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忏悔主義(星雲大師)▪P3

  ..續本文上一頁來清淨的面目,譬如磨鏡,垢去而光現。

  過去有一位學僧,拜訪越溪禅師向他求道:

  “禅師,我潛心研究佛學和儒理二十年了,對于禅法還是一竅不通,您能開示我一些嗎?”

  越溪禅師二話不說,揮手一巴掌迎面打去,嚇得學僧奪門而逃,心中莫名其妙,在法堂外越想越氣,正要轉身回去找禅師理論時,首座老禅師恰好來到。老禅師見他一臉怒容,就和藹的垂詢:

  “出了什麼事嗎?到我那裏喝杯茶吧!求道的人,有什麼事值得生氣呢?”

  學僧一邊喝茶,一邊抱怨越溪禅師無緣無故的揮掌打他,沒有佛門風度……,正說到氣頭上,冷不防老禅師笑了起來,揚手兜頭打了他一巴掌。學僧一怔,手上的茶杯嘩啦一聲掉在地下,半晌作聲不得。只見老禅師含笑問道:

  “剛才你說已懂得佛學和儒理,只差一些禅法,我現在已用禅法供養你了,你曉得什麼是禅法嗎?”

  學僧被問得張口結舌,不知如何回答。老禅師看他怔忡猶豫,再問,他還是答不出來。老禅師就卷起袖子,微笑的說:

  “真不好意思,請看看我們的禅法吧!”

  說著,就低低俯下身去,把破碎的茶杯一一細心撿起來,又從容拿著抹布,徐徐把濺灑了一地的茶水擦得乾幹淨淨,不留一點痕迹,這才悠然微笑立起身來,感喟的說:

  “禅法,禅法,這不就是禅法嗎?”

  學僧一凜,這才悟出:佛法,不是口舌啊啊的空談,而是日用修持的本領。當下拜倒受教。

  四.行爲上的忏悔與心理上的忏悔 

  我們平日在身、口、意叁業上,不知造了多少的罪業:身體所造的罪業如殺生、偷盜、邪淫;口說所造的罪業如妄語、惡口、兩舌、绮語;心想所造的罪過如貪欲、瞋恚、愚癡。這些身、口、意行爲上所造的惡事,稱爲“十惡”,也就是十種過失。自古以來,有許多大德撰寫過許多忏悔偈文,無非是勸世人去除叁業上的過失。譬如梁朝簡文帝曾作過《六根忏悔文》,爲眼、耳、鼻、舌、身、意忏悔;梁武帝也作過《摩诃般若忏悔文》、《金剛忏悔文》;對聲韻學有極大貢獻的文士沈約,也作過忏悔文;陳文帝作過《妙法蓮華經忏悔文》;寶志禅師作過《梁皇寶忏》;悟達國師作過《慈悲水忏》,各朝各代文士君主的類似作品不計其數,可知不僅出家人要修持忏悔,一國之主要行忏悔,甚至全國的國民都要行忏悔,能夠這樣,這個國家的國民道德必然高尚,社會風氣也會和諧。

  佛教徒如何從行爲上忏悔呢?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從下面四種行爲上,成就自己的慚恥正覺:

  1.說好話來忏悔:無論對什麼人、什麼事,都抱著慈悲喜舍的心情,以好話去贊美,這就是忏悔。經上說:“甘露及毒藥,皆在人舌中”,爲人好口齒,既能助長他人善根,又能增益自己德行,何必吝啬呢?

  2.捐善款來忏悔:多行布施,多做功德,既能驅伏貪愛,又可以惠施衆生,也是一種忏悔。

  3.勤勞服務來忏悔:發心爲大衆服務,來忏悔自己的罪業,《法句經》上說:“履仁行慈,博愛濟衆,有十一譽,福常隨身”,這種忏悔方式,也是福田。

  4.成就他人來忏悔:多爲別人著想,多成就他人好事,譬如撮合別人的美滿姻緣,“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又如別人做生意,我多光顧買東西,讓他多賺錢,表面看來是幫別人,可是功德會回向,常常也是幫自己。像我跟別人買羅漢鞋,他一雙鞋賣一百五十元,但是我卻給他二百元,他覺得奇怪,問我說:

  “大師,別人買我的鞋,我一雙賣一百五十元,他還嫌貴,要跟我討價還價;您不但不嫌貴,反而添到每雙二百元,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就說:“你一雙鞋子賣一百五十元,賺錢不多,品質無法改良,穿鞋的人也吃虧,萬一因爲資金周轉不靈倒閉了,我們想買羅漢鞋穿,就再也買不到了。現在我用一雙二百元買鞋,是贊助你賺錢,你可以改良品質,擴大生意網,使天下人有羅漢鞋穿,天下人受福報呀!”

  所以,有時候對別人好,就是對自己好,我們只要感到虧欠別人太多,時時慚愧忏悔,時時想去報答人,自然能獲得很大的法喜。這種由心理上的忏悔轉化成行爲上的樂善好施,依經上的記載,可以有五種福報:

  “一者,終不遠離一切聖人;

  二者,一切衆生,樂見樂聞;

  叁者,入大衆時,不生怖畏;

  四者,得好名稱;

  五者,莊嚴菩提。”

  至于心理上的忏悔,在《摩诃止觀》裏,也提到五種忏悔法門:

  1.忏悔:就是常常誦念忏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來消除深重的罪業,獲得內心清淨的生命。

  2.勸請:譬如說話得罪了人,做事冒犯了人,主動地去請他指教,邀他聚餐,禮請他參加各種活動。請大家來做功德、做好事,勸導社會大衆共同發慈悲心,發菩提心,這也是忏悔法門。

  3.隨喜:別人歡歡喜喜說話時,我們歡歡喜喜的聆聽,爲他助興;別人高高興興做事時,我們高高興興隨緣參與,不忘給予贊美,給予鼓舞,這種隨口的贊歎,就是隨口的歡喜。此外還有隨手助人,廣結善緣,是隨手的歡喜;隨耳聽話,欣賞同情,是隨耳的歡喜;隨眼注視,關懷慈愛,是隨眼的歡喜;隨心贊同,同感同受,是隨心的歡喜。這種種隨喜都是功德,每天歡喜快樂,就是忏悔。但是一般人常常忽視歡喜的忏悔,和別人相處時愁容滿面、淚眼汪汪,把煩惱傳染給別人,影響大家的情緒。爲了個人的不樂,增加大家的憂慮、苦惱,實在罪過。因此我們要自己歡喜,也給大家歡喜,這就是忏悔。

  4.回向:我們自己做的功德,不敢自己獨享,回向給大家共同享受,如此回自向他,就是心念上的好忏悔。譬如我們現在點一盞光明燈供養菩薩,雖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是發願點這一盞燈,普天下的人都能照到,都能蒙受佛陀的光明,這是多麼好的願心!布施一塊錢,雖然只是小小的一塊錢,但是布施的時候,發願將這布施的功德,能解決天下人的苦惱,這種回小向大、回事向理的忏悔,是多麼大的力量!有些人對于回向偈,只是口中唱唱而已,還需要身體力行,真正付諸實踐。

  5.發願:在寺院裏,出家人早晚功課,常念四弘誓願文:“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種發願忏悔,就是爲了永拔生死根本,無複貪恚愚癡苦惱之患。過去勝鬘夫人在佛陀授記後,曾經恭敬發十大願,成爲佛教發願的師範,這十大願的前五願,就是最具體的心理忏悔法門: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于所受戒,不起犯心;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于諸尊長,不起慢心;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于諸衆生,不起恚心;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于他身色,及外衆具,不起嫉心;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于內外法,不起悭心。”

  曾經統一印度的阿育王,有一次發心供養出家人,其中有一個小沙彌也來參加應供,阿育王就爲難了。因爲在印度,即使貴爲一國之尊的國王,見到出家的師父,也要五體投地恭敬頂禮。阿育王頂禮過許多大法師之後,面對如此幼小的小沙彌,實在無法下拜,但是不頂禮呢,又擔心對叁寶不恭敬,會受到嚴厲的批評責備。左右爲難之下,只好把小沙彌叫到無人之處,勉強屈身向他頂禮,囑咐他說:“小沙彌,我是一國國王,不能隨便向人禮拜,尤其是你這麼小的孩子,剛才我向你頂禮的事,千萬不要告訴別人喔!”小沙彌聽了阿育王的話,默默放下受供的缽,突然蹤身一躍,跳進了缽中,沿著缽緣遊走,又跳出缽外,向阿育王一笑,如此進進出出、出出進進的,神通無礙,把個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心中暗暗吃驚:“這個小沙彌真是神通廣大呀!”

  小沙彌定住身後,慢慢走到阿育王面前,合十說:“大王!剛才這件事情,你千萬不要告訴別人喔!”

  說得阿育王羞愧萬分,趕快忏悔:“唉!我心地不夠光明虔誠,不該輕視小沙彌呀!”

  從此阿育王對于一切出家人,不分老小賢愚,都恭敬而不起慢心了。

  我們要時時忏悔身、口、意的罪業,從行爲與心理上痛改前非。罪業在事相上雖然存在,但是在本性上卻是沒有的,經上說:“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所以罪業如霜雪,本無自性,不過是一時的沾染滯縛而已,如果用般若智能的陽光去觀照它,自然能夠融化。在無生門的忏悔方法裏,只要一念不生,不起一切的妄念惡想,就是真正的忏悔。如果進一步證悟到真如不動的自性,一切罪過自然不忏自除了。

  佛教的忏悔主義雖然有不同的內涵與深淺的層次,但是自他無二,事理一如。爲自己忏悔,即是爲他人忏悔;爲他人忏悔,也就是爲自己忏悔,自己與一切衆生是不能分開的。普交禅師修忏的公案,可以做爲我們的鏡子:

  有一位信徒問普交禅師:“修忏悔法門是爲自己忏悔呢?還是爲他人忏悔呢?若爲自己忏悔,自己罪性從何而來?若爲他人忏悔,他人非我,不能替代,怎能爲他忏悔?”

  普交禅師思索良久,無法回答,便四處雲遊參訪,尋求解答。一日來到泐潭禅師處,腳剛踏進門,泐潭就“呵!”的大叫了一聲。

  普交禅師不明就裏,正要開口表明來意,泐潭的禅杖已迎頭揮了過來,普交莫名其妙,只有暫時避開。過了幾天,泐潭找到普交,對他說:

  “我有古德公案,想與你商量。”

  普交驚疑未定,一聲驚詫“呵!”還來不及出口,泐潭又“呵!”的大叫了一聲,回音在普交胸腔中震蕩不絕,宛如普交自己的發聲,普交禅師一刹那間豁然開悟,不禁哈哈大笑。泐潭看他已悟,十分高興,執著他的手追問:

  “你會佛法嗎?”

  四目相投之下,普交禅師也笑著“呵!”的叫了一聲,把泐潭的手宕開去。

  泐潭知道普交已經洞明“人我一如,自他無二”的忏悔法門,當下也跟著哈哈大笑起來。

  我希望大家都能抱持忏悔的態度,有清明的心胸,早日見到自己的真如自性,享受快樂解脫的人生!謝謝大家!

  

  

《佛教的忏悔主義(星雲大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