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十) 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這十二緣起是說明人生的經過。一切衆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緣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此,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故個人與社會,精神與物質,都是形成相依的狀態。
十二緣起,是由十二項互緣,來說明現實人生的成立。
(一) 無明 ─ ─ 爲過去煩惱的總稱,是無知,愚癡或迷暗的意思。此無明是生死的根本。
(二) 行 ─ ─ 是行爲或造作義,即依過去無明煩惱,發動身口意叁業,有時作善,有時作惡,有時作不善不惡的事。
(叁) 識─ ─ 初入胎心識,由過去惑業動力,遇緣托胎受果報,成爲現在之生命。
(四) 名色 ─ ─ 「名」是精神,「色」是物質,是成立生命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形成。
(五) 六入 ─ ─ 爲六根具備,謂于胎中名色漸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亦漸次具足。這時的胎兒,雖成六根的模型,但對外界的感覺作用沒有完備,故稱爲「六入」。
(六) 觸 ─ ─ 即出胎後與境界接觸,生起感覺,亦即對境界認識之開始。如自初生到長大,其接觸外境的知覺力就漸漸增強。
(七) 受─ ─ 即對外境接觸的感受,指苦、樂、舍叁受。嬰兒出世後,心識逐漸發達,領受環境範圍漸漸擴大,遇順境則
感受快樂,遇逆境則感受痛苦。
(八) 愛─ ─ 以染著貪愛爲難得,由受而來,對所受之境界奔馳追求,執著在心,不肯放松,故宜謹慎調伏自己沖動的情欲。
(九) 取 ─ ─ 是執取爲義,即對所愛之境界追求執取,據爲己有,方滿自己的欲望,于是造出惡業而集成未來身心的苦因。
(十) 有 ─ ─ 即是現有業力存在的意義。謂由愛著馳取不已,現世又多造惡業,而構成潛在業力,未來又受苦果之報。
(十一) 生 ─ ─ 由于自身潛在業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未來的新生命。
(十二) 老死 ─ ─ 這是說明既然要再受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環。因未來既有老死,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苦,隨
之而來。
十二因緣說明人生的生死循環,是通于過現未的叁世,即從過去「無明」和「行」的二支因,緣起現在世的「識」、「名色」、「六入」、「觸」、「受」的五支果;又從現在世「愛」、「取」、「有」的叁支因,緣起未來世「生」和「老死」的二支果。所謂人生,就是這樣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環不已,叫做輪回。
十二因緣是緣覺乘所修的法門。緣覺由集谛之「無明」觀十二因緣之緣起,無須聽法,即依自力得覺悟,又稱爲獨覺乘,或辟支佛乘。
習題:
(一) 寫出十二因緣的名稱。
(二) 十二因緣中的生死根本是那一支?含有什麼意義?
(叁) 識與名色有何不同?
(四) 何謂受?愛與受有什麼關系?
(五) 十二因緣中之有是何義?
(六) 十二因緣中之過去二支因與未來二支果是什麼?
(七) 十二因緣中之現在五支果是什麼?
(八) 十二因緣中之現在叁支因是什麼?
(九) 緣覺乘修何法門?又叫什麼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