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部 第十二章 止觀禅修

  第叁部 第十二章 止觀禅修

  

   “止”是心的安定,“觀”是覺察和一如。

   因爲佛教徒相信終極的治療是要超越“我的”快樂,體證超越執著于思想和情緒的真實智慧和解脫

   本書所介紹的治療練習,目的是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快樂、更安詳。這是完美無暇的目標,但可以是有所局限的,因爲佛教徒相信終極的治療是要超越“我的”快樂,體證超越執著于思想和情緒的真實智慧和解脫。本書最後面的四章,將簡述能夠開放我們而得到這種體悟的某些基本禅修方法。

   描寫禅修總是困難的,因爲文字只能貼近個人的實際經驗。而且,證悟也有許多階段。任何禅修者,即使是經驗老到、全心投入的禅修者,都很容易走上岔路,形成某種執著。這就是爲什麼就某一點來說,謹慎尋找指導老師是非常重要的事。

   精神的智慧未必與教法的真意有必然關系

   對某些有慧根的人而言,任何治療練習或經驗都能導至開悟。西藏,有些初學者只修“前行”(preliminarypractices)就經驗到最高的證悟,而其他修習最高級法門的人也聲稱,精神的智慧未必與教法的真意有必然關系。

   最終目標是開放和無我——解脫由執著自我所産生的痛苦

   佛教一切宗派所共通的止觀修習,是大家常用並經過證明的方法,其最終目標是開放和無我——解脫由執著自我所産生的痛苦。

   這些修習雖然可以導致更高的證悟,也能利益任何根器和具備任何修行功夫的人們。在最後這四章所提到的一切禅修法門,都能提供“普通”的治療和快樂,就如同前面所描述的治療練習在某些情況下也能導致證悟。

   雖然我們在做止心的練習時,可以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幾乎任何一種現象上,但這裏的焦點是呼吸。我們的呼吸是一個簡單的專注對象,沒有顔色或形狀。而且,呼吸與身心是如此密切地相關聯,因此只要把我們的覺察帶到呼吸上,自然就可以安住在正念中,並打開通往一如之路。

   除了觀呼吸之外,許多佛教宗派也依賴強有力的觀想修習。但毫無疑問的,簡單的觀呼吸已經包含有覺悟的種子。我們強調的是呼吸的正念和覺察——止觀之道。

   止是心的安定,一如的方法,是進入開放性之前對泥水的濾清。觀是覺察和一如,具開放性,超越概念,在“自我”和經驗對象之間沒有分離。

   初學者也許要花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時間在“止”的訓練上,才能自在地進行“觀”的訓練,但兩者之間的界限可以是非常模糊的。因此,不必太擔心定義。只需要姿勢坐得端正,練習呼吸的覺察。

   特別是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們的心會像顛簸不平和混亂的地方,被最微細的聲音、思想或沖動所幹擾。看到心的移動、不安的性質,是邁向專注的第一步。只要把你的心帶回呼吸上,漸漸地,心就會變得比較穩定。

  

✿ 继续阅读 ▪ 第叁部 止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