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本來面目
在美國的阿拉巴馬州有一條法令規定:星期日上教堂,不能化妝,不能戴假發,要以“本來面目”去見上帝。
佛教徒的修行,就是要識得自己的本來面目,所謂“若認識的娘生面,草木叢林盡放光”。一句“父母未生我之前是何面目”,禅師們花費數十年的時間尋找這句話的答案,也難以滿意。
靈雲志勤禅師說:“叁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蘇東坡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假如我們能夠找到自己的真心,那就是本來面目了。(選自星雲大師《迷悟之間·福報從哪裏來》)
22.機巧招禍
海裏的烏賊出來遊玩時,經常吐出墨汁來隱蔽自己的身體,它以爲這麼做很聰明。但是,沒想到漁民們正是靠著墨汁來判斷什麼地方有烏賊。哪裏有墨汁,漁民們就把漁網撒向哪裏,烏賊落入了漁網,卻還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呢!所以,不恰當地設下機巧,往往造成招禍的根苗。(選自星雲大師《迷悟之間·生活的情趣》)
23.肢體語言
所謂“肢體語言”,應該象宗教,都是一種善心美意的傳達。例如佛教的合掌、問訊、頂禮、圍繞、各種手印,都是表示禮貌、尊敬。甚至佛教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鍾,臥如弓”,也是用身體代表他的威儀。尤其有趣的是禅師們,你問他什麼是道?他豎起一根指頭;你問他如何是祖師西來意?他拂塵一搖;你問他如何是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來面目?他畫個大圓圈。佛陀用拈花表達他對大迦葉的說法;觀世音用楊枝表示對世人的救苦;阿彌陀佛雙手垂下,表示接引;文殊菩薩腿子一翹,表示自在。(同上)
24.爲善常樂
臺北的周志敏小姐,在二十年前爲電視公司製播了一個每周一次的節目,叫做“爲善常樂”。播出數十年來,口碑很好,既受觀衆喜愛。但近年來看不到這個節目了,想是這個社會已經不必“爲善”了,也不會“常樂”了!
在當初,“爲善常樂”播出時,社會大衆無不爭相觀看這個節目;社會上很多人做善事,傳播媒體把那許多做善事的因緣,播報給大衆知道,觀衆無有不感動者。記得十年前的社會,每個人都歡喜看到感動的人,聽到感動的事,自己也努力做感動的人;人給予我的是感動,我給予別人的也是感動,這個社會是多麼美好的啊!(同上)
25.香的語言
《六祖壇經》裏說到“自性五分法身香”,說明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性發出本有的佛性芬芳。梅、蘭、竹、菊都是花中的君子,都象“五分法身香”一樣令人歡喜,令人陶醉。
所謂“五分法身香”就是:
第一、戒香:所謂“戒香”,就是要每一個佛弟子在自己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稱爲戒香。
第二、定香:所謂“定香”,就是要關照各種善惡的境界,自心不亂,稱爲定香。
第叁、慧香:所謂“慧香”,就是自心修行無礙,常以智慧關照自性,不造作諸惡,即使做善事也不執著,敬上念下,愛護鳏寡貧窮者,稱爲慧香。
第四、解脫香:所謂“解脫香”,就是自心無所攀援,不思善,不思惡,自覺無礙,成爲解脫香。
第五、解脫知見香:所謂“解脫知見香”,就是自心既然對于善惡都無所攀援,也不沈空守寂,就必須廣學多聞,認識自己的本心,通達諸佛的道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菩提,真性毫不變異,稱爲解脫知見香。 如人具備有此五香,則燦爛芬芳。(同上)
26.人生的敵人
禅宗四祖道信闡釋當初參訪僧璨禅師時,請求僧璨禅師爲其開示解脫的法門。僧璨禅師反問道信:“誰束縛你?”道信想了一想,說:“沒有人束縛我。”僧璨禅師道:“既然沒有人束縛你,你又何必另求解脫的法門呢?”可見我們都是“自我束縛”,自己障礙自己。
王陽明說:“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自己的敵人在自己的心中;心外的敵人用以對付,心中的敵人不容易降服。所以《金剛經》要我們“降伏其心”;能夠“降伏其心”,才能降伏自己的敵人,也就是我們自己!。(選自星雲大師《迷悟之間·度一切苦厄》)
27.求新求變
在佛教的戒律上,怎麼樣不合時宜的,從來也聽不到一點異議。佛法的真理不容易更改,這是毫無疑義的,然而二千五百年前從印度傳來中國的佛法戒律,顯然已經不適應現代的社會需要。因此,雖說根本戒可以保存,但在生活細節上的小小戒,即使在佛佗時代就已經“隨遮隨開”,但當今仍有一些人總愛引用“佛已製戒,不得更改;佛未製戒,不得增加。”佛教徒用二千五百年前托缽生活的觀念,或一千年前中國深山叢林的生活方式,要想影響二十一世紀的工業社會,此時難矣!(同上)
28.愛情紅綠燈
既然人是由愛而生,就不能離開愛。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
佛教不排除世俗的愛情。例如在《善生經》及《玉耶女經》裏,佛陀都告訴在家信衆,綠燈的愛情因該怎麼走法;甚至到了大乘佛教,《華嚴經》、《寶積經》、《維摩經》,也都強調大乘佛教的倫理綱常、感情生活等等。
佛世時,摩登伽女因爲迷戀阿難尊者,經過佛陀善巧度化,終于覺悟“愛是苦的根源”;蓮花色女在感情的世界裏受到創傷,故意玩弄愛情爲報複,後經目犍連尊者開導,終于認識“不當的愛是罪惡的根源”,于是迷途知返。
在愛情的道路上,必能慎選綠燈通行;否則“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稍有不慎,必然沈淪苦海。希望天下的有情人,千萬不要在愛的苦海裏滅頂。(同上)
29.生活的美學
人,要生活,就離不開衣食住行、行住坐臥。你看,有的人身著绫羅綢緞,卻自慚形穢,因爲他沒有內在的美感!也有的人,粗布衣服,自覺心安理得,因爲人格高尚,具有內心的美感也!
有的人,花園別墅,只覺天地窄小,因爲他沒有感受生活之美!有的人蝸居一角,即覺天地寬廣,體會出逍遙自在的快樂,因爲他有生活的美感!
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因爲陶淵明能“不爲五鬥米折腰”,因此不會“心爲行役”,這就是生活的美感。
顔回“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因爲顔回懂得生活的藝術,故能終生不爲外物所累。
甚至古往今來,多少的巨賈富商、高官厚祿,他們歸隱田園,是爲了追求生活之美;但也有人從軍報國,從政爲民,也是想要追尋人生的奉獻之美。淨土宗的“七寶行樹、八功德水、亭臺樓閣”,固然是彌陀生活之美感,抵禦的“刀山劍樹、油鍋深坑”,也是地藏王的追求生活之美學也!
高峰禅師窩居樹上,人憐其衣食無著、身形垢穢。禅師說:“我雖然沒有剃發,但我身心已經清靜;我雖然沒有華衣美服,但以人格來莊嚴;我雖然沒有山珍海味,但以松實雨露如瓊漿玉液;甚至山河大地、野獸鳥雀,都是我的朋友!”這就是懂得生活的美學。
趙州八十猶行腳,他是爲了尋找美的境界、美的道理;達摩面壁九年,也是爲了找尋心內之美。有的禅師悟道了,又鳥雀獻果、獅虎朝拜,此皆因未獲得生活之美,故而萬物皆來相聚共享。(同上)
30.信仰的層次
以信仰佛教的教義而言,本身有層次的不同,例如凡夫的般若是正見、二成人的般若是緣起、菩薩的般若是空;唯有佛,才能真正證悟般若,所以般若是佛的境界。(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