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諸宗競演終南山▪P4

  ..續本文上一頁在法難劫後振興佛教中發揮過重要作用,有的以某一方面的學說見長,總之都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起過促進作用,占有重要地位。這些高僧大德的活動和死後豎起的無數靈塔,無疑給峻秀的終南山增添了不少莊嚴與神聖的色彩。

  叁、終南山與朝鮮日本佛教終南山不僅是中國佛教的名山,而且與朝鮮、日本佛教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自苻秦開始,以迄于明初,朝鮮入華學僧至今尚能考知其名號者達二百幾十人,其中唐朝時期的入學僧占總數的一半以上,而這時曾經在終南山請益求法或作短時間活動的竟達20多人。最有名的如:

  慈藏,貞觀十二年(638),與門人僧實等10余人入唐,經五臺山到達長安,唐太宗以殊禮待之。不久後至終南山雲際寺東崖架室而居,時達3年之久,貞觀十七年還國,帶回佛教藏經一部和佛像、幡花蓋具等,回國後建議新羅國王采用中國的服章製度。慈藏被任爲大國統,主持新羅一切僧尼規猷,以“定律”稱著本國。

  圓測(613—696)爲新羅國人,3歲出家,15歲至長安請業,時當貞觀二年(628),比慈藏早入華10年。他終生留居中國,在唯識學研究上很有成就,其獨具特色、自成系統的唯識理論被稱作“西明系”,與玄奘高足窺基爲代表的慈恩系學說頗有不同之處。晚年曾奉敕多次參加譯經工作,時人稱其爲“海東法將”。在西明派與慈恩派的诘抗爭長中,圓測曾在玄奘去世、窺基返回慈恩寺居住弘法後前往終南山雲際寺靜修,後更去寺30裏結茅而居,前後達8年之久。卒後葬于洛陽龍門香山北谷,其弟子慈善和勝莊(亦新羅僧)將其部分遺骨帶回長安,葬于終南山沣峪口豐德寺東嶺上,宋政和五年(1115)複移葬于樊川北沿興教寺玄奘舍利塔左。其塔至今仍存。

  義湘(625—702)也是新羅人,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入華,住終南山至相寺,從華嚴宗二祖智俨習《華嚴》義,與華嚴宗叁祖賢首國師法藏爲同學。與同住山中的道宣律師亦有交往。鹹亨元年(670)還國,創浮石寺弘揚華嚴教。後來,法藏托歸國的新羅僧勝诠法師將自己的新作《華嚴探玄記》等多部著作送給義湘法師。義湘得書,再創10寺弘揚其教。此前,義湘法師亦曾托入華的孝忠法師送給法藏金九分。兩人的密切關系于中可見。義湘在本國被推爲“華嚴初祖”。義湘以外,曾到至相寺求法的新羅僧還有孝忠、勝诠、道亮、寶壤等人。

  此外,與終南山有關的朝鮮僧人還有:圓安,新羅皇隆寺僧圓光(亦入華求法僧)的弟子,武德、貞觀中入唐,初住長安京寺學習經論,晚歸心學,名望暫顯,後應特進肖王禹之請,住藍田津梁寺,並受其四事供養。僧連義亦住于藍田谷。智仁,入華年代不詳,曾參與玄奘譯經場工作,其中于貞觀二十叁年五月二十四日在終南山翠微宮協助玄奘譯出《般若波羅密多心經》1卷,任筆受。慧超,于唐開元初入唐。然後經海路至印度求法,至開元十五年(727)還至長安,撰成《往五天竺國傳》,後從金剛智及其弟子不空學習秘法,是不空的6大弟子之一。大曆九年(774)二月,慧超曾奉敕往周至境終南山仙遊寺的玉女潭祈雨,完成任務後曾給代宗上表彙報工作。慧昭,貞元二十年(804)入唐,投滄州神鑒大師研習曹溪禅法,後西遊長安,入終南山紫閣峰“餌松實而止觀”3年,然後又下山當四達之路織芒鞋施人,亦3年。大和四年(830)還歸故國,先後于尚州露嶽長柏寺、康州智異山花開谷雙奚谷寺開法,受到興德大王、愍哀大王的隆遇。

  日本佛教的各宗都與中國佛教有著淵源關系,其中的淨土宗創始人源空法然在創宗時曾提出了“偏依善導大師”的口號,重視稱名念佛,依靠彌陀本願力(他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于是此宗信徒便追終南山陰的善導塔院香積寺爲其祖庭。1972年中日兩國恢複邦交之後,日本佛教協會于1978年、1979年兩次組團來華拜谒香積寺,並與中方商妥著手修複該寺,然後又在善導逝世1300周年紀念日的1980年5月14日和法然誕生850周年紀念日的1982年11月15日組團到香積寺與中方僧人隆重舉行法會、表演歌舞和舉辦淨土書法展覽,從而進一步加深了中日兩國僧人間的友好關系。日本日蓮宗依據《妙法蓮華經》創立宗派,此宗的“叁大秘法”中奉日蓮親書的“妙法蓮華經”5字及繪有天部諸尊的十戒互具的曼荼羅爲“本門的本尊”、“妙法蓮華經”5字同時爲“本門的題目”、《法華經》即本門的精華。《妙法蓮華經》于姚秦弘始年間(399—415)在圭峰大寺由鸠摩羅什譯出,因此,日蓮宗便以大寺,即今之草堂寺爲其祖庭,並對鸠摩羅什感恩載德。1980年9月,日蓮宗應中國佛教協會邀請組團訪問中國,並專程參拜草堂寺,歸國後即成立“草堂煙霧會”爲協助中方修葺草堂寺募集經費。1982年日蓮宗向草堂寺奉獻鸠摩羅什木雕像一尊,並在草堂寺聯合舉辦尊像奉安開光法會,後來又在草堂寺內修建了一座鸠摩羅什紀念堂。日蓮宗與草堂寺的密切關系正在與日俱增。

  四、釋道消長與融合道教推老子李耳爲始祖,尊《道德經》爲根本經典,終南山道教之始一般被追溯到老子入關傳經設教之時。終南山西段有樓觀臺,在周至縣東南15公裏的山麓中,相傳周大夫函谷關令尹喜最先于此結草爲樓,以觀星氣,故名草樓觀,後來簡稱樓觀。老子西入關,在樓觀南築臺爲尹喜授經,故臺稱說經臺,又因位于樓觀境內,故亦稱樓觀臺。《樓觀本起傳》謂“此宮觀所自始也”,“此大教所由興也。”繼樓觀之後,漢武帝于元封初(前110)因夜聞太乙神之告而于第二年在終南山大和峪口建太乙宮,以祭山神,至光熹元年(189),始有道士楊谌,住此主宮事,“胎息辟谷,煉氣飛神,咒水飛符,役使六丁,召龍至雨”,從而使其成爲道教的又一據點。南北朝時期,終南山道教有了新的發展,至有唐李氏王朝的建立,道教被欽定于佛教之前,從而達到它的盛期,但在道觀、道士的數量上都難比于佛教。隨著唐朝的滅亡,政治中心的轉移,終南山佛教開始走向衰落。而道教則不然,其始有陳抟、呂洞賓、劉海蟾、張無夢,種放等人居山修道,迨至金、元時期,王重陽及其弟子繼之創立並弘揚全真教,終南山道教于是又進入它的第二個盛期,並且有了更多的新變化。曆代于終南山中所建道觀可考或現存者尚有樓觀臺、通道觀、仙遊觀、金臺觀、重陽宮、清涼山、望仙宮、丹陽觀、長春觀、太一觀、四皓廟、玉真觀、金仙觀、開元觀、靈泉觀(原華清宮)、白鹿觀、太元觀、萯黎觀(原萯陽宮)、化羊宮(亦稱化羊廟)、太平觀(原太平宮)等數十座。無疑地,昔日的道觀數目實際上比這要多得多。特別是,道教的一些主要派別的祖庭就在終南山中。也正因爲如此,有人將終南山列爲道教名山。

  在終南山的道教史上,有幾件突出的事與佛教有著特別的關系。其一是樓觀派的形成。樓觀建成後,至叁國鹹熙(264—265)初,有道士梁谌事鄭履道法師于此,受《日月黃華上經》、《水石丹法》、《樓觀先生本起內傳》,傳“煉氣隱形之法”,“水石還丹術”、“六甲符”及采服“日月黃華法”。北朝時,更有高道如王浮、王延、嚴達等住此修煉,並終于演成宗派,是爲樓觀派,樓觀臺因之成爲道教的活動中心、道法重地。這一派的特點之一是宣揚老子西升化胡說,昌煉形之術,兼修內外丹,聲稱周、秦時已設道士,借以與佛教抗衡。這時的二教雖然同山,但其基本關系是磨擦乃至于對抗。這一派發展至唐代而尤盛。其二是通道觀的建立。北周武帝曾7次召集百官及沙門、道士等辯論儒釋道叁教先後優劣問題,至建德叁年(574)下诏禁佛道二教,經像悉毀,沙門道士並令還俗,叁寶福財散給臣下,寺觀廟塔賜予王公,先建通道觀于教城,選著名道士、僧徒120人住觀學習《老》、《莊》、《周易》,目的是要以道教教義改造佛教;接著又于樓觀臺附近的田谷建通道觀別院,選華山道士8人、樓觀道士10人居之,共弘“真教”,其中的德高望重者稱“田谷十老”。北周武帝禁佛道二教的實質是尊儒、祖道、禁佛,通道觀的建立即是一大證明。終南山這時是道長佛消。隨著北周的滅亡,隋、唐兩個統一王朝的相繼建立,佛教劫後余生,走向鼎盛,終南山佛、道二教的形勢才又隨之番然變樣。其叁是全真道的創立。全真道由金代北宋遺民隱居不仕、自食其力、聚徒講道而逐漸形成。其創始人王重陽系陝西鹹陽大魏村人,早年習儒,後應文、武科考不第,遂于終南山下劉蔣村隱居,不久自稱遇仙得道,並赴山東境內布道,創宗立派,點化馬钰等7人。卒後歸葬于劉蔣村成道宮,馬钰于宮內修建一套大廳,親題橫額“祖庭”二字,此後各方門徒即以此爲祖庵。元代,王重陽先後被追封爲“重陽全真開化真君”、“重陽開化輔極帝君”,“祖庵”亦因此改名“重陽宮”、“重陽萬壽宮,”這時宮內殿宇共計5048間,居宮道士上萬人,僅元廷派來保護宮觀的道兵便達3500人。重陽宮成了全國七十二路道教的總集合點。原屬于樓觀派的樓觀臺這時也歸屬于重陽宮統領,轉弘全真道。王重陽的7大弟子也一度在終南山活動過,其中的馬钰又收弟子10人,世稱“十大解元”,這些人後來都成了終南山祖庭的“仙真”,有的在終南山另建道觀。全真道主張儒、釋、道叁教同源、叁教平等、叁教合一,它以王重陽《立教十五論》爲行爲規範,注重清修,不事燒煉與符竹錄,不食葷腥,除情去欲,忍恥含垢、苦己利人,兼有儒之謙遜、墨之堅苦,靜修以明心見性則與佛教禅宗相仿拂。全真派道教的這種態度,也許就是終南山佛教爲什麼衰而不泯、綿延至今的原因之一。

  

《五、諸宗競演終南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