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山 前言

  前言

  佛教與山、人文與自然,這是本書的主題。

  從釋迦立教的本意上講,佛教是一門修身養性的學問,而不是迷信。佛教哲學中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屬于唯心主義,但其思想方法卻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佛教還具有獨特的倫理學、心理學、邏輯學,同時還與文學藝術(諸如小說、詩歌、繪畫、雕塑、音樂等)、語言文字學、民族風俗學、政治曆史學、天文學、醫學、體育養生學等有著密切的關系。佛教是人類的文化現象之一,是世界文化寶庫中放射異彩但尚未完全被人感受到的一種珍品。佛教的根本精神是去惡從善、去染成淨、護生佐世,用“出世”思想表示其“入世”的態度,亦即用“出世法”改造“世間法”。它的關于“衆生平等”、人人具有佛性的主張,包含著深刻的人人可以教育、可以造就、布衣可以成聖的思想,認爲只要通過戒、定、慧叁學(同時也是叁個階段)的修習,便可證菩提、入涅般木,亦即所謂成佛。佛教的最高境界的特點是清淨、虛寂。爲了便于達到這樣的一種境界,僧人往往希望遠離塵世之名利場,尋求可以寄身托志之所。而自然界中之山,得陽光雨露的化育,受風霜寒熱之洗禮,尤具天地之靈氣。林海雲濤襯其靜,飛瀑流泉見其淨,莽莽蒼蒼顯其空,虎蹤鹿迹明其虛,自然之風采,天造的神韻,難以狀貌。淨、靜、虛、空在僧人與崇山峻嶺之間架起一道無形的橋梁,于是産生了獨特的人文與奇特的自然融于一體的佛教名山。

  中國的佛教名山不啻成百上千,僅近世高鶴年居士親自行腳遊曆者則有四大名山(五臺山、九華山、普陀山、峨眉山)、五嶽(嵩山、泰山、衡山、恒山、華山)、終南、天臺、雁蕩、羅浮、雞足、武當、雲居、廬阜、黃山、金山、焦山、武夷、天目、齊雲、貿阝山、牛首、棲霞、紫金、藥山、嶽麓、雲崗、華蓋,崆峒、紫柏、鼎湖、越秀、杯渡、雲臺、鄧尉、靈岩、曹溪、上方等、寶華、大茅等百數十山,遍布華北、關陝、川蜀、中南、華東十余省,相當于大半個中國,而且,這還遠非佛教名山的全部。因此故,俗諺雲:“天下名山僧占多”。不過,這個俗諺其實只道出了事情的一個方面。也就是說,僧人選擇名山修習是一個方面,而他們一旦住山,便從此成爲此山的義務護林員、育林員,而且將文化引進山林,形成人文景觀,從而擴大、升華了這座名山的內函,則是另外一個方面。寺于山得其所,山以寺而揚其名,純自然之名山變成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雙美之名山。當中國化的禅宗創立之後,這一趨勢和作用尤其變得明顯。

  本書所介紹的十山是衆多中國佛教名山中之佼佼者,因此更能集中地、典型地反映出中國佛教名山的特點。具體言之,這些名山的特點是:

  一、都擁有諸多幽美、壯觀、奇特、多姿的自然風景點。以十山中最偏遠的雲南省雞足山爲例,其景點有華首晴雷、蒼山積雪、洱海回岚、萬壑松濤、飛瀑穿雲、重崖返照等等,或喻蒼崖之險峻,或寫瀑墜如懸練,或狀松聲之低吟高唱,或描環山之湖光山色……聞其名即欲臨其境,臨其境則令人既忘言又忘情。其中之美全在不言之中。雞足山如此,余山亦不例外。

  二、都擁有雄偉壯麗之中見其玲珑剔透的古建築群。或殿、或堂、或廊、或庑、或樓閣、或寶塔,有的如星羅棋布,在潑黛蒼翠的群山之中隱現其紅牆黃瓦、飄逸的檐角和高聳的塔刹;有的聯而成片,依山而建,高低就勢,參差錯落,鱗次栉比。不同的建築具有不同的時代風格特點,默默地敘說著興衰榮辱的滄桑巨變,記錄下建築曆史的曲折軌迹。在一座座殿堂閣塔中,或金像莊嚴,或舍利呈祥,或碑碣傳幽,或經籍遺香,或鍾磬唱古,或壁畫流丹,滿目盡是希世文物,處處珍藏國之重寶。在竹帛黃卷中它們早已記錄在案,在滾滾向前的曆史長河中它們則仍然是跳躍閃光的一朵朵浪花。僧人們不僅藉山川與經教淘洗心靈,同時也用汗力養育了山林以及山林文化。凡稱得上佛教名山者,山川之秀與“叁寶”之靈,二者不可或缺。

  叁、都往往是儒、釋、道叁教並存共處之山。佛教名山其實並不是單一弘揚佛教之山,而往往是既有僧人和寺院,又有諸生和書院、道士和真觀,同時並存共處一山之中,既鬥爭,又聯系,互受影響,互相融合,釀造出芬芳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儒家講甯靜致遠、淡泊明志;道家講致虛、甯靜、歸根、複命,這與釋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不無相似、相通,這或許就是不同的學說,不同的宗教選擇山林作爲其研習學問、修練功課的同一衷懷。叁教同山爲叁教融合、加速佛教中國化過程創造了一種宜人的氛圍、一個特定的良好環境、一條便捷的通途。這就是爲什麼本書在編寫體例上既著重于佛教,又同時著眼于儒道二教的原因。這樣做,可以從更寬的視角、更高的層次上觀察、突出這些佛教名山的文化內函,同時也可以更深層、更詳盡地開發其旅遊經濟的豐富資源。

  四、這些名山大多具有國際文化交流的悠久曆史,因此不僅譽滿神州,而且也稱美于海外。據可考者約略統計,在本書所介紹的十山中活動的外國僧人,屬西域國籍的有25人左右,屬韓國國籍的約69人,屬日本國籍的約27人。如許之多的外籍僧人前後相踵、東來西往,或傳法,或求法,時間綿曆千余年,堪稱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觀。他們那種不畏艱難險阻、長途跋涉的傳道受業精神,爲後人樹立了一個光輝的榜樣。由于他們的不懈努力,大大地促進了佛教文化的廣泛傳播,使佛教成爲世界性宗教;在傳播佛教的同時,也傳播了西域和中國的文明,增進了中國人民與有關國家人民之間的友誼,而這些佛教名山也因此而提高了知名度,使之具有了一定的國際性。

  本書提供有大量翔實的資料,從自然與人文的廣角研究和介紹了這些名山峻嶺。此書集研究與實用、學術與旅遊價值于一身,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希望能對研究者和旅遊者都有所裨益。

  順此說明,本書《文殊道場五臺山》由溫金玉同志撰稿;《法華聖地天臺山》、《禅宗祖庭嵩嶽山》、《佛國淨土匡廬山》、《亦禅亦教衡嶽山》、《普賢道場峨眉山》、《迦葉道場雞足山》由白炎同志撰稿;《地藏道場九華山》、《觀音道場普陀山》由陳景富同志撰稿;《諸宗競演終南山》由楊照林、陳景富同志撰稿。全書最後由白炎、陳景富補充修改審定。

  陳景富于西安寓所無說齋1997.2.20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