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模塊五:道谛--在感恩中體驗佛性(3)

  模塊五:道谛--在感恩中體驗佛性(3)

  同樣,企業管理之道,需要何種的法門,才能在殘酷和艱險的“生命之旅”中安詳自在的進步?不如融會佛陀在道谛中宣講的棄惡揚善的主題,貫通重智尚真的精神。

  對于企業精神而言,對應于佛教精神,棄惡從善有以下意義:

  一、員工本質沒有好壞之分,本性沒有善惡之分,當他行善時便是行善了,當他從惡時就是行惡了。因此著名的道格拉斯·麥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的人性假設理論理應受到挑戰,如果持X理論(即人性本惡),就忽略了人們從善的根基,如果持Y理論(人性本善),就會缺乏棄惡的主動性。在建設和宣導企業精神時更應以人爲本,充分考慮員工從善的根基,並引導員工主動棄惡。

  二、善惡是可以轉化的,對于曾經違反過企業法規的員工不是簡單擯棄,而是努力幫助教化;對于曾經爲企業帶來過利益的員工不能盲目信賴,松懈對其管理和教化。同時,要根據企業員工的善惡行爲現象,從企業精神自身去尋找根源,對于能夠吸引好現象的文化精神要發揚,對于會帶來不好現象的文化精神要抛棄,並且注意在企業精神裏應包含更多的寬容心態和引導觀念。

  叁、員工出現違反企業規章,損害企業利益的行爲,不要輕信其辯解,錯了就是錯了,就算是好心辦了壞事也必須受到處罰或譴責。同時注意在企業精神裏不要摻雜攻擊和蔑視其他企業即便是競爭對手的成分,企業員工和企業本身應該樹立起自覺與所在的地區和所處行業友善相處、共同發展的精神。

  四、企業應該滲透褒譴、獎罰的道德和製度體系,讓“贏得與所失”的觀念在企業文化裏具有全新內容,並且提升到實用與認知的高度。

  佛教的宗教職責希望尋求的是人類的終極歸宿,不過佛教卻不是一種追尋盲目信仰的宗教。佛教強調發揮人本身具有的智慧,通過現象來看透本質,洞徹聲色,證悟真如。佛教之所以重智尚真,在于佛教自認爲其所認知或了悟的是客觀的真理。佛陀不是真理的創造者,他只不過是真理的發現者,只不過是一個達到人生意義的人。“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引自《阿含經》)所以在佛教中沒有個人崇拜,更強調“以法爲師”。

  重智尚真對于企業精神的價值,顯然不在于其“萬法唯心造”的主張,而在于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以及不爲事物表象所迷惑,崇尚真理、質問權威的精神。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是企業永葆青春的法寶,3M公司爲了激勵員工的主觀創造能力,設立了自己的諾貝爾獎——金步獎;在IBM一些富有成果的工程師拿著和總裁一樣高的薪水……這些都是成功企業爲了鼓勵主觀能動性而采取的措施。在企業精神裏應明確一點:公司在産品研發、市場拓展、管理製度方面永遠沒有完全了悟到所有真谛,到達終級目標,還有許多本來就存在的資源和潛力沒有被我們利用和挖掘,這樣才能更好地激勵企業員工借助自己的智慧不斷探求和接近各自工作領域的真理。

  對于企業內部乃至行業內的權威,不應該盲目的崇拜,要敢于去質問和挑戰。如同藏傳佛教中代代相傳、經久不衰的辨經###,佛理是越辯越明,只有在相互的切磋和對辯中才能領會佛陀在其經綸本身蘊涵的真正意義。同樣,企業精神中也應該鼓勵員工去發現企業在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各種錯誤和缺陷,並及時去修補這些BUG。只有不斷地在發展過程中去加以檢驗,才會知道什麼是該保留,什麼是要揚棄的。

  正如古希臘先哲赫拉克利特所言:“人的一生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流水潺動,落花無情,時空交錯,物是人非花已去,什麼都在改變,什麼都不能重複。

  茫茫宇宙,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相對于人生的旅途,我們也只是一個匆匆的過客,一個轉瞬即逝的背影。其實,腳下的每一步都很重要。

  千萬不要背著沈重的行囊,努力又辛苦地費盡最珍貴的一段體力,攀上一生當中都在誘惑你的山峰,卻在一覽衆山小的刹那,才發現看錯了地圖,定錯了目標,真正想要登頂的山峰,在河的對岸。

  山,永遠都靜悄悄的在那裏。

  而行者,無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