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耳救雉
智舜禅師,唐代人,一向在外行腳參禅。有一天,在山上林下打坐,忽見一個獵人,打中一只野雞,野雞受傷逃到禅師座前,禅師以衣袖掩護著這只虎口逃生的小生命。不一會兒,獵人跑來向禅師索討野雞:“請將我射中的野雞還給我!”
禅師帶著耐性,無限慈悲地開導著獵人:“牠也是一條生命,放過牠吧!”
“你要知道,那只野雞可以當我的一盤菜哩!”
獵人一直和禅師糾纏,禅師無法,立刻拿起行腳時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來,送給貪婪的獵人,並且說道:“這兩只耳朵,夠不夠抵你的野雞,你可以拿去做一盤菜了。”
獵人大驚,終于覺悟到打獵殺生乃最殘忍之事。
爲了救護生靈,不惜割舍自己的身體,這種“但爲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的德性,正是禅師慈悲的具體表現。禅者,不是逃避社會,遠離人群,禅者的積極舍己救人的力行,從智舜禅師的割耳救雉,可見一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