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惱,不令是人以我致死。善男子,爾時梵志又如是思惟已,還至女所,以右手捉,作如是言:“姊起,恣汝所欲。”善男子,爾時梵志于十二年中共爲家室,過十二年已尋複出家,實時還具四無量心,具已命終生梵天中。善男子,汝勿有疑,爾時梵志即我身是,彼女人者今瞿夷是。善男子,我于爾時爲彼女欲,暫起悲心,即得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之苦。善男子,汝如是觀:若余衆生由愛欲故墮于地獄,行方便菩薩生梵天,是名菩薩摩诃薩行于方便。”
這段經文的緣由,是阿難示現對衆尊王菩薩的行爲不“檢點”進行“揭發”,佛陀的裁決是:大菩薩以清淨悲心而接觸女衆,無有過失。爲證明此點,遂舉往昔樹提梵志之事。最後,佛陀總結強調了大乘方便的殊勝作用,明確開示內在的善巧方便可將表相罪行轉成功德。懂得這一大乘不共精神,對于正確理解密宗意義重大。
大悲商主的公案也出自《大寶積經大乘方便會》:“佛複告智勝菩薩:善男子,乃往過去世遇然燈佛,時有五百賈人,爲求珍寶入于大海。善男子,時賈人中有一惡人多懷奸僞,常行惡業初無悔心,善知兵法恒爲寇賊,奪他財物以爲産業,狀如賈人,共諸賈人同載一船。時彼惡人如是思惟:此諸賈人大得珍寶,我今當殺此諸賈人,取其珍寶還閻浮提。如是思惟已,欲殺諸人。善男子,爾時有人名曰大悲,于彼衆中作大導師。時彼導師于夜夢中見海鬼神來作是言:汝此衆中有一惡人,如是相貌,恒爲寇賊劫他財物,彼人今生如是惡心:我當殺此五百人已,取其財物還閻浮提。若此惡人得遂本心殺五百人者,作大惡逆業。何以故?此五百人皆是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退轉菩薩,若此惡人殺諸菩薩,以此業緣障礙罪故,一一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爾時惡人于其中間常在地獄。汝爲導師可作方便,令彼惡人不墮地獄,彼五百菩薩亦複可得全其身命。善男子,爾時大悲導師如是思惟:作何方便令彼惡人不墮地獄,五百菩薩全其身命?作如是思惟已,乃不向一人說是事也。爾時待風,余有七日當還閻浮提。七日過已如是思惟:更無方便,唯有除此一惡人者,爾乃可令此五百人得全身命。複作是念:若我向余人說,此五百人當生惡心,生惡心已殺此惡人,彼諸人等當墮惡道。善男子,大悲導師如是思惟:我今當自殺之,我以殺此人故,雖百千劫墮惡道中受地獄苦,我能忍之,不令惡人害五百菩薩,作此惡緣受地獄苦。善男子,爾時大悲導師生哀愍心作是方便:吾護五百人故,害此惡人!是時導師,即以短矛刺殺惡人,令諸賈人安隱得還至閻浮提。善男子,汝勿有疑,爾時導師則我身是也,五百賈人此賢劫中五百菩薩是也,當于此劫中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善男子,我于爾時行方便大悲故,即得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難。時彼惡人命終之後,生善道天上。善男子,汝今當知,勿謂菩薩有如是障礙業報而得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難,實時是菩薩方便力也。”
在《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經律異相》等佛典中,也講到上述兩則公案。對于正確理解善、惡業和雙運、降伏等禁行,這兩個公案具有極大的啓迪意義。
《大寶積經大乘方便會》的內容十分殊勝,廣大宣說了大乘佛法的不思議處。不妨再引述一段供讀者參閱:“善男子,汝今當知,如諸菩薩摩诃薩所行方便,聲聞緣覺之所無有。……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行于方便,亦複如是。爲化衆生,處于五欲,見法無常不以常想而起于愛,又不自害亦不害他。善男子,如小種子雖生于芽,然其本色無所虧損,不生異物。善男子,如是空無相無作無我智慧種子,菩薩雖有煩惱于五欲娛樂,不生叁惡道芽,不損善根之色,亦不退轉。善男子,譬如魚師,以食塗網投之深淵,既滿所求,即尋牽出。善男子,行方便菩薩亦複如是,以空無相無作無我智慧熏修其心,結以爲綱,一切智心以爲塗食,雖投五欲汙泥之中,如其所願,牽出欲界,命終之後生于梵世。善男子,譬如有人,善知咒術,爲官所執初五系縛,此人自以咒術力故即斷五縛,隨願而去。善男子,如是菩薩摩诃薩行于方便,雖處五欲共相娛樂,爲化衆生如其所求,以一切智咒斷五欲縛,生于梵世。善男子,譬如士夫,善知戰法,藏一利刀衛送行人,而彼衆中無有一人能知此人密懷奇謀,而反輕之,更生憐愍無敬重心,各相謂言:“彼人既無器仗,亦無伴黨,此非健士,複無勢力,自身不救,何能濟人?此若壞賊,無有是處,彼人必當受諸困厄。”時彼士夫遂至空澤,群賊俱發,爾時士夫牢自莊嚴,尋時即出所藏之刀,始一擲刀群賊喪命,諸賊既壞複還藏刀。善男子,行方便菩薩善藏智刀,而以方便處于五欲,其相娛樂,爲化衆生。聲聞見此方便菩薩處于五欲其相娛樂,不知方便故生濁心,或複憐愍謂爲放逸,如是之人尚不自度,何況能救一切衆生?若能壞魔,無有是處。爾時菩薩善用方便智慧之刀,如其所求斷諸煩惱盡令摧滅。”
大悲心和空性慧,無疑是大乘方便的核心。許多經論都講道,懷著空性大悲藏的大乘行人,通過內在不共的善巧方便,將表相的身語不善行轉成功德、善法,從而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完全可能的。具有勝妙大等淨見和甚深竅訣的金剛密乘,自在駕馭表相行爲的能力,更是不在話下了。既然在傳統上,都認爲漢地是大乘化域,那麼,老是以聲聞人甚或外道徒的狹隘、粗浮眼神審視一切,當然不是正常現象!
窺基法師《大般若經理趣分述贊》說明了同樣的問題:
“經曰:又以貪等調伏世間,普遍恒時乃至諸有,皆令清淨自然調伏。
贊曰:自下第二重解貪等所得果利。于中有二:初明利他,後明自利,此利他也。謂以貪等調伏世間等者,謂佛菩薩觀諸有情多悭所蔽,雖有珍財不能修福亦不自用,如割身肉深生痛惜,菩薩知其因悭所蔽增長惡業,當墮惡趣無有出期,遂起大貪集其財寶,令舍悭吝不起惡業。菩薩實是後得智中大悲之心起此貪等,不爲己身名利諸衆眷屬恭敬,故起一貪增百千善。由是善財求善知識,遇見一王殺縛鞭杖無量衆生,善財心悔,王語之言:“此諸衆生愚鈍恨悷,若不苦楚終不調伏,故我苦之。”善財方解。如仙豫國王殺五百波羅門更增功德,此亦如是。一切十惡所有業道,皆准此知。故起貪時菩薩大利。”
從“一切十惡所有業道”等語可以看出,窺基法師在善惡問題上所持的態度,與《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完全一致。這裏雖然借用“貪欲”之詞,但其實際內涵早已換成大乘智悲雙運妙境(“後得智中大悲之心”),故與無有方便攝持的自相煩惱截然不同。
《大般若經》對法湧(藏譯爲法勝)菩薩自在示現的描述,揭示了不可以相取人的原則:“時道理空中聲複語常啼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當于空無相無願甚深之法應生信解,汝應以離一切相心求深般若波羅蜜多。……汝于此中莫生穢相,應作是念:我未能知說法菩薩方便善巧,此說法師善知方便,爲欲調伏剛強有情,欲令有情植衆德本,俯同世事現受諸欲,然此菩薩不取法相,無著無礙曾無毀犯。汝善男子,當于爾時,應觀諸法真實理趣。雲何諸法真實理趣?謂一切法無染無淨。何以故?善男子,以一切法自性皆空,無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如幻如夢如響如像如陽焰如光影如變化事如尋香城。汝善男子,若能如是觀察諸法真實理趣隨逐法師,不久成辦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又善男子,于余魔事汝應覺知,謂說法師見汝求請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都不眷念反加淩辱,汝于此中不應嗔恨,轉增愛重恭敬法心,常逐法師勿生厭倦。……法湧菩薩摩诃薩住此宮中,常與六萬八千侍女遊諸苑池,以妙五欲共相娛樂,妙香城中男女大小爲欲瞻仰法湧菩薩及聽法故,有時得入常喜等苑賢善等池,亦以五欲共相娛樂。又善男子,法湧菩薩摩诃薩,與諸侍女受妙樂已,晝夜叁時爲說般若波羅蜜多。妙香城內有諸士女,于其城中七寶臺上,爲法湧菩薩摩诃薩敷師子座衆寶莊飾。……時諸大衆既聞法已,有誦持者,有書寫者,有轉讀者,有思惟者,有如說行者,有開悟他者,由是因緣彼有情類,于諸惡趣得不墮法,及于無上正等菩提永不退轉。汝善男子,應勤精進速疾往詣法湧菩薩摩诃薩所,當令汝聞所求般若波羅蜜多。又善男子,法湧菩薩是汝長夜真淨善友,示現教導贊勵慶喜,令汝速證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法湧菩薩于過去世,以勤苦行求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如汝今求之方便。汝宜速往法湧菩薩摩诃薩所,勿生疑難,莫計晝夜,不久當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亦雲:“佛告:“善男子,于波羅奈大城有一法師,而常作意受持、課誦六字大明陀羅尼。”(除蓋障菩薩)白世尊言:“我今欲往波羅奈大城,見彼法師禮拜供養。”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彼法師者難得值遇,能受持是六字大明陀羅尼,見彼法師同見如來無異,如見功德聖地,又如見福德之聚、如見珍寶之積、如見施願如意摩尼珠、如見法藏、如見救世者。善男子,汝若見彼法師,不得生其輕慢疑慮之心。善男子,恐退失汝菩薩之地,反受沈淪。彼之法師戒行缺犯而有妻子,大小便利觸汙袈裟,無有威儀。””
《圓覺經》也講道:“善男子,末世衆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贊歎梵行,不令衆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末世衆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況複搏財妻子眷屬?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花發明照十方刹。”宗密大師《圓覺經疏注》釋曰:“現染之中而不染也,如淨名雲:雖有妻子常修梵行等。華嚴雲:菩薩在家與妻子俱,未曾舍離菩提之心。”“欲度有過衆生,先以同事相攝,心既相親方能受教。如淨名雲:入諸淫舍示欲之過等。亦同華嚴善財善友婆須蜜女等。”“壞見之人雖不壞行,不堪與衆生爲其道眼。雖壞行而不破見者,是則人天真勝福田。”“夫菩薩化現,權道難測,但依法門莫疑其迹,不以順行即效虔誠,或睹逆行便生憍慢。”
可見大乘善巧方便菩薩外在示現的行爲,極爲空靈無礙、神妙難測,若唯以表相行迹作爲判分標准,難免有誤。
在取締一切實有自性的大乘妙境中,同樣的顯現和行爲含有不同的性質和意義、産生不同的後果,是十分正常的事。故此,內在的見解和證境,較之于其他任何因素都更加值得關注。若能深達此理,就會明白,無論順行還是逆行、禁行,皆可成爲大乘菩薩成辦二利、圓滿二資的殊勝方便。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一節 禁行、善惡、戒律(1)》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