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模塊叁:集谛--在困境中放松心靈(3)

  模塊叁:集谛--在困境中放松心靈(3)

  冷靜地想一想,有時候不必去責怪你的老板。你有的煩惱他全部也少不了,甚至因爲肩負的更多,而有一些你不能感同身受的痛苦。當他獲得的比你多時,是因爲他付出的同樣比你多。

  倘若我們都用平等的心態去感悟彼此,不但會融化許多共同的煩惱,而且會減少許多因此而無端生出的矛盾。其實企業也好,個人也罷,在商戰之中,競爭從來都只是一種手段,惟有合作才是最終的目的。

  因此佛教教義從不贊成人類絕對服從于某種意志或力量,在佛教中,不存在著創造者與被創造者,沒有領導與被領導的概念。佛教中佛陀與衆弟子的關系,並不是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系,而是先知與後覺、師與徒的關系。釋迦佛創立了僧團組織後,沒有以領袖自居,而是把自己當成普通僧團中的一員,與其他僧衆一道,“持缽乞食,赤足雲遊”(引自《阿含經》)。並沒有享受任何特別的優待。佛陀之所以提倡衆生平等,根據佛經佛理所言,在于衆生皆有佛性,與佛本來平等無異。

  按照現代組織論的原則去理解,即是每個人在這個組織中都是平等的,只是在組織中的分工不同。在團隊的合作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任務,有些人負責一些比較重要且引人矚目的工作,而有些人的工作可能會是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瑣事。但是我們必須學會用平等的心態,去尊重團隊中所有的夥伴。在一個具有關懷氣氛的組織當中,這些成員們更懂得諒解與體貼別人。對于人們與自己的工作,他們通常具有濃厚的興趣,而且更能夠體恤別人。在這個組織當中,你可以發現他們都在關心著別人,關懷著組織本身也關懷著顧客。這對他們以及對他們的顧客而言,都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每個人都喜歡這種被關懷的感覺。

  佛陀只存有大慈大悲之心,而絕無主宰支配衆生的意圖。因此在佛教徒心目中,佛陀雖然福慧雙圓、神通廣大、自在逍遙、至尊無上、功德無量,卻毫無領導者、主宰者的威懾性,而是可親可敬,可學可效的。在佛教中,佛與人沒有不可逾越的界線,人人可以成佛,而在其他宗教中,人永遠成不了上帝(領袖或主宰),只能是上帝的奴仆。顯而易見,衆生平等是佛教的又一特質和基本精神。

  所以深受禅宗思想熏陶的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傳世巨著《馬斯洛論管理》中,才會寫下如此經典的一段:“人人都樂于最佳的團隊合作,深厚的友誼,友好的集體精神,和諧的組織氛圍,團隊成員間忠誠合作的關系以及團體的愛。進步的經濟必定體現出組織內部全體人員與人爲善,而非對立和嫉妒。”

  對于企業文化而言,衆生平等應該作爲其基本精神之一,應倡導企業內部員工平等相待。企業的創立者並非絕對的神聖,他應該獲得應有的尊重和地位,更要逐漸成爲一個團隊中最早爲公司尋找到生存和前進途徑,並引導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角色。企業的各級領導者是各級團隊中具有不同分工,承擔不同任務的普通一員,領導者不單單是帶領團隊去執行他所決策和定義的工作目標,還要與團隊的其他人員一起去共同實現大家所認可的工作目標。每位員工都有權利和義務去定義所屬團隊的目標,也有權利去否決他所在團隊的工作目標。除平等相待外,企業還要尊重每位員工在企業的發展權利,在企業文化裏更要突出每位員工無論資曆深淺、能力大小,只要自己不斷努力,都有可能成爲領導的觀念。每位領導都是幫助員工成功的兄長和朋友,每位員工都希望成爲領導從而可以幫助更多的員工走向成功,這樣的企業沒有理由不發展壯大。

  信奉這種領導哲學而大獲成功的企業領袖實在太多,作爲“全球第一CEO”,通用電氣前CEO傑克·韋爾奇說:“我一生中最偉大的成就莫過于培育人才。我們盡一切努力讓員工擁有終身就業能力。”

  身爲“全球最佳雇主”,英特爾尊重與信任員工,依靠員工的智慧與激情打造出“奔騰”的“地球之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