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身心安住

  身心安住

  在西方社會,非常重視人們居家的空間,大衆享有寬闊住所的權利。反觀我們社會,一家老小擠在數坪的公寓,生活像雞籠、魚缸般的狹小空間,面對水泥牆壁、鋼鐵門窗,嗅不到清新空氣,照不到溫暖陽光。你說,居住在四周僵硬的現代人,如何享受身心自在,通體舒泰的安住之樂呢?

  經雲:“不住色聲香味觸法。”那麼,我們的身心應以何安住呢?如果住在身體裏,身體終會衰老,無法永久;如果住在房屋裏,房屋終會毀壞,不能恒常;如果住在金錢裏,金錢總在流動,不會永遠;如果住在愛情裏,愛情難免變化,不易久長。

  禅宗二祖慧可,不惜斷臂求法,只爲想了知“身心安住”之道;六祖惠能,由于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頓開茅塞,看見自家面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人問杜魯門總統,如何在任務繁重和心理壓力之下,仍能保持鎮定的心情?他說:“我心裏有個安全的避風港。”可見,“身心安住”是圓滿生命、擁有快樂人生的關鍵。

  吾人所以不能安頓身心的原因,是錯把身心住在人我是非中憂慮苦惱,住在患得患失中比較計較,住在顉求撷取中欲壑難填,住在恐懼真倒中寢食難安。以上等等,致使每日的生活淒淒惶惶,惴惴不安。

  吾人的身心應該安住在社會裏,奉獻群衆,幫助士農工商得以維持運轉;吾人的身心應該安住,在自然法則裏,尊重生命,順天而行;吾人的身心應該安住在慈悲法喜、真理滿足中,才能享受祥和甯靜--你曾有此“身心安住”的妙用嗎?

  經典說我們的心“念念如瀑流”,一般人將身心放住在五欲聲色裏,而聖者賢人安住在清淨法樂裏,而菩薩則以示教利喜爲事業,以清淨無染爲安住。

  希望政府對民間居住環境的規劃,不只是人身的安住,也應有心靈的居所,從提升教育文化、敦親睦鄰、改良社會風氣、提倡家庭倫理、尊重正信宗教方面努力,讓人民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都有一個圓滿的安住。

  

✿ 继续阅读 ▪ 自我建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