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部 踏上治療之路

  第一部 踏上治療之路

   禅修的目標在強化我們的心靈,如果想從中得到利益,必須一開始就以毫無成見的心態去聽聞教法

   放松我們對于自我的執著,可以帶給我們心理的甯靜,如此一來,什麼都傷害不到我們。即使我們在受苦,正確的態度將幫助我們更輕松地渡過我們的情緒。禅修的目標在強化我們的心靈,如果想從中得到利益,必須一開始就以毫無成見的心態去聽聞教法。如果我們發現某些教法是可以了解的,而且對于我們的需要有意義,就必須毫不猶豫、期待或懷疑地將我們的一切感受和意願用來禅修。信仰是強有力的治療劑。只要打開我們的心靈,就可以驚異地發現我們內心的力量竟然哪些強大。

   練心可以發展精神的溫馨,指導我們得到更開放而有彈性的覺醒。雖然我在本書中所介紹的每一種技巧不全然是經典所教授的訓練模式,但是所有建議都以佛教的原理和智慧爲基礎。其目標是借著發展正面的認知,把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每一件事都轉化成支持而非障礙的技巧,來産生內心的安詳。

   禱告是修行人用來導師引能量表達恭敬的方式,

   而非浪費在無目標的誦念上

   另一種重要的素質是恭敬,這是任何宗教修持所必須的,但也不需要以宗教的意義來看待它。對喜歡世俗角度的人來說,恭敬只是表示內在智慧的培養,以及對于我們自己、別人和整個世界的高度欣賞。禱告是修行人用來導引能量表達恭敬的方式,而非浪費在無目標的誦念上。禱告用世俗的話來說,就是以自己的話來表示我們快樂而喜悅的感覺。禱告時,我們可以靜默地說,也可以大聲地說。

   對于發願轉化問題和消解自我的大乘教徒而言,慈悲是一種特殊的治療工具。當我們把自己延伸到別人身上時,自我的僵硬性就開始軟化了。雖然修行的終極目標是解脫對于心外物的依賴,但佛教認爲參與世間,包括服務別人、創立幫助別人的組織和機構、提供保護、布施、禱告、給予尊敬。當我們學會如何欣賞和尊敬周遭的每一個人時,即使是生命中微不足道的社會遭遇,都可以具有強大的利益。寂天菩薩寫道:

   當你說話時,

   必須不貪不嗔;

   以溫柔的語調和適當的長度,

   輕松、切題、清晰而愉快地說。

   當你看人時,

   必須以真誠而慈愛的眼睛看,

   並且觀想:

   依靠這位仁慈的人,

   我將大徹大悟。

   如果讓我們的心能夠開懷、安甯和放松,我們的日常活動和工作,甚至我們的呼吸,都可以變成我們治療修習的一部分,當下就獲得力量。當我們對它開放,我們的日常生活將可以變成治療的生活。那時候,即使沒有花好幾個鍾頭在正式的禅坐上,我們的生命將是行住坐臥都在禅定之中。

   以轉化問題爲目標的禅修,如果能涵攝正面的感覺和開放性,

   其效果將是最大的

   本書的大部分練習,目標都是希望借著觀想我們的問題,以及從負面走向正面來轉化情緒。禅修的另一個方法是超越正面和負面,把我們自己開放給我們的感覺,以及“如實”經驗我們的心。實際上,以轉化問題爲目標的禅修,如果能涵攝正面的感覺和開放性,其效果將是最大的。首先我們要專注,結束禅修時要放松,並且與我們所經驗的一切融合爲一。

   在學會某些傳統的禅修和練習之後,我們可以善巧地把治療運用到日常問題上。“我”的概念,將變得比我們所想像的還要有彈性;我們可以實驗和學習如何變得更有趣,並且使我們的見解不再像過去那般僵硬。譬如,當問題變得嚴重時,我們可以從問題之中發現某些幽默,因而得到緩和。或者面臨工作壓力時,可以感覺更加的放松和開闊。因爲文字具有強大的力量,我們可以告訴自己:“壓力是有的,但我覺得完全的放松。”我們可以用放松的方式來覺察自己的呼吸,注意和感到我們四周的空間和空氣,如此一來,就可以實際感覺壓力減少了,空間擴大了。

   當情緒變得強烈無比時,有些人發現最好要練習開放,而非試著轉化問題。如何與開放性結合,將在下章討論但任何人讀到這裏將不難發現,這個方法背後的原則是放下“自我”。

   不會遊泳的人一掉入海中,將拼命掙紮,然後像岩石般的沈沒。接受過訓練的遊泳好手,知道如何放松,並且與大海合而爲一。要學會遊泳必須演練,才能在真正遊泳的時候有所依循。訓練我們的心也是同樣的道理,本書其他部分所談的就是練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