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承受信物
有一天,沩山靈佑禅師告訴他的弟子仰山禅師道:
“有一位俗家信徒拿了叁匹白絹來,要我爲他敲鍾祈福,並且希望世人和平、安樂。”
仰山禅師聽老師說後,故意問道:
“既然信徒對佛法這麼誠心,並且又這麼希望祈福,老師您收了他的白絹,請問將何物酬謝回報他呢?”
靈佑禅師即刻以柱杖敲床叁下,說道:
“我將這個酬他!”
仰山禅師不以爲然地說道:“若是這個,用作什麼?”
靈佑禅師再敲叁下,說道:“你嫌這個還不夠嗎?”
仰山禅師解釋道:“我不是嫌“這個”,“這個”是大家的,我只是以爲老師不應以大家的東西酬謝他。”
靈佑禅師道:“你既然知道這是大家的,爲什麼要我另外找東西給他人呢?你說,除“這個”外,另外還有什麼東西可以酬謝他呢?”
仰山禅師仍不以爲然地說道:“自己已備,何勞他人?”
靈佑禅師道:“自己雖然已備,但無他人,何緣得識?你忘了當初達摩大師東來我國,不也是如此將“這個”予人嗎?你們每一位禅者都是承受他信物的人!”
“這個”,是指什麼?禅師說的這個,即指吾人的本來面目,既是本來面目,何勞他人賜給?但話雖如此,若無師承,何能得識本來面目?如禅門不著語言文字,所謂直指本心,見性成佛,但若舍語言文字,又何能直指本心,見性成佛?黃檗禅師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當作如是求!”此一句“當作如是求”,實是著力之處。
語言文字雖系工具,不是目標,如渡船過河,河尚未渡,何能舍船?但若到達彼岸,即應舍船而去。沩山靈佑站在教育立場上苦口婆心,仰山禅師站在過來人的立場上講話,雖是所論不一,實則理性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