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完成皈依是學佛的目標
皈依叁寶的最終目的,不是爲了等待叁寶庇護,等待叁寶爲我們安排一切,而是爲了使自己最終成爲叁寶。或許在家居士們會擔心:那是否意味著我們都要出家呢?並非如此。我們所要成就的,並不局限于形象上的叁寶,而是叁寶具備的內在品質,這才是修行的關鍵所在。
那麼,叁寶具備的品質又是什麼?
佛,是覺悟,具足無限的慈悲和智慧;法,是空性及趣入空性的中道;僧,是聖賢僧的品質,即無漏慧及解脫德。所以說,並不一定要舍俗出家才能成爲叁寶。更重要的,是于自身圓滿成就叁寶具備的品質和功德。惟其如此,才能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叁寶。
對于出家衆來說,雖然剃發染衣,成爲繼承並弘揚佛法的僧人。在形象上,已是住持叁寶之一的僧寶,與佛像和經典一起,象征佛法在世間的流傳。但從內在考量,是否具足表裏如一的相應品質?這是我們需要不斷反躬自省的。若有名無實,流于表相,終究與解脫毫不相幹。發心出家,只是踏上了尋求真理的解脫之路,抵達終點之前,尚需不斷精進修行,最終成爲名符其實的叁寶。
佛法的一切修行,都是幫助我們成就內在的、佛菩薩那樣的品質。念觀音聖號,是爲了憶念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之心,以此作爲學習榜樣,時時激發自己,圓滿同樣的慈悲品質;念彌陀洪名,是爲了憶念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以此作爲修行楷模,時時策勵自己,成就同樣的宏誓偉願。
所以說,稱念佛菩薩名號,不僅是爲了得其護佑,更不是祈求他們滿足一己私欲,乃至成就自身的凡夫心。這一切,與佛法修行是背道而馳的。憶念佛菩薩的根本目的,是仰慕其智慧、德行,從而見賢思齊,從善如流,不斷向佛菩薩靠攏,最終于自身成就和他們同樣的品質。如此,才是標准的佛子所行,是對皈依的圓滿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