐。還成微細見菩提心也。菩薩人巳于叁界菩提決定不舍不取。不取故。七大中覓他不得。不舍故。外魔亦覓他不得。汝但擬著一法。印子早成也。印著有。即六道四生文出。印著空。即無相文現。如今但知決定不印一切物。此印爲虛空不一不二。空本不空。印本不有。十方虛空世界諸佛出世。如見電光一般。觀一切蠢動含靈。如響一般。見十方微塵國土。恰似海中一滴水相似。聞一切甚深法。如幻如化。心心不異。法法不異。乃至千經萬論。只爲你之一心。若能不取一切相。故言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
問。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如何。師雲。仙人者即是你心。歌利王好求也。不守王位。謂之貪利。如今學人。不積功累德。見者便擬學。與歌利王何別。如見色時。壞卻仙人眼。聞聲時。壞卻仙人耳。乃至覺知時。亦複如是。喚作節節支解。雲。只如仙人忍時。不合更有節節支解。不可一心忍。一心不忍也。師雲。你作無生見。忍辱解。無求解。總是傷損。雲。仙人被割時。還知痛否。又雲。此中無受者。是誰受痛。師雲。你既不痛。出頭來覓個甚麼。
問。然燈佛授記。爲在五百歲中。五百歲外。師雲。五百歲中不得授記。所言授記者。你本決定不忘。不失有爲。不取菩提。但以了世非世。亦不出五百歲外別得授記。亦不于五百歲中得授記。雲。了世叁際相不可得巳否。師雲。無一法可得。雲。何故言頻經五百世。前後極時長。師雲。五百世長遠。當知猶是仙人。故然燈授記時。實無少法可得。
問。教中雲。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者。如何。師雲。若以叁無數劫修行。有所證得者。盡恒沙劫不得。若于一刹那中獲得法身。直了見性者。猶是叁乘教之極談也。何以故。以見法身可獲故。皆屬不了義教中收。
問。見法頓了者。見祖師意否。師雲。祖師心出虛空外。雲。有限劑否。師雲。有無限劑。此皆數量對待之法。祖師雲。且非有限量。非無限量。非非有無限量。以絕待故。你如今學者。未能出得叁乘教外。爭喚作禅師。分明向汝道。一等學禅。莫取次妄生異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行一住一刹那間。念念不異。若不如是。不免輪回。
問。佛身無爲。不墮諸數。何故佛身舍利八斛四鬥。師雲。你作如是見。只見假舍利。不見真舍利。雲。舍利爲是本有。爲複功勳。師雲。非是本有。亦非功勳。雲若非本有。又非功勳。何故如來舍利。唯煉唯精。金骨常存。師乃呵雲。你作如此見解。爭喚作學禅人。你見虛空曾有骨否。諸佛心同太虛。覓什麼骨。雲。如今見有舍利。此是何法。師雲。此從你妄想心生。即見舍利。雲。和尚還有舍利否。請將出來看。將雲。真舍利難見。你但以十指撮盡妙高峰爲微塵。即見真舍利。
夫參禅學道。須得一切處不生心。只論忘機即佛道隆。分別即魔軍盛。畢竟無毛頭許少法可得。
問。祖傳法付與何人。師雲。無法與人。雲。雲何二祖請師安心。師雲。你若道有。二祖即合覓得心。覓心不可得故。所以道與你安心竟。若有所得。全歸生滅。
問。佛窮得無明否。師雲。無明即是一切諸佛得道之處。所以緣起是道場。所見一塵一色。便合無邊理性。舉足下足不離道場。道場者無所得也。我向你道只無所得。名爲坐道場。雲。無明者爲明爲暗。師雲。非明非暗。明暗是代謝之法。無明且不明。亦不暗。不明只是本明。不明不暗。只這一句子。亂卻天下人眼。所以道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其無礙慧。出過虛空。無你語論處。釋迦量等叁千大千世界。忽有一菩薩出來一跨。跨卻叁千大千世界。不出普賢一毛孔。你如今把什麼本領擬學他。雲。既是學不得。爲什麼道歸源性無二。方便有多門。如之何。師雲。歸源性無二者。無明實性。即諸佛性。方便有多門者。聲聞人見無明生。見無明滅。緣覺人但見無明滅。不見無明生。念念證寂滅。諸佛見衆生終日生而無生。終日滅而無滅。無生無滅。即大乘果。所以道果滿菩提圓。華開世界起。舉足即佛。下足即衆生。諸佛兩足尊者。即理足。事足。衆生足。生死足。一切等足。足故不求。是你如今念念學佛。即嫌著衆生。若嫌著衆生。即是謗他十方諸佛。所以佛出世來。執除糞器。蠲除戲論之糞。只教你除卻從來學心見心。除得盡。即不墮戲論。亦雲搬糞出。只教你不生心。心若不生。自然成大智者。決定不分別佛與衆生。一切盡不分別。始得入我曹溪門下。故自古先聖雲。少行我法門。所以無行爲我法門。只是一心門。一切人到這裏盡不敢入。不道全無。只是少人得。得者即是佛。珍重問。如何得不落階級。師雲。終日契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與麼時。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念念不見一切相。莫認前後叁際。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後際無來。安然端坐。任運不拘。方名解脫。努力努力。此門中千人萬人。只得叁個五個。若不將爲事。受殃有日在。故雲。著力今生須了卻。誰能累劫受余殃。
師于唐大中年中終于本山。宣宗敕谥斷際禅師。塔曰廣業。
刻四家語錄跋
客有以四家語錄示者。予終日持誦。不能去手。因出與一心師共讀之。師請壽諸梓。予曰。諸方語錄。流布不少。柰何複侈茲舉。師曰。不然。大約我祖家說話。端的要人妙悟。不容擬議商量。教伊立地得徹去。當下便了去。讵圖陳露布。益葛藤乎。藉風飏塵。而眯人目乎。且夫奮大機顯大用。何似馬祖黃檗老婆心最切。其承禀。則奚如百丈臨濟賣弄處偏奇。吾何忍置此等事。不一提撕。以痛快千古邪。予曰。師更欲搊人鼻孔。令其知痛邪。又將施棒于衆。欲我還拳邪。師笑而無語。予于是邀諸明公發心。捐俸梓行。庶留心斯道者。得此馳求頓歇。默爾知歸。相與四尊宿。可謂千載一遇者也。吾師勉是刻。豈小補哉。
時。
萬曆己醜臘八日。東安靜山居士解甯識
《033 四家語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