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模塊四:滅谛--在團隊中超越自我(1)

  模塊四:滅谛--在團隊中超越自我(1)

  其實佛陀也有煩惱,成道之前有,開悟之後也有。如果沒有完全又如實的自我體驗,他怎麼會找到斷滅煩惱的方法?

  從前有位信徒向趙州禅師求道:“敢問禅師,佛陀有煩惱嗎?”

  “有。”老和尚呷了口茶,迸出一個意想不到的字。

  “那怎麼會呢?佛陀是超脫之人,怎麼會有煩惱呢?”信徒大惑不解,顯然很不滿意這個答案。

  “那是因爲你還沒有得道啊。”禅師展開雙眉,似笑非笑地望了他一眼。

  “哦,原來如此。”信徒聽了頗爲感動,顯然很滿意這次的回答,“那倘若我修行得道以後,佛陀有煩惱嗎?”

  “有!”老和尚在茶香之中,依然是當頭棒喝。

  “可是我都已經得度了,佛陀爲什麼還有煩惱呢?”信徒再一次陷入迷惑之中。

  “呵呵,”輕輕吹散茶壺上的袅袅香霧,老和尚繼續布道,“因爲佛陀不是你,他的心裏還裝著一切衆生!”

  “一切衆生,當然無法度盡,那麼佛陀永遠都在煩惱之中而無法超越了?”信徒因爲不解而有些發急,口氣粗硬起來。

  “剛剛不是說了嗎,佛陀不是你。他已經超越,全無煩惱。”禅師合起眼簾,卻展露一個意味深長的笑容。

  “那,那,衆生既未度盡,佛陀爲什麼又不煩惱呢?”不得其意的信徒,覺得越來越迷惑。

  “因爲佛陀本來自性中的衆生都已度盡。”

  信徒聽罷,似有所悟。也似有些不解。

  老和尚拿起茶壺,揭開杯蓋,將壺裏的水緩緩地澆在地上,望著有些詫異的信徒道:“當水盛放在壺裏面,它是水。灑在地上,它還是水嗎?”眼見信徒就快走出困境,他繼續用最精湛的禅法直指人心,“就像在提問之前,你已經有了答案,又何必自尋煩惱呢?”

  衆生的煩惱,是從種種無明妄想中生起,佛陀有煩惱,是從慈悲心生出的;佛陀無煩惱,是因爲自己的心性早已清靜。但是我們的煩惱呢?是從慈悲中生出的,還是由心性裏孕育?

  然而最無奈的,就是從煩惱之中再生煩惱!

  一直都很崇敬這位活到一百二十歲的趙州老和尚,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這樣的高壽幾乎是奇迹,難怪被當時的高僧大德們都尊稱爲“趙州古佛”。也正是他灑脫自如的機鋒,高深莫測的道行,吸引我走入禅的天地。

  他不僅會用“吃茶去”這樣脍炙人口的公案開啓普通信徒的智慧,就連差一點改變唐末曆史的“燕趙二王之爭”也被他的禅機妙理,化幹戈于無形之中。

  當初燕王和趙王准備在趙州附近開仗,謀士夜觀天象時發現“趙之金地”有聖人之氣——就因爲這個地界裏住著這麼一位人稱“古佛”的老和尚,才免去一場殺戮。二位大王雖心有不甘,耿耿于懷,卻也不敢在古佛面前撒野,于是相約一同到趙州觀音院找老和尚評理。結果,二王在老和尚面前,被幾句話就點中要害之處。佩服之余,不但相互化解前怨,罷兵而去,而且從此對老和尚執以弟子之禮。

  身爲一代宗師,趙州老和尚對佛門和世人最大的貢獻,就是他創立的生活禅機,不但將修行悟道徹底地融于日常生活之中,而且他灑脫的禅風早已超越了宗教的界限;不僅被日、韓兩國的佛教信徒視爲開山祖師,甚至他處理各種人生煩惱時當斷則滅的獨特手法,更是對西方的心理學影響深遠。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個女人名叫奇莎格達萊,她老年得子,十分疼愛她的兒子,視其爲掌上明珠。可是她的兒子夏天在恒河遊泳時不幸淹死,于是她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傷心不已,四處尋訪名醫聖者,希望能找到一貼能讓她的寶貝兒子起死回生的藥。當她聽說成道的釋迦牟尼佛無所不能時,便來到佛祖面前,苦苦哀求道:

  “偉大的釋迦牟尼佛,請你可憐我,能給我起死回生的藥,救活我的孩子嗎?”

  “我知道確實有這種藥。”佛祖略爲沈思了一下,回答道,“不過我需要一些做藥的原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