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迷悟之間(81-90)

  星雲大師:迷悟之間(81-90)

  81.克星

  人生都是在“煩惱”中飽受折磨,修道人就是煩惱的克星。《法華經》雲:“不怕煩惱起,只怕覺照遲”;人有八萬四千煩惱,故大藏經也有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煩惱,如“五停心觀”也說:用“不淨觀”可以對治“貪欲”,用“慈悲觀”可以對治“瞋恨”,用“因緣觀”可以對治“愚癡”,用“數息觀”可以對治散亂,用“念佛觀”可以對治“妄想”。“貪瞋癡”叁毒再強,也有“戒定慧”叁學作爲它的克星。(選自星雲大師《迷悟之間·高處不勝寒》)

  

  82.真實和謊言

  有一個寓言:“真實”和“謊言”一起到河邊洗澡。先上岸的“謊言”偷偷地穿上“真實”的衣服, “真實”百般請求,希望歸還,“謊言”怎麼也不肯歸還給他。但是,“真實”自有其理念、骨氣,說什麼也不肯穿上“謊言”的衣服,最後只好一絲不挂地走回家。從此, 人們眼中只有穿著“真實”衣服的 “謊言”,受人尊重;赤裸裸的“真實”反而被人看不起,這就是世間上真假的顛倒。

  “真實”與“謊言”,最後必然歸于“真實是真實,謊言是謊言”。謊言欺瞞人于一時, 不能欺騙人于一世;真實雖然失意于一時 ,也不會失意于一生。正如基督教所說:“天使的歸于天使, 撒旦的歸于撒旦。”佛教也說:“佛界的歸于佛界,魔世的歸于魔世。”(同上)

  83.大地的生命

  佛教裏友一位菩薩,叫做“地藏王”。爲什麼叫“地藏”?有叁個意義:一是能“生”;二是能“載”;叁是能“藏”。

  佛教裏的睒子菩薩,每走一步路,都怕踩痛了大地;每丟棄一張紙屑,就怕垃圾汙染了大地;每講一句話,就怕聲音太大吵醒了熟睡的大地。(同上)

  84.旅遊文化

  在佛教裏,阿彌陀佛也是提倡旅遊的,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民, 每天早晨都要“各以衣(衤+戒),供養他方十萬億佛。”觀世音菩薩也是“旅諸國土”,到處遊化。甚至真正的旅行家其實是出家人,行腳僧到處雲遊參訪,就是現在的自助旅行。(同上)

  

  85.人生無量壽

  一個年輕人問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者幾歲?老者回答:“四歲!”青年人位老者信口胡謅,是在跟他開玩笑。老者說:“實在是因爲我過去的日子都是盲目的生活,知道這四年來我才知道,原來人生的意義是在于服務奉獻、爲人利衆;因爲只有這四年的生命才真正活得有意義,所以我說只有四歲!”(選自星雲大師《迷悟之間·生命的密碼》)

  

  86.選對象的缺點

  選對象的優點不一定是好, 缺點也不一定不好。以娶妻來說,晉朝的許允,經媒妁之言娶得一房妻子。當洞房之夜,初見新婦,一看面容醜陋,甚爲不悅,乃問妻曰:“女子應有四德,所謂婦德、婦容、婦言、婦工,請問你有幾德?”

  新婦曰:“四德之中,我具備叁德, 唯少婦容而已!”

  許允不悅,新婦反問他:“君子有百行,你具備幾行?”

  許允說:“我百行皆備。”

  新婦譏嘲道:“君子百行,以德爲先;你今日見我,好色比好德過之,竟然還說百行皆備。”

  許允聽了新婦的當頭棒喝,自覺羞慚, 後來二人恩愛有加,白頭偕老。(同上)

  87.以疾病爲良藥

  佛陀說:學道的比丘要帶叁分病,才知道要發道心。有時候健康的人不知道疾病的苦處,有一些疾病正可以給自己一些示警,給自己一些體驗。能夠知道“有病方知身是苦”,就容易體會世事無常,就會知道要發心、向道。由此看來, 疾病固然要吃藥才能痊愈,然而事實上, 疾病的本身就是人生的一帖良藥。(同上)

  88.嫉妒心理

  甚至連佛教界的人士,也會在言語上流露出“嫉妒心理”,例如:我就是“不建寺廟”,我就是“不收徒弟”,我從來“不寫文章”,我就是不喜歡辦“弘法活動”。你不喜歡建寺有什麼了不起?你不收徒弟、不寫文章、不辦活動, 又有什麼了不起?只是,這些人說這些話的時候,嫉妒心理已經躍然紙上,顯露無疑了。(同上)

  89.善用零碎時間

  唐伯虎曾說:“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爲奇,前十年幼小,後十年衰老,中間只有五十歲,一半又在夜裏過去了,算來只有二十五年的歲月,當中要吃飯、拉尿,還有多少的挫折、多少的憂傷、多少的煩惱!”

  所以, 就算是人生數十年寒暑,也如銀行裏的存款,也是有限、有量、有盡,因此要好好地利用。社會上流行一句話:“分秒必爭”;《普賢警衆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所以,生命中的一分一秒 ,確實都不允許我們輕易地放過。(同上)

  90.拙處力行

  “巧”與“拙”, 一般人皆喜歡巧,不喜歡拙。

  但是,巧言令色、巧詐虛僞、巧取豪奪、投機取巧,巧得心機太深,巧得花樣臺多,不但不能讓人欣賞, 反而令人感到可怕。所以,不是真正的“巧”,不如“拙”比較好;“拙”就是實在、至誠、本分,就,是按部就班的“拙處力行”。

  鄭板橋一生服膺“難得糊塗”的人生哲學,此即所謂“取巧”不如“養拙”。一個人若能“心細身拙”,有時候更比靈巧重要。

  所謂“養成大拙方爲巧,學到愚時才是賢”;要得巧攻,必須付出許多笨拙的苦功。真正的笨拙就是靈巧的根基,真正的靈巧是從笨拙中增長的。所以,修行的人不要希望當生成就;是薄地凡夫, 哪能容易立地成佛?速成的東西總不能持久,能從“拙處力行”,做人才能彌久芬芳, 做事才能曆久成功。(同上)

  

  

✿ 继续阅读 ▪ 迷悟之間(81-90)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