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塊一:最後一課(1)
寫到這裏的時候,這本書已經差不多完成了一半。從四聖谛到四無量心,人類偉大的導師——佛陀,首先指明生命的真谛,再告訴我們應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生活,接下來的六度,就是擁有快樂而完美生活的六個要訣。
面對生活中的一切紛紛擾擾,倘若沒有具體的可實行方法去解決,總不能讓我們都逃離世間,躲在山洞裏閉關吧。
除了老師的身份之外,佛陀還是一位十分傑出的Team Leader,從佛教的創立至佛法的傳播、從個人的修行到僧團的組建,要是沒有一套架構完整、體系健全的管理法則,佛陀的教誨也沒有機會綿延至今,現時的佛教更不會遍及斯裏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西藏、中國、日本、蒙古、韓國、巴基斯坦、尼泊爾以及蘇聯、歐美等地。保守估計,全世界佛教信徒的人數已超過五億。
方法運用到一定程度,再加上成熟的經驗和娴熟的技巧,就變成了一種藝術。于無形中化有形,才有教育和指導的效果。每個人的智慧都是與生俱來的,從來都沒有天生的笨蛋,卻有許多後來養成的愚癡。佛陀就是用他的善巧方便,領導衆人不要永遠地浪迹在生與死的輪回之中。
是生命都會有消失的一天,連佛也不例外,何況芸芸衆生。
長期的四處弘法,勞頓與奔波,流逝的歲月都在釋迦牟尼佛日漸衰朽的身體上留下無法抹滅的痕迹。然而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佛陀一直都在傳經布道,滿懷熱情爲這個充滿著悲苦與災難的世界播散歡樂的智慧之光。
在佛陀快八十歲時,他得了一場重病,極端的疼痛幾乎把他折磨致死,但他以非凡的慈愛之心與超人的忍耐自製之力,一聲不吭的獨自承受著。在病疼之中,他突然産生了一個念頭:“我要是不和弟子們告別一下,不和信徒們打聲招呼,就悄悄地一走了之,肯定是個非常不對的選擇。不但會使他們過分的傷心,而且也會大大影響他們修道的信心。”
于是,他聚集全身的力氣,奮力與疾病搏鬥。煎熬幾天之後,終于病魔暫時敗退,做出了讓步。
身體剛剛有些恢複,佛陀就來到寺院的外面,坐在一把專門爲他准備的椅子上。他最喜愛的大弟子阿難尊者(注1)依偎在身邊,剛剛過去的幾天和佛陀感情深厚的阿難一直陪伴左右,盡心盡力地侍候他。撫摸著佛陀垂暮的雙足,阿難知道與恩師分別的時刻就要來臨,禁不住內心的悲傷而真情流露:“我親眼目睹一個至尊至聖的您是在如何經受磨難,看到您遭受磨難,我覺得自己都要崩潰。您看,我都快變成爬行動物了。盡管如此,我還是感到一點點安慰,您終于快好了,這樣的話,您至少可以給我們再留下更多的教誨。”
“那麼,我再講點什麼呢?衆生真的還想聽我說什麼嗎?”大覺大悟的佛陀認爲,並不是他在領導著教衆,也不認爲佛教的發展和弘揚依賴于自己。“我現在已經是老朽不堪,我的旅行就快要接近終點,轉過年就要八十歲了。要拉動一架破損不堪的老車,需要付出許多的力氣。像我這樣開悟的人要想做點什麼也非常的不容易,只由當我深深地沈入虔誠的冥想中時,才會感到輕松與自在。”
休息了一會兒,佛陀接著說:“所以,阿難,你們更要小心在意,要好好地觀察你們自己啊,切切不要去尋找什麼外在的避難所。一定要牢記這個真理,千萬不要到自己之外的任何人那裏尋求庇護。我走了之後,那些用智慧之燈照亮自己道路的人,那些堅持不在自我之外尋求庇護的人們,就是他們,將達到大智大慧的境地。”
等身體稍好一些,佛陀帶著弟子繼續雲遊布道。時間一天天過去,幾個月之後,他的狀況卻越來越差,最後他帶著幾個親傳門徒來到拘薩羅國(注2)的娑羅樹林(注3),那裏的人們在娑羅樹之間爲佛陀鋪床設座。釋迦牟尼佛剛剛坐下,兩棵樹上突然毫無征兆地落下許多娑羅花,像雨一般的灑在他的頭上和身上。佛陀微微地綻開笑容,這預示著他將要走了。朝著終年積雪的喜瑪拉雅山的方向,佛陀慢慢躺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