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解 脫(2)
愛因斯坦又說:“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宇宙的宗教。它應當超越個人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的根基,應建立在某種宗教意識之上,這種宗教意識的來源,是在把所有自然和精神的事物作爲一個有意義的整體來經曆時得到的經驗。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這種宗教。”
每個星期我都會爲很多人講法開示,讓他們感受各種具有不同意義的灌頂。看到他們那種嚴肅認真的態度,我非常欣慰。在這個被金錢和利益驅使的時代,依然有這麼多不被誘惑的人,真是難能可貴呀。他們信任我,跟隨我,隨著對佛法認識程度的一步步的提高,他們的心胸變得寬廣了,同時也更能原諒他人、包容他人了。
經過對佛法的了解,聽過了我多次對佛經的講解之後,他們對藏傳佛教更感興趣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理解,證明這些人都有著與生俱來的佛緣。其中的一些人對長壽佛、藥師佛、菩薩等早有耳聞,可以說是心儀已久了,接觸我以後,他們非常迫切地希望我能具體地向他們介紹。我理解他們的這些要求,因爲他們都想用佛法解決現實人生中與他們息息相關的一些重大問題,這是無可非議的要求,這些要求與放不下一己之念也並不完全是一回事。更何況,佛教本身就是注重實踐的學問,是淨化人心的學問。所以有人說:佛教就是生活本身。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將佛教融入到我們的生活,那麼不論遭到種種挫折或變故,他們自然能有效地擺脫困境,心中都會一直保持安詳與快樂。
記得有一次在我剛講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時,一位先生便將抄寫得工工整整的《禦製無量壽佛贊》拿給我看,他說在座的幾乎每個人都抄寫了一份。
“聽了您講完《無量壽佛經》,再體會這篇《無量壽佛贊》,我才知道以前我們對長壽佛的認識真是膚淺呀!”
《禦製無量壽佛贊》是這樣寫的:
西方極樂世界尊,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常以極樂爲觀想,
廣與衆生分別說,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绀眼泓澄四大海,
光明演出諸毛孔,一孔遍含諸大千。
一界中有河沙佛,佛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中複如是,作是觀者隨現前。
以觀佛身見佛心,衆生憶想見化佛,
從相入得無生忍,以叁昧受無邊慈。
佛身無量廣無邊,化導以彼宿願力,
有憶想者得成就,神通如意滿虛空。
衆生叁種具叁心,精進勇猛無退轉,
即得如來手接引,七寶宮殿大光明。
其身踴躍金剛臺,隨從佛後彈指頃,
行大乘解第一義,即生七寶蓮池中。
阿彌陀佛大慈悲,十力威德難贊說,
稱名一聲起一念,八十億劫罪皆除,
以是濟拔無有窮,是以名爲無量壽。
昔世尊居耆崛,與大衆說妙因緣。
離憂惱與閻浮提,超脫一切諸苦趣,
淨妙國即極樂界,修叁福發菩提心。
作是念者住堅專,故說無量壽佛觀,
如是功德不可說,不可說者妙光明。
無量清淨平等施,五濁衆生鹹作佛,
斷彼一切顛倒想,猶如以水投海中。
濕性混合無不同,雖有聖智難分別,
人人皆爲無量壽,稽首瞻禮即西方。
他要求我對其中幾處他一時看不明白的地方進行解釋。我解釋完後笑著對他說:“學習佛法就應該有這股勁頭。以後隨著你對佛法的深入,你會發現佛法完全可以滿足你的心願。”
不久,在大家的強烈要求下,我向他們講解了藥師佛、菩薩等他們急于想了解的相關問題。
講完這些,我問他們:“你們最急于知道的,我已經講了,看起來大家也似乎明白了。但我現在要問大家一個問題,請隨便回答,我說這個“隨便”,就是怎麼回答都不爲過。”
大家等著我發問。
我問:“各位急于想信仰長壽佛與藥師佛的目的是什麼呀?”
一位平素很活躍的人馬上站起來說:“每個人都怕死,每個人都怕病,所以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長壽佛與藥師佛,此外還有大慈大悲的觀音……”
我點了點頭。更多的人也紛紛回答:
“長壽佛和我們的壽命有關,藥師佛和我們的疾病有關……”
“想辦法先讓自己長壽,這不是度己嗎?而我活得時間越長越有機會向其他人提供我長壽的方法,這不是度人嗎?”
“既然菩薩能解救衆生,我們當然要信仰菩薩了……”
我說過,我能理解他們,他們雖有佛緣,但畢竟剛剛接觸佛教,難免有自私自利的觀念在心中作祟。由此我也深感任重而道遠——勸導衆生、解脫衆生,將是我畢生的事業。這不僅僅是因爲我的活佛身份,更主要的是我對佛的誠心敬仰。其實,我在對別人的勸導中自己也同時處于不斷的覺醒之中。
這不正是自己一直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