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塊四:喜無量心,祝你百事可樂(2)
人們樂于接受的是快樂,而難以忍受的是痛苦。一般意義上的快樂就是對自身欲望的滿足。貪求之事實現之後,我們馬上投入對另一種類型的欲望的追求之旅。而人類自私的欲望就是這樣的不知滿足。對于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來說,最渴求最向往的、也是僅有的快樂就是物欲享受。毋庸置疑,希求、獲取、以及憶念這些物質主義者高度珍惜的物質享受,確實能給予人短暫的快樂。只可惜,它們只是夢幻泡影,如露珠又像閃電,常常處于無常變化之中。
財富的擁有能否賜予人真正的快樂?如果真是如此,許多百萬富翁就不會承受不住工作壓力想到要自殺,許多千萬富翁也不會在生命的鼎盛時期就猝死于對金錢無限追求的途中。在現今物質逐漸發展到極點的社會中,相當多的衣食無憂的現代人,精神和心理都不太健康。如果說財富的占有就能提供真正的快樂,那麼是什麼導致如此的局面呢?
世界的主宰者們能否創造真實的幸福?亞曆山大皇帝曾不可一世地向世界進軍,一路勢如破竹,所向披靡,最後卻因沒有更多可占據的領土而歎息不已。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曾率領蒙古軍團從亞洲打到歐洲,到頭來還不是在征戰途中,客死他鄉。
頭戴皇冠的皇帝和顯赫一時的領袖們總是很快樂嗎?曆史的鬥爭中,掌握國家政權的領導人的生命常常是朝不保夕。聖雄甘地和肯尼迪的慘死就是最鮮明的例證。
佛陀在世時爲世間衆人講解了四種快樂。
第一種是大家都希望擁有的快樂,比如:健康、財富、長壽、相貌、享受、財産、精力、孩子等。
第二種就是從這些擁有中獲取的快樂。平常之人都希望從這些快樂的滿足中得到喜悅的享受。從始至終,佛陀都沒有勸誡所有的人潛心寂靜,放棄他們的世間之樂。
他慈悲的教導:財富的享受,不僅在于把它們用在自己身上,更多的是爲了他人的福利,爲我們生活的世間帶來更多地美好。我們的所有享受只不過是暫時的。當我們丟下一切擁有而死去時,惟一能夠帶走的就是我們所給予的。我們用世間的財富廣行慈悲的善業反而會使人們真誠而永遠的懷念我們。
不傷害別人是另外一種快樂。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能力慈悲爲懷,並且人人都有一顆溫柔的心。我們不需要造成任何人的負擔,傷害他人的人總是生活在精神的痛苦之中,並要對他們的所做所爲內疚地生活。一旦我們開始領悟“人類的本能是憐憫而非掠奪”,我們與這個世界之間的關系立刻有了改變。我們會用慈悲的心境來看待人間,而不是用敵對和自私的心態對待別人。我們會活得更輕松、更有信心、更快樂。
佛陀最後坦言,人這一輩子,以無過爲生是最大幸福之一。無可責備的生活對自己、對他人都是一種福益。將受到衆人的推崇和尊敬,得到他人安詳氣氛的影響,他自己會感到問心無愧而更爲快樂。不過,應該說明的是,要想得到衆人的好評是極爲困難的。品德高尚之人關心的只是沒有過失的生活,而不在乎外界的認可與否。世界上的大多數人以享受爲快樂,而另外一些人以追求舍離爲快樂。沒有執著,或超越物質享受是精神享受者的快樂。從痛苦中獲得解脫的涅槃之樂是一切快樂之最。
叁、真正的喜悅來自心內
在四無量心中,慈無量心帶給衆生歡樂,喜無量心則是要讓世人喜悅,那麼喜與樂究竟有什麼差別呢?佛經《大智度論》卷二十說:樂是在五塵中所生的歡樂,而喜是在法塵中所生的喜悅。按我們的概念理解:憐憫窮人,先施與財寶,是先給他快樂;然後教導他謀生的技能,則是使他在生活中産生歡喜。所以,樂是比較表相的感覺,喜是深層的感受。
悉達多太子之所以放棄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從堂堂的一國之君變成一個隱居山林的苦行僧,因爲他發現真正的喜悅來自心內,它不可以財富、權力、榮譽和征服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