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現空雙運 第二節 在大空性懷抱(2)
遠離遮破與建立,離意本來之法性。
在根本慧定中,是遠離一切破立,超越一切意識的本來法性。
這一頌是“實際二者均不許”的理論根據。
“破”指無遮,“立”指非遮,這些都屬于分別心所造,而究竟法界本性超離了分別心,不存在現法、空性、輪回、涅槃、單空、究竟空性的差別,遠離了名言、能知、所知,當然也就不存在分別心所造的無遮與非遮。
究竟的勝義谛無法以分別心去真實抉擇與了達,諸佛菩薩是在淨除了罪障,圓滿了功德,證得出世的無漏智慧後,才徹底了達了法界勝義谛的。……
依據以上的教證、理證可知,究竟中無遮與非遮俱不存在,即在聖者入定見法界的智慧面前,非遮與無遮都不承認。
下面論述出定時以比量推理佛菩薩入定的境界,也即是勝義谛的法界空性時,應是大無遮見:
若問僅思空性言,則當承認無遮見。
在出定抉擇法界空性這一角度,前譯甯瑪巴自宗認爲從色法到一切智智都是大平等的空性,直接、間接都作遮破,並不引出其余的法,故是無遮。
無遮見抉擇出的是自空,非遮見抉擇出的是他空。應該再次強調的是,這些都是在分別心相似抉擇勝義谛本性時的不同觀點,而諸佛菩薩以入定智慧現見勝義谛本性時既非無遮,也不是非遮。
在雪域,薩迦、嘎舉、格魯各派著重于無遮見,覺囊、布敦等派著重于非遮見。甯瑪巴自宗則既不著重于無遮見,也不著重于非遮見,特別強調的是現空無二大雙運。
如薩迦派抉擇的遠離四邊八戲、不可思議的空性,是究竟的無遮見。覺囊派的他空不是抉擇第二轉****所宣說的法界無生無滅的大空性,而是依據第叁轉****了義的經部,抉擇了不可思議的如來藏光明,此如來藏光明並不是假立觀待存在的,而是與大空性雙運的真實存在,至于觀待假立、不存在的只是依靠無明所産生的世俗不淨法,這是究竟的非遮見。……覺囊派自宗的了義論典已清楚地解釋了宣說他空見的原因。覺囊派論師多羅瓦在《中觀了義海自釋》中說:在空性的反體上,如來藏與空花、石女兒、兔角相同,都爲自空,如果從這自空的角度,把如來藏認爲是有堪忍的自體,則與外道的不可思議神我沒有差別,但因這已在般若經論中作了廣泛宣說,故其自宗著重宣說光明反體的他空。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
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中,論述內道與外道的根本差別以及現空二谛時也指出,如來藏、佛的智慧、涅槃的功德都應了達爲現空雙運法,如果認爲有堪忍的自性,則成了外道的邪見。
新舊密宗都抉擇了清淨的現法,而且顯宗第叁轉****的十部了義經典以及龍樹菩薩的《法界贊》和彌勒菩薩的《寶性論》也抉擇了如來藏的光明,明確指出如來藏光明並非假立的、不存在的,而是真實的、實有存在的,而且修行者必須通過修行這種智慧方能證得涅槃。但我們又不能認爲它是與空性相違背的堪忍實有,這個“有”是跟空性雙運的真實的有,它不是由無明所造作的。由此可知覺囊派是很高深、了義的宗派。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抉擇經、論的主要觀點時並不單講無遮,也不單講非遮。在依勝義谛理論來抉擇第二轉****的究竟空性時,如《智慧品釋
澄清寶珠論》、《中觀莊嚴論釋
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以及與紮嘎活佛的辯論書、與繞沙格西的辯論書中都是用無遮見;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
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的“總義”及《他空獅吼論》、《如來藏大綱獅吼論》中指出,依淨見之名言量,抉擇第叁轉****勝義谛中的如來藏時,必須運用非遮見,必須承認他空,否則與佛的了義經典相違。在雪域,唯有全知麥彭仁波切與究竟義不相違、無誤不偏地運用了無遮見與非遮見。
那麼如何從理論上確立究竟的自空與究竟的他空不相違背呢?關于這一點,他派對此沒有宣說,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
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中根據第二、叁轉****的了義經論,總結出了兩種不同的二谛:
一、“現空二谛”。一切顯現法均是世俗谛,包括不清淨現法和如來藏光明;空性是勝義谛。它應用于第二轉般若****的經典以及中觀論典,依現空二谛能很准確地理解自空無遮見。
二、“實相、現相二谛”。以他空爲主講二谛時,實相、現相相同的能知、所知是勝義谛,實相和現相不相同的能知(八識)、所知(色、聲、香、味、觸、法)是世俗谛。這裏的勝義谛是清淨了業障的佛、菩薩的無漏智慧(能知),以及這種智慧所了達的融于一味、一體的實相與現相(所知),也就是不空的如來藏大光明具有真實、圓成、實有、堪忍、了義、不變自性等特征;這裏的世俗谛是凡夫與菩薩出定時的分別念(能知)以及在這種分別念前形成的與實相互爲異體的現相(所知),也就是相對于勝義大光明(自)而應了達爲空性的不清淨顯現(他)。這種不清淨顯現包含了凡夫不清淨的能知、所知與菩薩出定時暫時清淨的能知及清淨刹土等所知,具有假立、遍計、非實有、空性、非了義、幻變等特征。依這種二谛能很准確地理解他空非遮見。
這兩種二谛之間的關系:第叁轉****的勝義谛是第二轉****的勝義谛大空性及其世俗谛中清淨、光明的如來藏所成的大雙運;第叁轉****的世俗谛,也就是他空中的“他”,即是第二轉****的世俗谛裏面除開如來藏光明而剩下的不清淨分別念及其對應的現法。……
由此可看出,顯宗與密宗、第二轉****的般若中觀與第叁轉****的隨教唯識互不相違。自空中觀主要抉擇勝義谛中的空性,隨教唯識主要抉擇勝義谛中無量圓滿的功德,都是“異口同聲一密意”。全知麥彭仁波切指出:在抉擇勝義谛時,認爲自空與他空相違的教派並不深奧、了義,認爲自空與他空雙運的教派不但了義,且能“尊勝諸方”——隨往何處都能立于不敗之地。
雪域薩迦派、格魯派等主要持自空見,覺囊派等受持他空正見,他們之間互有破斥,暫時來說,這對利益部分特定的衆生有很大的必要。而自宗甯瑪巴的全知麥彭仁波切根據教證和現、空在究竟本性中一味一體的理證,以雙運的方式圓滿地抉擇了它們的究竟意趣,而且指出第叁轉****的他空見因爲進一步抉擇了勝義中大空離戲的如來藏光明,因此較第二轉****更爲深廣、了義。無垢光尊者、羅欽達瑪西日的《大幻化網根本續》注釋中也都說:般若破一切執著,安住于空性,屬暫時了義,而如來藏直接宣說心的勝義本性,爲究竟了義。”
上述教言告訴我們,如來藏是超越相觀待的空、有之上的妙有,超越相觀待的常、無常之上的真常,超越相觀待的有爲、無爲之上的大無爲法。同爲離戲絕待的不二法門,同爲唯一無漏法界的勝義本性,大自空與大他空無二雙融。
懂得這些道理,會對《破除邪說論》所言生起強烈共鳴:
“至于真實究竟了義的他空中觀見,從來就是與各派,當然包括中觀自空見根本不相違的。如覺囊派的多羅瓦
喜繞江臣于《中觀了義海論》中說:“在入定時,法界的本性是遠離邊戲的大空,在出定以妙慧觀察如來藏光明時是他空,這兩者互不相違。勝義究竟的本性從空性而言,如同石女兒、兔角及空中蓮花一樣是本不存在的大空,故是自空,這以般若經典及龍樹菩薩解釋般若經典的衆多論著爲根據;而從光明角度而言,第叁轉****的了義經典及《寶性論》等論典中作了宣說,光明與無生大空性雙運而存在。”格魯派中宗喀巴大師的大弟子貢目諾瓦江臣則說:“宗喀巴大師對別人傳了什麼我不得而知,但對我是傳了以光明爲主的他空。”而薩迦派的仁達瓦大師也于道歌中如是說道:衆生心的本性不但是無生的大空性,而且是無爲法任運的大光明,兩者大雙運是了義的如來藏本性。噶舉派第叁世噶mb自生金剛亦雲:“一切法不是堪忍實有,因爲如來也未見到實有的法;也不是斷滅的無,因爲一切輪涅諸法的本基是現空大雙運,證到這本基的便名爲如來。現空二者互不相違,雙運一味,即是中觀之道。”甯瑪派的全知麥彭仁波切于《他空獅吼論》中如是總結道:“覺囊等派的他空宣說的是第叁轉****所诠釋的如來藏光明,根據見清淨的名言理論抉擇了如來藏的常住、不變不虛妄。根據勝義的空性理論抉擇時,如來藏的本性也是遠離邊戲的大自空。””
“如果具備基本的理解及思考能力,則佛教徒都應能看出:佛陀在二轉****時,以及龍樹菩薩及其後繼者寂天菩薩、月稱菩薩在解釋並發揚光大般若法門的意趣時,重點抉擇的全都是法界本體的空性層面。從這一角度出發,不論是釋迦牟尼佛還是龍樹菩薩,都不可能以任何方式承認如來藏及阿賴耶識的實有。即就是在重點宣說如來藏的第叁轉****期間,佛陀依然是把如來藏與空性當成一體的兩面,也從未扔下空性單言如來藏的恒常實存。在這一轉****的過程中,佛陀的真實本意實是指——所謂如來藏的“有”,是指一種超越了凡夫以分別心安立的“有”與“無”這一需相觀待而存在的幻有之後的存在。如果說普通所謂的“有無”屬于意識範疇的話,如來藏則毫無疑問屬于智慧的境界。在這一境界中若還要耽執如來藏或阿賴耶的實有,這只能說明耽執者本人根本就沒把二轉及叁轉****當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他依然在割裂佛法統一性的前提下,頑固執守“有”這一邊。若說常見派論點,恐怕沒有比這更具代表性的了。”
孰是孰非,孰正孰邪,一目了然。
通常情況下,他空體系所謂的“空如來藏”指淨除虛妄不實的客塵垢…
《第五章 現空雙運 第二節 在大空性懷抱(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