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友篇 第叁章 建立佛的國土

  第叁章 建立佛的國土

  第一節 和睦的道友

  (一)一片廣闊而黑暗的原野,沒有一點光明,無數的生物都在那裏蠕動,由于黑暗,相互之間不知道你我的存在。各自孤獨的每個人,生活中百無聊賴地竟自有些顫抖,神色中顯得十分的哀憐。

  忽然間,一道光明照注下來,無意中出現了一位偉人,手裏擎著大火炬高舉過頂,原本一片黑暗的原野,頓時變成了光明的大地。

  原本在荒野暗中摸索蠢動的生物,立刻站了起來,舉目瞭望附近,這才發現四周很多都是自己的同類,驚喜之余,齊聲歡呼、相互圍攏擁抱,一陣欣喜的細語,顯得熱鬧異常。

  如今這稱作原野的是人生;所謂黑暗,就是缺乏智慧之光。人們相處在一起,心中如果不具智慧之光,縱使厮守終日,亦如陌生的人不知和合。獨自生來又獨自死去,都是孑然一身,整天都是那些機械式的動作周而複始;淒涼得發抖,想來亦屬當然。

  偉人擎著火炬出現,是指佛陀舉起智慧之光,照示了人生的方向。

  在智慧光的照耀下,人們才開始體會到自己的存在,同時也發現了別人,相互驚喜,大家都生逢在這和合的國土。

  百千萬人共住一起,如非相互結識,就不能成爲社會。

  社會該是純真智慧的發揚,大家互相了解而信任,才算是和合團體的典型。

  誠然是和合的社會,團體的生命具有其實質的意義在裏面。

  —大般涅槃經

  (二)在此世界中,有叁種不同的團體:

  第一,具備權勢和財力,爲了領導而集合的團體。

  第二,只是在某種情況之下結合,對有利于自己的這一方,不須爭執而仍能繼續存在的團體。

  第叁,以教法爲中心,以和合爲生命的團體。

  其實,在這叁種團體之中,真具實質意義的團體就是第叁種。這種團體的生活是以一條心爲心,從而生出種種功德;其中有和平、有喜悅、有滿足、有幸福。

  就像雨水降落在山巅流瀉下來,成爲谷川,漸漸彙入大江運河,終于歸向大海。

  遭遇到種種境遇的人類,接受同一教法之雨的滋潤,從一個小團體漸漸流向社會,終于流入到同一滋味的覺悟之海。

  每顆心,像水乳般交融,一個完美的團體從之而生。

  因此,正教的法,實際上就是製造完美團體的根本力量。一如先前所述,在發現互相存在的智慧光照耀下,把人類心中的凹凸予以敉平,使之顯現和合共存。這個真實的團體,是以教法爲其根本力量,故亦稱之爲教團。

  人們都以這種心思維護教法。教團的內涵,雖然包含了大地上一切人類,事實上,則是同一信仰的團體。

  —巴利本增支部叁·一一八

  (叁)以上述事實形成的僧團,演說教法施惠給在家人,從而得到了衣食的布施。兩者相輔相成,僧團因而得以維持和擴張,孜孜努力于教法的傳播,直到永世。

  僧團中的成員既以和合爲宗旨,每個人都念念于達成僧團的使命。其中的僧衆熱心教導在家人,從而在家人得以接受教法,進一步信仰教法,彼此得以和合地共存下去。

  互相和睦無爭,甚至在同一信仰之下共住,感覺到無限欣喜與慶幸,互相慈悲交往,大衆一條心精進道業。

  —巴利本相應部

  (四)僧團中的和合有六項原則:一、以慈悲的語言敘話;二、一切行爲都出于慈悲;叁、堅守慈悲心志;四、所接受到的物品,互相均分;五、共同守持清淨的戒律;六、彼此的見解都屬正確。

  在此六項原則中以正確的見解爲中心,涵蓋了其他的五項。

  —巴利本律藏大品一○·一·二

  另外,還有促使僧團興盛的兩項七原則:

  1、經常聚會,討論教法。 2、上下互相尊敬和合。 3、尊崇教法,不得擅自妄論改革。 4、長幼的交往,保持禮貌。 5、守護自心,以誠實敬業爲宗旨。 6、置身于幽靜,行爲清淨;讓人爲先,自己處身于後,循道而行。 7、愛護任何人,凡來者均以熱誠相待,對待病患悉心照顧。

  大家都能遵守這七項原則,僧團定然不衰。

  其次的七個原則是:(一)守持清淨心,不求雜事繁多;(二)決心祛除欲望而不貪婪;(叁)守持忍辱,不與人爭執;(四)保持沈默,不多言語;(五)心懷教法,不起驕傲;(六)守持正教致一,不務其他教法;(七)堅持節約,衣食仆素。如得嚴守這七項原則,教法決不致于衰敗。

  —長阿含經第二·遊行經

  (五)如前所述,僧團是以和合爲其生命;僧團若不和合,就不能稱之爲僧團。僧團中的成員,務須共同努力,使在僧團中不和合的情事不致發生。萬一發生不和,即應從速找出不和的原因,將之消滅于無形。

  血,不能再用血將之洗淨;恨,不能再以恨來施予報複;只有忘記恨,才能息恨于無形。

  (六)古時,有一稱爲長災的國王,國家被性喜侵略的梵摩達多 Brahmadatta 王所奪取,王妃與太子都在逃難中爲敵人所緝獲,僅有王子一人幸運地得以逃生。國王被綁刑場,臨刑之日,王子伺機想救父命,但是苦無機會,在哀泣與追悔中,只有遠遠地注視著父親的身影。

  國王也在人群中,看到了王子,喃喃自語著:“不能長時追究,也不能急促報複,仇恨只有靠忘記怨恨,才能趨于平靜。”

  此後的王子,專心一意尋求複仇之道。後來,得到一個機會應征來到皇家,努力邀寵漸次接近國王,並且獲得了信任。

  有一天,國王出外狩獵,王子心想,今天必將達成我的宿願。暗中安排把主軍的勢力遣離王者,只剩下他自己緊隨國王在山中馳騁。終于國王疲憊已極,停下來暫且以這親信青年的大腿作枕頭,小睡片刻。

  現在時機已到,王子連忙拔刀加在王者的脖子上;刹那間,想起父親臨終的言語,幾次執刀欲刺又止,就在這一刻,國王睜開眼睛醒了,自語著說:“剛才做了一個可怕的惡夢,夢見長災王的王子拿刀想刺我的脖子。”

  王子這時按住國王舉起刀子,同時自己報上名字說:“現在總可一報殺父之仇了!”話雖這樣說,轉念間,王子卻丟下刀子,委身跪在國王面前,哭訴先王臨終的經過。

  國王聽了長災王的遺囑以後,大爲感動。于是,也對自己以往的罪行深表歉意,彼此同獲諒解,並把原來的國家還給王子,其後兩國間敦睦永世。

  這裏所謂的“不能長時追究”,說的是仇怨不要繼續增長;至于說“不能急促報複”,說的是不可莽撞從事而破壞了情誼。

  仇恨,若再報之以仇恨,則永無止息之日;必須忘記仇恨,才能趨于平息之境。

  在和合的僧團中,常常尋思這故事的精神所在,是非常必要的。

  不但僧團如此,在一般世俗生活上,亦有其同樣的道理。

  —巴利本律藏大品一○·一·二

  第二節 佛之國土

  (一)僧團以和合爲主的精神,已如前述。尤應將宣揚教法的使命,永遠銘記在心,而且須漸次擴大僧團的範團,以推廣教法。

  這裏所謂推廣教法,就是能使修養心性的人一天天地增多。使以往在這世界上掌控製權的魔王——無明和愛欲,率領他的魔軍——貪、嗔、癡從此潰退。自今爾後,讓智慧、光明、信仰、歡喜掌握大權,支配一切。

  魔軍的領土就是欲望,它是昏闇的,是爭執的;是劍、是血、是戰爭、亦是嫉、妒、憎恨、欺詐、谄媚、阿谀、隱瞞和毀謗。

  如今得以智慧的燦爛,慈悲的滋潤,信仰的紮根,綻放出歡喜的花朵,惡魔的領土轉瞬間就是佛的國土。

  —巴利本相應部

  和煦的微風,一朵盛開的鮮花,都像在向大家宣告春天已經來臨。一個人如果一旦開啓覺悟,草木國土、山河大地,一切都成了佛的國土。

  —中陰經

  何以致此呢?因爲心如清淨,其所及之處,也都是清淨的。

  (二)教法中所說的世界,人心是那麼純真。這是由于無惡的大悲接觸到經常照護人類的佛心,使令汙穢之心轉爲清淨。

  這顆純真的心,是深厚心、致道心、惠施心、守戒心、忍耐心、精進心、安靜心、智慧心和慈悲心。巧妙地施以方便,發心使人類都能得到覺道,進一步則奠定了一個莊嚴的佛土。

  有妻子共處的家庭,也是佛的堂皇住處;乃至有差別社會的國家,無非都是佛陀修心的王國。

  由染汙欲望的人所建立的宮殿,並不是佛的住處。雖然只是一間夜漏月光的小茅屋,只要純真的心能做得主人,那就是佛的住宿之所。

  佛陀之國奠立在一個人的心上,呼籲同一信仰的人,使人數愈益增加,在家庭、在村莊、在城鎮、在都市、在國家,漸次擴散開去。

  推廣教法,除了普遍地擴張佛土之外,沒有其他方法。

  —維摩經

  (叁)我們這個世界,從另一方面看,是惡魔的領土、是欲望的世界、是血肉戰場。但世界上信仰佛道的人,把世界的汙血化爲乳水,以慈悲代替欲望,從惡魔手中奪取過來,成爲佛的國土。

  用一只杓,想把海水舀幹,談何容易?但若立志生生世世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才是信佛人的心願。

  佛站在彼岸等著我們。彼岸就是覺悟的世界,是永遠沒有貪、嗔、愚癡、痛苦、煩惱之國。那裏智慧之光燦爛,慈悲之雨靜靜地滋潤著一切。

  世界上苦惱的人、痛苦的人,以及宣揚教法而疲憊的人,統統都可以進去休憩的國度。

  —大般涅槃經

  這個國度,光輝是無盡際的,壽命沒有終了之時,也不會複陷迷惑;是佛的國度。

  這個國度充滿了覺悟之樂,花香處處,散發著智慧;鳥鳴莺啭都是在演說教法,這個國度,實在是一切人類最後的歸宿。

  —阿彌陀經

  (四)但是,這個國土雖是一個極樂之處,卻並非閑逸之地,即使那蓮華的座臺,也不是隨便可以躺臥的地方,那是以真實修行所獲致的成果,將之儲存于此的地方。

  佛的工作是永遠也不知有所終盡,只要有人類生存、只要生物繼續存在、只要種種生物之心繼續製造出種種世界,就沒有停止的片刻。

  如今憑著佛力到達彼岸淨土的佛子們,紛紛再度回歸到各自有緣的世界,參與了佛的度生工作。

  —無量壽經

  點著一支燈火,漸次就會引燃到其他無數的燈火,直到無盡際。佛心中的明燈,一個個點燃了所有人類的燈火,直到永遠。

  佛子們繼承佛的工作,勤勉從事,永無停止,以淨化一切人類的心靈,莊嚴佛的國土。

  —維摩經

  第叁節 佛國的衛道者

  (一)優陀延那 Udayana 王的妃子沙摩婆帝 Syamavati 是皈依釋尊的虔誠弟子。王妃深居後宮很少出門,身邊的一名侍女——郁多羅 Uttara 是個駝背,記憶力很強,經常前往釋尊的講經法座,聆聽釋尊的教法,然後,原原本本地轉誦給王妃,由此使得王妃的信心愈形深刻。

  —巴利本法句經注一

  另一名妃子摩犍提 Magandiya ,嫉妒沙摩婆帝王妃,蓄意將她謀殺。于是接連不斷地向優陀延那王中傷她。終于,心爲所動的王者興念要將沙摩婆帝處死。

  這時候,沙摩婆帝王妃安祥地站在國王面前,她那充滿慈悲的風度感動了國王,使舉弓在手的國王無法放箭,終于釋心于懷,並以自己粗暴的作爲向王妃表示歉意。

  摩犍提王妃越發怨怒倍增,趁國王出門的時候,與惡棍們密謀,潛往沙摩婆帝的後宮放起火來。王妃用教法勉勵驚惶失措的侍女們,不要驚恐畏懼,世尊的教法永遠是長生的,然後從容地殉了道,駝背侍女郁多羅亦一並被燒死在火中。

  後世贊揚世尊的在家弟子中,以沙摩婆帝爲慈心第一,郁多羅是多聞第一。

  —增一阿含經叁四·二

  (二)釋迦族的王者摩诃那摩是世尊的堂兄弟,深刻的信仰世尊的教法,竭誠歸依而爲佛弟子。

  拘薩羅 Kosala 國凶惡的毗琉璃王 Virudaka 在攻滅釋迦族的時候,摩诃那摩王出城去會見他,要求能救出城中的百姓,凶惡之王沒有輕易答應。轉而只好乞求至少允許讓自己沈入池中的刹那時間,打開城門好讓百姓逃生。

  毗琉璃王心想,一個人沈入水中的一刻畢竟是一點點的時間,因而也就答應了。

  摩诃那摩王果真沈入池中,城門打開,人民高興地逃脫了。但是伫候良久,依然不見摩诃那摩浮上水面。原來他跳進水中解開頭發,拴在柳樹根上,是以自殺來解救城中的百姓。

  —增一阿含經叁四·二、巴利本法句經注

  (叁)蓮華色 Utpalavarna 是神通第一的比丘尼,足可以和目犍連 Mahamaudgalyayana 相倫比,經常帶領很多比丘尼到處去宣化,在比丘尼中是一位傑出的教導者。

  —增一阿含經五·一

  提婆達多 Devadatta 唆使阿阇世 Ajatasatru 王,企圖對世尊反叛,後來王者歸依了世尊,從而不再理他。提婆達多有一次想去見王,來到城門被擋了駕而沒法進去,只好停留在城外。正在這時候,眼看蓮華色走出門來,登時大怒,用盡所有的力量舉拳向她的頭頂打下。

  蓮華色強忍疼痛回到僧寮,佛弟子們驚異而悲傷地安慰她:“姐妹!人命本是無可計量的,世間上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無我的,只有覺悟的世界是安定的、是可以投靠之處,努力奮勉地修道吧!”終于靜靜地死去。

  —有部律破僧事一○

  (四)曾經是殺人魔王,謀殺過很多人的性命,後來被世尊所度化,成爲佛弟子的指鬘 Augulimalya ,因爲出家前的種種罪行,所以,在托缽的途中經常受到人們的迫害。

  有一天,進城去托缽,被痛恨他的人打得遍體鱗傷,血淋淋的回到僧寮,頂禮佛足,很歡喜的說:

  “世尊!我本來名叫無害的,由于愚癡,曾傷害過很多人的生命,並剁取一指;爲了收集這些洗不幹淨的血指,所以得名叫指鬘。

  一般人駕禦牛只和馬匹要用鞭子和繩索,世尊並未使用鞭子、繩索和鈎子,卻馴伏了我的心。

  如今歸依了叁寶,得到了覺悟的智慧;今天的我,接受我應得的報應,既不貪生、亦不怕死,靜靜地等候因緣的到來。”

  —鴦掘摩經

  (五)目犍連 Maudgalyayana 與舍利弗 Sariputra 並稱爲世尊的二大弟子之一,善能體會世尊的教法,像水一般的浸潤人心。異教人爲此而興念嫉妒,從而施以種種騷擾與迫害。

  但是,再怎麼障礙,都無法阻止真實教法的推廣,異教徒門想擰下世尊的手和腳以施報複,所以目標先指向目犍連。

  一次、兩次,目犍連都躲開了來自真教徒的攻擊,第叁次被大群的外道人衆所包圍,終于遭到了慘害。

  目犍連的血肉模糊,靜靜地忍受著暴徒們的無情蹂躏,專心于覺道的心志卻毫無退縮。他那安祥而平和的心意,一直到生命終了。

  —增一阿含經二六

  

《道友篇 第叁章 建立佛的國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