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精進,明天就懈怠了。我一天精進,十天懈怠,那不算的。你要生生世世都精進,生生世世都殷勤來持戒。
這戒就是:
諸惡不作,
衆善奉行。
你諸惡不作,也就是衆善奉行;你能衆善奉行,也就是諸惡不作了。所以持戒要精嚴,“嚴淨毗尼,弘範叁界”,要以身作則,來給衆生做一個好的儀範,好的榜樣。這是持戒。
又要修定,定是一種禅定的功夫。禅定必須要常常修,才有定。由戒就生定,你若是想要得定,首先必須要持戒;你若不持戒,就很散亂的,不會有定;你若沒有定,就沒有慧,所以由定發慧,這叫叁無漏學。你能勤修戒定慧,就能超出叁界;息滅貪嗔癡,就不墮落叁惡道。
我們人爲什麼從無量劫以來到現在沒有成佛?依然還是衆生?依然還在六道輪回裏轉來轉去?就因爲貪嗔癡這叁毒把我們都醉得不能覺悟。我們被貪嗔癡這叁毒,毒得迷迷糊糊,顛顛倒倒,不能逆生死流,只能順凡夫這六塵流。由無量劫以來,就因爲貪嗔癡,把我們自性的光明都給遮蓋住了。
貪,是貪而無厭;嗔,是貪不來,你就嗔了。你因爲貪得無厭,得不到時,就生了一種嗔恨;生嗔恨以後就會走到愚癡的境界上,走到這愚癡的路線上。這嗔就是一種無明火,所謂無明就是有脾氣,一發無明火,就發大脾氣了。
爲什麼你有無明呢?就因爲前生造的罪業太重了,所以有這麼幾句俗話說:“無明火猶如老虎神,這是前生罪業根。”無明火是前生罪業的根本,這老虎神我們不管它了,我們講講這愚癡。
怎麼叫愚癡呢?這愚癡的人他盡打癡心妄想。好像那癞蛤蟆想吃天鵝肉,這就是愚癡。你這蛤蟆怎麼可以吃到天鵝的肉呢?還有人沒有讀書,他想要得一個博士的學位,想冒充學者附庸風雅,過一過博士的瘾。這不讀書怎麼會得到博士呢?這就是愚癡。還有人也沒有買彩票,就想中頭彩,無本想生利,這不是愚癡是什麼?自己也沒有種地,到秋天的時候,看人家收谷,他也想去收谷,這絕對不可能的。
所以胡大川所寫的〈幻想詩〉說得很好,這是給愚癡的人一個寫照,他怎麼說呢?他說愚癡的人是這麼想的:
好花常令朝朝豔,
明月何妨夜夜圓;
大地有泉皆化酒,
長林無樹不搖錢。
“好花常令朝朝豔”,貪美色的人,他就想這花最好天天都是這麼美麗,沒有凋謝的時候。所以就想好花常令朝朝豔,天天這花都開得這麼新鮮,這麼美麗。甚至于自己的太太可以總也不老,總是那麼年輕,這多好呢!這貪色的人就這樣想。
那麼好遊玩的人,他就想了,想什麼呢?他想“明月何妨夜夜圓”,明月在十五是圓的,過了十五就少一點,一天比一天就不圓了。歡喜在月光下賞月的人就想:“月光若天天晚間都是這麼圓,這有多好!”
愛喝酒的人,因爲現在酒也很貴的,去買酒就要用不少錢,他就想了:“我天天要喝酒,最好就是“大地有泉皆化酒”,所有這大地有水池的地方,都變成酒池,我如果想要喝酒,到了那地方也不用錢買,不用買醉,自己就自然會醉了,這多好呢!”他就有這麼愚癡的妄想。
那麼財迷呢?他也打妄想了,他說:“這錢哪!現在都要做工才賺錢,如果所有的樹林子都變成搖錢樹,街上那樹葉子都可以當錢來用,你說那有多好!我也不需要做工,想用錢的時候,到那兒晃一晃那樹,就落下很多金的樹葉子,拿起來就可當錢用了,這有多好呢!”
你看看!以上所說這些都近乎愚癡的妄想,辦不到的事情,他還要這樣想。那麼這沙門呢?就沒有這種癡心妄想,他一心修道。沙門有四種:
一、勝道沙門:就是修道證果,入聖人的位了,這叫勝道沙門。
二、說道沙門:講經說法,教化衆生,這個叫說道沙門。
叁、活道沙門:以法自活,以道自活,在佛教裏他可以修道,又是發菩提心的。
四、汙道沙門:汙,是染汙,就是不持戒律,不修戒定慧,不息貪嗔癡的。他名雖然叫沙門,但是應該生大慚愧,應該很內疚的。
沙門有這四種。
“般剌密谛”:是譯主的名字,這名字也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叫“極量”,就是他的量非常大,可以說是:
性盡人己參天地,
心同日月若陽春。
可以說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叫極量。
這一位沙門是很聰明、很有智慧的,他把《楞嚴經》傳到中國。本來《楞嚴經》是不容易傳到外國的,他第一次帶這一部經想要到中國來,被守關的檢查出來,不准他帶出來,也不准他出國了。第二次,他把這部《楞嚴經》以最細最薄的絹,用很小的字寫出來。然後將自己臂肉厚的地方割開,把這經放到裏邊,然後又把皮黏到一起,或者敷上一點藥膏之類的,就這樣子把經帶出來的。
《楞嚴經》對中國人是很有大利益的,以前有很多祖師、出家人、在家人,都因爲讀誦《楞嚴經》而開悟了,過去有很多人得到《楞嚴經》的利益。所以他翻譯《楞嚴經》,這對我們現在、未來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們研究《楞嚴經》的人,應該知道這一位沙門的名字。
這一位沙門是四種沙門的前叁種,不屬于最後一種。他是在唐朝的時候來的,武則天退位以後,他到了廣州,“譯”:在五月二十叁日這一天開始翻譯這一部經。
《楞嚴經》對佛法、對佛教,是有大的作用、大的力量。所以我們研究佛法的人,一定要把《楞嚴經》的道理先懂了,先明白了。
我們生在這時候,一定要護持這部經,不要令這部經沒了。我們若不生在這時候,那就沒有責任;我們正在這時代,絕對要用全副的力量來護持這一部經。
這一部經的來源,據佛教曆史考察,本來是在龍宮的。也是龍樹菩薩在龍宮裏看《龍藏》,看到這一部經的時候,他用記憶的力量把它記出來,所以世間上才有這部經。天竺國就視爲至寶,不准流通到其他的國家。中國人因爲和佛教有大因緣,才有這一位勝道沙門不惜身命把這一部經送到中國來。我們現在聽這一部經的人,都應該向這一位沙門叩頭頂禮,拜多少拜那隨自己。
智者大師沒有見著這部經之前,已經向西方印度拜這一部經的名字,拜了十八年,可惜他還是沒有看見這部經。我們現在這種因緣勝過智者大師,我們不用叩那麼多年的頭,已經可以遇著這一部經,你想一想,我們的因緣豈不是超過智者大師呢?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大勢至”:就是這一位有大勢力的菩薩,又名“無邊光熾身菩薩”,他的光明遍照十方國土。“法王子”:佛是法王——法中之王。國有國王;天上有玉皇,就是天王;佛爲法王,菩薩呢?就是法王的弟子,法王子也就是法王的弟子。所以說:
佛爲法王,
于法自在。
菩薩是學習佛法的,所以就是法王的弟子,這一位大勢至菩薩是法王的弟子。
不單他一個人,“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和他同倫,就是同樣的、同類的。倫者,類也,就是和他一樣的。雖說和他一樣的,但這菩薩多少也有不同的,就是和他差不多的,因爲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是五十個果位,加上等覺和妙覺,這是五十二位。五十二位菩薩是五十二個果位,這裏邊所包括的菩薩就有無量無邊了。
所以,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在說完了前邊二十叁圓通的時候,他們同時就從自己的座位站起來了。每一位菩薩都有他的座位,他有意見要發揮,想要說他所得的圓通,所以就從座而起了。從他自己所坐的位置站起來,這也就是表示:
法不孤起,
仗境方生;
道不虛行,
遇緣則應。
從座而起,這也是一種表法,表示佛就要說這種法了;這菩薩也要陳述他所證得這種圓通的道理。
“頂禮佛足”:這頂禮是五體投地,一心恭敬,那麼樣來頂禮。在頂禮的時候,應該有一種觀想。觀想什麼呢?就說“能禮所禮性空寂”,能禮和所禮,性都是空寂的。“感應道交難思議”,雖然說是空寂,但是有一種感應道交、不可思議的境界現前。你禮拜哪一位菩薩,或者哪一位佛,都應該觀想這一位佛或者菩薩。
那麼大勢至菩薩和他同來的伴侶——這些個菩薩的朋友,都向釋迦牟尼佛來頂禮,五體投地頂禮佛足,行“接足禮”,以自己至尊的頭叩到地下,用自己兩手去接佛的兩足,表示這是最恭敬的。
“而白佛言”:對佛就說了。前邊這幾句經文,是結集經藏時所說的。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
大勢至菩薩就說了,“我憶往昔”:記得我在往昔,就是很久以前我初發心那時候。這初發心的菩薩不一定就成功,最要緊是在初發心以後,就念念不退轉,才能成就佛果。如果你發菩薩心,然後又退失菩提心,那也就不能證佛果。你還能證佛果,那也是將來你再發菩提心的時候才能證。
所以有這麼幾句話,說:
魚子庵摩羅,
菩薩初發心;
叁事因中多,
及其結果少。
魚子,就是魚生的子。有很多魚子,但不一定個個魚子都會變成魚。庵摩羅果呢?這種樹開的花很多,但是也不能結那麼多的果。初發心的菩薩也是,初發菩薩心的人很多,但真能證得菩薩果位的也是很少的。所以說:“魚子庵摩羅,菩薩初發心,叁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
這大勢至菩薩沒有退失菩提心,所以他記得往昔,也就是以前的事情。
“恒河沙劫”:恒河是在印度的一條河,在佛說法處那個舍衛國的前邊。人人都知道這一條河,所以佛說大數目的時候,都說恒河沙;那麼大勢至菩薩也是用這名稱來形容時間的長。劫,是梵語,叫“劫波”,此雲“長時分”,此是一個最長的時間。
“有佛出世”:那時候有一位佛出世,“名無量光”:這佛出世名叫無量光,還有無邊光、無礙光、無稱光...共十二個如來,所以說“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在這一個大劫裏邊,就是相繼一個大劫這麼長的時間。
※ ※ ※
還有很少的時間,我講一講今天到大仙寺去,見這…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