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970 龍舒增廣淨土文(宋 王日休撰)▪P13

  ..續本文上一頁又何嗔之有。十八界謂六根六塵六識。因有此種種故。生無量事。造無量惡。是故如劫火燒諸世界。若悟此理。雖未生淨土。已如生淨土矣

  真性說

  金剛經二十七段。其大意不過言真性皆無所有如虛空。然此虛空謂之頑空。頑空者真無所有。而真性雖如虛空。而其中則有。故曰真空不空。頑空則可以作。可以壞。若此地。實掘去一尺土則有一尺空。掘去一丈土則有一丈空。是頑空可以作也。若此器本空。以物置之則實矣。此室本空。以物置之亦實矣。是頑空可以壞也。若真性之空。則不可作不可壞。本來含虛空世界。烏可作乎。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未嘗變動。烏可壞乎。真性中俱無所有。無得而比。故不得已而以頑空比之。是般若心經雲。是諸法空相。謂諸法皆空之相乃真性也。繼之以空中無色以至無智亦無得。謂真性中皆無所有。如頑空中皆無所有也。既皆無所有。然有一切衆生者。乃真性中所現之妄緣耳。大概言之。真性如鏡。一切有生者如影。是真性中所現之影也。影有去來。而鏡常自。若衆生有生滅。而真性常自若。生滅既除。真性乃現。蓋生滅者妄也。真性者真也。故楞嚴經雲。諸妄消亡不真。何待此性。上自諸佛下至蠢動含靈。初無有異。其異皆妄也

  心乃妄想說

  楞嚴經第一卷。佛與阿難七次論心。終之以尋常。所謂心者乃妄想耳。非真心也。真心即性也。圓覺經謂。衆生妄認六塵緣影爲自心相。是尋常所謂心者乃六種塵緣之影耳。謂此心本無。唯因外有六種塵緣故。內現此心。若外因有色。內則起愛色之心。外因有聲。內則起愛聲之心。外因有香味觸法。內則起愛香味觸法之心。蓋真性如鏡。六種塵緣如形。此心如影。若外無此六塵。則內亦無此心矣此心豈不爲六種塵緣之影乎。形來則影現。形去則影滅。而性鏡則常自若。故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叁心皆謂妄想心也。故有過去現在未來。若真心則無始以來未嘗變動。烏有過去未來現在乎。不可得者謂無也。若饑而思食。得食則此心過去矣。正食而知味乃現在心。未思食則此心未有。故爲未來心。此叁心皆隨時壞滅。故雲不可得

  五蘊皆空說

  般若心經雲。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謂色受想行識也。色謂色身。受謂受用。想謂思想。行謂所行。識謂辨識。此五者蘊積不散。以壅蔽真性。故謂之蘊。又謂之五陰。謂陰暗真性也。色身終歸于壞。受用隨時即過。色受豈不空乎。且如思想一物。既得之則無想矣。想豈不空乎。所行之事回首尚如夢幻。行豈不空乎。識盡千種事物。再生不複能識。識豈不空乎。一切苦厄皆從五者生。若能照見色身爲空。則不泥于色身而畏死亡。是度過此一種苦厄也。照見受用爲空。則不泥于受用而貪奉養。又度過此一種苦厄也。照見思想爲空。則不泥于思想。而意乃無所著。又度過此一種苦厄。照見所行爲空。則不泥于所行。而可以息迹。是又度過此一種苦厄也。照見辨識爲空。則不泥于辨識。而可以坐忘。是又度過此一種苦厄也。故照見五蘊皆空。則度過一切苦厄。此五者皆不是真實。乃真性中所現之妄緣也。若六根六塵六識十二緣四谛。皆此類也

  廢心用形說

  列子謂。孔子廢心而用形。謂心已不養于物而廢之矣。唯用形以應物。予深愛此語。故雖勞苦憔悴而不以爲失意。榮華奉養而不以爲得意。蓋心不著于物也。因念菩薩了生死。乃托生于一切衆生中以設教化者。以心不著于物。唯用形以應之耳。然則孔子于此菩薩之徒也

  用形骸說

  天人禮枯骨偈雲。汝是前生我。我今天眼開。寶衣隨念至。玉食自然來。謝汝昔勤苦。令吾今快哉。散華時再拜。人世莫驚猜。又餓鬼鞭死屍偈雲。因這臭皮囊。波波劫劫忙。只知貪快樂。不肯暫回光。自業锱铢少。黃泉歲月長。真須痛棒打。此恨猝難忘。此言化俗則可以爲誠然則不可。何則人神托于形骸之中。所以用形骸者皆神也。譬如匠人用斧斤。用之而善則爲善器械。用之而不善則爲惡器械。故爲天人者前世善用形骸者也。爲餓鬼者前世不善用形骸者也。其得其失皆在當時。及其受報而禮之鞭之亦何益

  齊生死說

  想右腳大指腫爛流惡水。漸漸至胫至膝至腰。左腳亦如此漸漸爛。過腰上至腹至胸以至頸頂。盡皆爛了唯有白骨。次分明曆曆觀看。白骨一一盡見。靜心觀看。良久乃思看。白骨者是誰白骨是誰。是知。身體與我常爲二物矣。又漸漸離白骨觀看。先離一丈。以至五丈十丈乃至百丈千丈。是知。白骨與我了不相幹也。常作此想。則我與形骸本爲二物。我暫住于形骸中。豈可謂此形骸終久不壞而我常住其中。如此便可濟生死矣。況我去此則往淨土乎。日日作此想。更別有所得。如人飲水冷熱自知。不假于言傳也

  我說

  我之所在不可以無我。無我則逐物矣。理之所在不可以有我。有我則蔽理矣。孔子無我菩薩無我相能至于此。則與虛空等矣。豈複有淨濁之辨乎。但恐不易到耳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十(此卷後附周大資劉侍製大慧杲禅師題跋叁段)

  荊溪周葵跋

  龍舒王虛中學力深至。所解六經語孟老莊要爲不蹈襲前人。一言一字其用志勤矣。一旦棄去專修西方之教。作淨土文。精粗淺深且有條理。以是印施有緣奔走于江浙諸郡。又將親往建安刊版于鬻書肆中。汲汲然若不可一日緩者。我聞。無量壽經。衆生聞是佛名。信心歡喜。乃至一念。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不退轉者。梵語謂之阿惟越致。法華經謂彌勒菩薩所得報地也。一念往生便同彌勒。佛語不虛。應皆信受

  紹興壬午閏四月七日 唯心居士荊溪周葵跋

  狀元劉侍製跋

  昔六祖與韋史君說西方相狀。其言甚簡。其旨甚明。既無間于東西。何相狀之可述。及觀王虛中淨土文。何其諄諄也。蓋聞。法無頓漸。根有利鈍。六祖爲上智說第一義。故移西于東。在刹那間。言下便領。不容擬議。虛中將以開悟下根。泛爲是論。惟西方之歸。故汲汲于刊行。而恐行之不廣。其愛人之心可謂勤且切矣。有能因虛中之文而悟入者。豈不爲魚兔筌蹄乎

  紹興壬午六月六日 木讷翁劉章書

  妙喜老人跋

  龍舒王虛中日休博覽群書之余。留心佛乘。以利人爲己任。真火中蓮也。佛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予嘉其志。爲題其後。若見自性之阿彌。即了唯心之淨土。未能如是。則虛中爲此文功不唐捐矣

  庚辰八月二十日。書于劉景文懶窠雲。雙徑妙喜宗杲 跋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十(終)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十一

  天臺智者大師勸修行人專修淨土

  設文曰。諸佛菩薩以大悲爲業。若欲救度衆生秖應願生叁界。于五濁叁塗中。救苦衆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舍離衆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爲自利障菩提道。智者答。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斯責。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叁界內。于惡世中救苦衆生。故智度論雲。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衆生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惡世界煩惱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叁塗。焉能救衆生。假令得生人中。聖道難得。或因持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國王大臣。富貴自在縱遇善知識不肯信用。貪迷放逸廣造衆罪。乘此惡業一入叁塗經無量劫。從地獄出受貧賤身。若不逢善知識。還墮地獄。如此輪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難行道也。故維摩經雲。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又智度論雲。譬如二人各有親眷爲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爲無方便力故彼此俱沒。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脫水溺之難。新發意菩薩亦複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衆生。爲此常須近佛得無生忍已方能救衆生。如得船者。又論雲。譬如嬰兒不得離父母。或墮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鳥子翅羽未成。只得依樹附枝。不能遠去。翅翮成就方能飛空自在無礙。凡夫無力。唯得專念阿彌陀佛。使成叁昧。以業成故臨終斂念得生。決定不疑。見彌陀佛。證無生忍。已還來叁界。乘無生忍船。救苦衆生。廣施佛事任意自在。故論雲。遊戲地獄。行者生彼國。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國。教化地獄救苦衆生。以是因緣求生淨土。願識其教。故十住婆沙論名易行道也

  真州長蘆赜禅師勸參禅人兼修淨土

  夫以念爲念以生爲生者。常見之所失也。以無念爲無念以無生爲無生者。邪見之所惑也。念而無念生而無生者。第一義谛也。是以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則上無諸佛之可念。下無淨土之可生。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則總攝諸根。蓋有念佛叁昧。還源要術示開往生一門。所以終日念佛而不乖于無念。熾然往生而不乖于無生。故能凡聖各住于自位而感應道交。東西不相往來而神遷淨域。此不可得而致诘也。故經雲。若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乃至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夫如來世尊雖分折攝二門現居淨穢兩土。然大聖之意非以娑婆國土丘陵坑坎五趣雜居土石諸山穢惡充滿直爲可厭。又非以極樂世界黃金爲地行樹參空樓聳七珍華敷四色直爲可忻。蓋以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須托淨緣以爲增上。何則娑婆國土釋迦已滅彌勒未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說法。娑婆國土觀音勢至徒仰嘉名。極樂世界彼二上人親爲勝友。娑婆國土諸魔競作惱亂行人。極樂世界大光明中決無魔事。娑婆國土邪聲雜亂女色妖媱。極樂世界水鳥樹林鹹宣妙法。正報清淨實無女人。然則修行緣具無若西方。淺信之人橫生疑謗。切嘗論之。此方之人無不厭俗舍之煩喧慕蘭若之寂靜。故有舍家出家。則殷勤贊歎。而娑婆衆苦何止俗舍之煩喧。極樂優遊豈止蘭若之寂靜。知出家爲美而不願往生。其惑一也。萬裏辛勤遠求知識者。蓋以發明大事決擇生死。而彌陀世尊色心業勝。願力弘深。一演圓音無不明契。願參知識而不欲見佛。其惑二也。叢林廣衆皆樂棲遲。少衆道場不欲依附…

《1970 龍舒增廣淨土文(宋 王日休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