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拖耳耳長
布袋禅師爲五代時人,應化于浙江奉化縣。自認爲自己能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故稱爲“契此”;又因身體肥碩,外號爲“長汀子”。
布袋禅師終日袒胸露腹,出語無定,常以錫杖荷著布袋,右手提羅漢珠遊化四方,見到人便向人乞討,得來的東西全藏于布袋內,故世人皆稱之爲“布袋和尚”。
有一次,浙江天童寺過堂打板時,僧衆們陸續排班入座,嬉笑瘋顛的布袋和尚,不知從什麼地方出來,毫不客氣地就往齋堂中央方丈和尚的位置上坐下來,糾察師一見,非常不客氣地喊他下來,布袋禅師卻視若無睹,行堂師也向前要拉他下座,無奈他穩如泰山,動也不動一下。
眼看住持密禅師就要駕到,糾察師一急,趕忙走到中央,氣呼呼地用手揪住布袋禅師的耳朵,想把他拉下座來,誰知布袋禅師的耳朵被糾察拉了一丈多長,耳朵已經拉到齋堂門口,而身體卻絲毫不動地安坐在中央。兩旁的大衆一見,都嚇得目瞪口呆!
住持密禅見此情形,就對糾察師說道:“讓他在上座,我就坐在他後面好了。”
從此以後,每天受午供的時候,布袋禅師就來了,且老實不客氣地總坐在齋堂中央飯桌上。至今各寺院五觀堂中,中央還有供奉彌像〈布袋禅師〉的遺風。而浙江天童寺的齋堂,更有偈曰:
“彌勒示貧相穩坐主位,當糾察拖耳耳拖長;
密祖現海量喜讓客居,命侍者移座座移位。”
五代梁貞明叁年,布袋禅師于嶽林寺殿前一大磐陀石上,結跏趺坐示寂,遺偈曰:
“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
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布袋禅師,戲人間,因其遺偈,人皆以彌勒菩薩稱之。布袋禅師心寬體胖,常露笑容,人皆尊他爲歡喜佛。世界各國佛教徒家家正堂之上,均供奉觀音菩薩像,此皆因慈悲、莊嚴,人人要也;彌勒菩薩更能走進異教徒家中,如歐美人士正廳中常有陳列布袋禅師〈彌勒〉聖像,蓋因歡喜、大肚量,人人要也。
佛教能普及人間,走進家庭,觀音、彌勒二大士實居功甚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