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大師全集(叁)
十二門論講話
《十二門論》:“經藏”、“律藏”、“論藏”,向稱爲“佛典叁藏”,而“論”是屬于“論藏”之一種,簡別不是經、律。“論”是诠釋經律,抉擇真義,假設問答,考核是非而作。“論”、是通名,“十二門”、是本論之別名。本論約十二門,诠顯其義,故名《十二門論》。十二門者:一、觀因緣門,二、觀有果無果門,叁、觀緣門,四、觀相門,五、觀有相無相門,六、觀一異門,七、觀有無門,八、觀性門,九、觀因果門,十、觀作者門,十一、觀叁時門,十二、觀生門。“十二”,是所觀之法;“觀”是能觀之智,即別境中之慧心所。門雖分爲十二,約言之,不出叁種:一、性空品,即前叁門是;二、無相品,即中間六門是;叁、無作品,即後叁門是;性空、無相、無作,亦即大乘之叁觀正印,叁種叁昧是也。(P005)
【龍樹菩薩造】
“造”是創造的意思,舊有叫做“述”,新創叫做“造”;龍樹菩薩,依據般若真空的道理,而對破外道、二乘、權人之執,故造此論。“菩薩”、即菩提薩埵之簡稱,上求大覺、下化有情的意思。龍樹、是論主之別號,生在佛滅後七百年間,廣創大乘論,以弘揚“緣起性空”之大乘經,如大智度論、中觀論等;他就是造百論的提婆菩薩之師。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譯”、是“易”義,將印度文字語言,而易成中國文字語言,以便受持讀誦。鸠摩羅、是父名,此翻爲“童”;什、是母名,此翻爲“壽”,合稱“童壽”,以父母爲名,印度人之風格。亦即謂:童年而有壽者之德,少年老成之謂。“法師”、一是自己奉法爲師,二是弘法化世爲人之師;亦可謂:上弘佛法、下爲人師的意義。“叁藏”、就是經藏、律藏、論藏。童壽法師,他通達叁藏之法,故名“叁藏法師”。姚秦、是朝代,簡別不是贏秦,也不(P006)是苻秦。(姚苌弑苻堅稱帝,故又稱後秦。)鸠摩羅什法師,苻堅命呂光將軍伐龜茲,而請法師入關,然苻堅被姚苌所弑——呂光占據關外,法師亦未入關;後姚苌之子姚興,又伐呂光之子,才迎法師入關,住西京(西安)逍遙園,廣譯經論,故羅什法師對中國佛學宏化,實有莫大因緣。詳見高僧傳所載。
【說曰:今當略解摩诃衍義。問曰:解摩诃衍者,有何義利?答曰:摩诃衍者,是十方叁世諸佛甚深法藏,爲大功德利根者說。末世衆生薄福鈍根,雖尋經文不能通達,我愍此等,欲令開悟;又欲光闡如來無上大法,是故略解摩诃衍義。】
龍樹菩薩說:我現今要略略解釋“大乘”的義理。自己先來問起:你要解釋“大乘”有什麼利益呢?自問自答的說:因爲“大乘”的道理,是十方叁世諸佛甚深的“法藏”,而爲一類有大福德、有大智慧、功德利根的人來說的。至于佛滅度了五百年以後的末世衆生,他們的福德既很淺薄,根機又是遲鈍,雖然歡喜去研究佛經,還是不能通達明了!我因爲憐愍這一班福薄(P007)根鈍的人,想要令他們開悟;同時、也是要光大闡揚如來無上的大法,所以來略略解釋一下“大乘”的義理。
【問曰:摩诃衍無量無邊不可稱數,直是佛語,尚不可盡,況從解釋演散其義?答曰:以是義故,我初言略解。】
這裏先來假設一個問答:意思就是說:“大乘”的道理,是沒有限量和沒有邊際,是不可以說出它的數目來!就是用佛圓滿的智慧也是說不了,何況我們呢?再就佛簡直的說,已經是很多,何況系再來把他解釋將一義來演散多義,豈不是更多了嗎?答的意思,正是因爲佛說得太深,我來淺淺的解釋一下;同時、也就是因爲“大乘”的道理太深太廣,所以我前面說是略解,就是這個意思。
【問曰:何故名爲摩诃衍?答曰:摩诃衍者,于二乘爲上,故名大乘;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爲大;諸佛大人乘是乘故,故名爲大;又能滅除衆生大苦,與大利益事,故名爲大;(P008)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是諸大士之所乘故,故名爲大;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爲大;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诃衍義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爲大。】
這裏問答的是“大乘”的意義是什麼?束爲叁種:一、是勝,二、是大,叁、是多。開爲七種:一、是因爲“大乘”的教、理、行、果,都在阿羅漢、緣覺以上,所以叫做“大乘”。二、是因爲最大的功德和智慧,莫過于諸佛;如果想達到諸佛的境界,就要學這“大乘”教理,所以叫做“大”。叁、是因爲一切諸佛大人,他們都是學這個“大乘”,所以才叫做“大”。四、是因爲能夠修學這“大乘”的教理,就能夠滅除九界衆生的“苦”,得到諸佛的“樂”,所以叫做“大”。五、是因爲許多大菩薩,例如觀音、勢至、妙吉祥、慈氏,這許多大士,他們都是修學這“大乘”,所以叫做“大”。諸佛是“果人”,菩薩是“因人”,合起來就是諸佛菩薩功德殊勝;這是以“勝”的意義,(P009)來解釋“摩诃衍”。六、是因爲唯有這“大乘”的教理,才能夠窮盡一切“法相”“法性”的邊底;這是以“大”的意義,來解釋“摩诃衍”。七、是因爲在摩诃般若經裹面,釋迦佛自己說:這“摩诃衍”裹面的義理,是沒有數量,也沒有邊際;這是以“多”的意義,來解釋“摩诃衍”。因爲有了上面種種的因緣——大、多、勝——所以叫做“摩诃衍”——“大乘”。
【大分深義,所謂空也。若能通達是義,即通達大乘,具足六波羅密,無所障礙,是故我今但解釋空。解釋空者,當以十二門入于空義。】
上面講了“大乘”有七種義理,然而究竟這“大乘”是甚麼東西?那就是佛平常所說的這一個“空”字。不過這個“空”、是“大乘”裹面一部份的深義,同時還要知道:這“空”、不是虛空的“空”,也不是空無的“空”,更不是斷滅的“空”,乃是用般若的慧眼,去觀照一切法,本性就是“空”,並不是把物破壞了之後才叫做“空”,乃是當體即“空”,也就是心經上說的:照見五蘊皆空的“空”。要真真把這“空”的道理,澈底的明了,那必(P010)須把這部“論”——“十二門”的說法,通同了解之後,自然就會通達這“空”的意義;“空”的意義如果真是通達了,那也就是通達了“大乘”。試問:通達了“空”的“大乘”有甚麼利益?那就具足了“六波羅密”:這原因就是如果真是空了“悭貪”的妄念,一定肯“布施”;空了“毀犯”的妄念,一定會“持戒”;空了“瞋恚”的妄念,一定會“忍辱”;空了“懈怠”的妄念,一定會“精進”;空了“散亂”的妄念,一定會“禅定”;空了“愚癡”的妄念,一定會修學“般若”;因爲這悭貪等六蔽,都是從妄念而有,“本性”中只有無量無邊的“善法”,所以只要通達了“大乘”的“空”義,“六波羅密”是無所障礙的。所以龍樹菩薩只要造論解釋這“空”的真義,就可以從“解”起“行”而圓成佛果。現在因爲要解這“空”的意義,所以應當分做“十二門”來解釋,才能夠令一班人悟入這“大乘”的“空”義。
【觀因緣門第一
初是因緣門,所謂:(P011)
衆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若無自性者,雲何有是法?
衆緣所生法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衆緣亦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外因緣者,如泥團,轉繩、陶師等和合故有瓶生;又如縷綖、機杼、織師等和合故有氎生;又如治地、築基、梁、椽、泥、草、人功等和合故有舍生;又如酪器、鑽搖、人功等和合故有酥生;又如種子、地、水、火、風、虛空、時節、人功等和合故有芽生;當知外緣等法皆亦如是。】
凡是我自己親手寫的東西,都是以初發心看經者爲對象;只是幫助他們能夠看得懂正文爲目的。至于內容深廣的意義,可請看別種注解!所以我對于門和頌文不想過細來解釋,因爲“門”、是這一門的題目,“頌”、有長行來解釋,所以我只把長行的文字順一順,就算了事;這是我對讀者先來一個申明。
“觀”是觀察,就是“能觀”之“智”,“因緣”、是“所觀”之“理”,(P012)“門”、是通的意義。由觀察這“因緣”的道理,就可以通達“大乘空”的意義。門分十二,此門居首,故名第一。
現在、先說“因緣”這一門,所謂:凡是由衆多“因緣”所成功的“事物”,都是沒有固定、一定不變、實在的“本體”。設若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本體”,那裏還有甚麼一種實在的“事物”呢?這是頌文的大意,下面有長行會詳細來解釋。
“衆緣”所生的“事物”,有兩種:一種是身內的事物,叫做“根身”。一種是身外的事物,叫做“器界”。不但是“所生”的“事物”有兩種,就是“能生”的“衆緣”,也有兩種:一種是世間上的人,說的外面物質上的“因緣”;一種是佛學上說的“十二因緣”。現在先來說說外物的因緣:
(一)例如:由泥團同繩索,以及燒窯的工人,由這幾種“因緣”和合,才會成功一個花瓶。
(二)例如:由紗線和織機,以及織布的工人,由這幾種“因緣”和合,才可以成一匹布。(P013)
(叁)例如:由地基、梁柱、泥草、磚瓦、木匠工人等的“因緣”和合,才有一座房屋。
(四)例如:由乳酪、器具、方法,以及人功的“因緣”和合,才可以成功酥油。
(五)例如:由種子、土地、水分、陽光、空氣時節,以及人功,種種“因緣”和合,才有芽生起來。舉出了上面這幾種東西,我們就可以知道:一切“外因緣”等法,都是一樣,從“因緣”所生,“緣生”所以“性空”。
【內因緣者:所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各各先因而後生。如是內外諸法皆從衆緣生,從衆緣生故,即非是無性耶。】
上面是說的“外因緣”,現在來說“內因緣”。佛教叁乘教典上,常說到惑,業、苦的“十二因緣”:由愚癡不覺的迷惑,而造有漏叁性的行爲,所…
《慈航大師全集(叁)十二門論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