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他又有什麼意義?發生在香港或成都的事,跟他又有什麼關系?他從小生活在一個全民信佛學佛且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裏,學習藏文的直接用途是爲了能看懂藏文經文。若從七歲算起,這個小夥子出生後四分之叁的歲月是在學佛修佛中度過的,若以出家爲界,他在黑洞洞的閉關房裏已打坐修持了十幾年,而且還在繼續閉關修練。能不能說,他是長年生活在一個自我封閉的內心世界裏?
但他給我的印象,雖多少有點“不知有漢,何論魏晉”的味道,卻絕不是一個無知無識的愚昧之徒。他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在多爾吉昏暗的屋子裏閃爍著智慧灼人的光焰。當我想說什麼或剛說出口多爾吉尚在翻譯的時候,從他的眼神和他的表情上,我發覺他其實已經洞察我了的意思。
不過,自小養成的極爲簡單的生活習慣,通過修持而達到的對物質享受幾乎是一無所求的境界,固然可以使他對在成都看到的那種“榮華富貴”的現代生活毫不動心,但他畢竟也是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血肉之軀,當他面對自己體內青春之欲的蘇醒和萌動時,他還能讓胸中那泓平靜的心水不起波瀾麽?
“食、色,人之大欲也。”孟子的這一名句,是很多人都熟悉的。食,一言以概之,也就是肚子餓了就要吃,吃飽肚子,乃是人類以及一切動物維持肉體生存最基本的條件。而人與動物之不同點,在于人不僅僅吃飽肚子就滿足了,他還要吃得好,所謂“食不厭精”是也,從殷商時的“酒池肉林”,到今日的“滿漢全席”,足見人類對吃的追求真是淵源流長而又不斷發揚光大。色,簡單點說,就是對異性的需要,這本來也是人及動物繁殖生命延續後代的一種本能。但人跟動物也不一樣,除了要完成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曆史使命以外,人還把對色的追求及滿足當做人生的一大樂趣,于是從古到今,這一“永恒的主題”不知演繹出多少纏綿淒惋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來。意大利薄迦丘的《十日談》裏,有一則很有意思的故事,說的是一個小孩被他父親從小禁锢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山上,受到的是最正統的教育,長大成人後,頭一次跟父親下山,見識了城市、房屋、牛羊、金錢等過去從未見過的東西,覺得很新鮮,這時迎面來了一隊剛從婚禮上出來的花枝招展的女子,他就問父親,這是什麼?父親不想讓他聽到“女人”這一名詞,以免滋生邪念,就告訴他:這叫“綠鵝”,是害人的禍水。他就請求父親:帶一個綠鵝回去養養吧,他太喜歡漂亮的綠鵝了……這一則故事,意在說明人對異性的追求是一種本能,它揭示的是人的本性,也即是通常所說的人性。人性----這是歐洲文藝複興運動中一個旗幟鮮明的主旋律,它是對歐洲中世紀盛行的禁欲主義的一個公開挑戰。
東青,一個***的年輕人,他也有他的本性啊。他可曾企盼過“綠鵝”對他的愛撫麽?我盡量用婉轉的語言,提出了這個問題。這是不是有點涉及到別人的隱私了?因此我表示,如果他覺得不方便,可以不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沒什麼不好說的。”通過多爾吉的翻譯,東青大大方方地回答。“一切有生命的衆生,沒有一個不具備貪嗔癡的,正因爲有了貪嗔癡,所以在無始的輪回中成爲輪回的流浪漢。在他二十多年的生活過程中,除了平時的貪嗔癡,還沒有出現在平常貪嗔癡之上的難以忍受的現象。另外,既然進了佛門,成了佛的弟子,當産生貪嗔癡時,各有各的上師傳授的口訣,來對治貪嗔癡。尤其是我們覺囊派,修行的法門非常殊勝,當你按覺囊派至高無上的大法進行修持並已可進入無分別的定力中時,你已遠離了戲論,既然遠離了戲論,自然就不存在你剛才說的那種欲望了。”
多爾吉又接著翻譯東青的話:“你剛才說的那種現象,就好象夏天的黃牛----那是一種專門配種的公牛,吃飽了以後,會從這條溝跑到那條溝,四處尋找著它發泄的對象。可到了冬天,它又冷又餓,連青草也沒吃了,身體也保不住了,它再也不會去幹那種事。男女之間的愛欲,就象夏天的黃牛一樣。對一個人來說,如果不去滿足這種愛欲,一方面對身體有好處,另一方面,對他的修持也有好處。簡單點來說吧,男子的精液,在覺囊派的修持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一樣東西,如果你遺棄了它,在修行中會産生一定的障礙。修持好點的人,或者說已修持到一定階段的人,他在終生的修持中,從早到晚,不再會受到這種愛欲的幹擾,一直到死,也不會遺棄他的白色菩提,也就是剛才說的那種精液。這樣,他不僅保持了身體的不受損耗,而且把精液都用到了氣脈明點的修練中去……這些,都是密宗修練中的具體方法。具體的修持方法,以及修持中出現的種種境界,對外都是不適宜講的來”
具體修持方法和修行中出現的種種境界,不說也罷。其實,具體修持方法和修行中出現的境界,對旁人或可起點參考作用,卻未必適合每個人。據說佛教的具體修持法門多達八萬四千種,而每人的素質秉性個個不同,既無必要也無可能將成千上萬法門都學上一遍,對一個人來說,一生中有緣學修到一門最適合他的法門,足矣。至于修行中出現的種種境界,那更是千差萬別、不知凡幾。
天臺宗創始人、陳隋時的高僧智顗曾著《童蒙止觀》、《六妙法門》,對修持止觀的方法及修行中可能出現的境界作了詳實的描述。
智顗認爲:“善修止觀者,則于坐中身心明淨,爾時當有種種善根開發,應須識知。”他將善根發相分爲“外善根發相”與“內善根發相”兩大類。“內善根發相”實際上即指修持到一定階段會出現的境界。在“內善根發相”裏,他例舉多種不同的境界顯現,歸納爲“叁種意”,第一意爲“明善根發相”,在“明善根發相”中又有五種不同顯現。且看這五種中的第一種:“息道善根發相。”其表現爲“行者善修止觀故,身心調適,妄念止息,因是自覺其心漸漸入定,發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穩,于此定中,都不見有身心相貌,于後或經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將息不得,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覺身心運動八觸而發者,所謂覺身痛癢、冷暖、輕重、澀滑等,當觸法時,身心安定,虛微悅豫,快樂清淨,不可爲喻,是爲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發相;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覺息出入長短,遍身毛孔皆悉虛疏,即以心眼見身內叁十六物,猶如開倉見諸麻豆,心大驚喜,寂靜安快,是爲隨息特勝善根發相。……”這裏所說的“以心眼見身內叁十六物”,今人也有稱其爲“內視功能”的,意指可窺見自己身內的五髒六腑骨骼筋絡等等,但內視的清晰程度及穩定狀態,“善根發相”不盡相同。五種中的其它顯現,爲“不淨觀善根發相”、“慈心慈根發相”等等,不一而足。
智顗還指出,對修行中出現的種種境界,還應“分別真僞”,若爲正常的境界,自然應順其自然,“與定相應,空明清淨,內心喜悅,淡然快樂,無有覆蓋,善心開發,信敬增長,智鑒分明,身心柔軟,微妙虛寂,厭患世間,無爲無欲,出入自在……”;若爲不正常的境界,如“或身騷動,或時身重如物重壓,或時身輕欲飛,或時如縛,或時逶迤垂熟,或時煎寒,或時壯熱,或見種種諸異境界,或時其心暗蔽,或時起諸惡覺,或時念外散亂諸雜善事,或時歡喜躁動,或時憂愁悲思,或時惡觸身毛驚恐,或時大樂昏醉……”等等,則應以正規正法破之卻之。邪僞的境界,往往也伴有一定的功能出現,修行者如果不辨真僞,以“邪定邪智,辨才神通,惑動世人。凡愚見者,謂得道果,皆悉信服,而其內心顛倒,專行鬼法……”這就成不了佛,相反會墮落到鬼神道裏去了。
修行中可能出現的境界,實在是數不勝數、太多太多,而且還可能出現邪僞的境界來幹擾修行,若不能及時依法對治,即使不墮惡道,至少也會影響正知正見和修持次第的提高。故此,曆來高僧大德在這上面都很重視對弟子的言傳身教、具體指導,顯密莫不如此。今日壤塘,僧侶們能在雲登桑布這樣的大成就者具體指導下閉關修行,實在是幸莫大焉。
冬青在修持的水平上已達到何等層次,他自己沒說,我也不敢妄加推測。但他在黑洞洞的閉關房裏修了那麼多年,以年輕人的血肉之軀而已經超越了對“綠鵝”的生理需求,可見他決非是個尋常之輩了。我後來聽別人說,這兒有個功夫相當高的喇嘛,當他跟別人在一個屋裏同坐時,有時會在打坐時以藏袍掩胸,好象怕別人看到什麼似的,那是他懷裏坐著一個明妃(空行母)的緣故,可實際上,別人沒修到那個層次,根本就看不到那個非人身實體的明妃。我想,這一定是另一種修行的方式吧。在唐卡畫裏,有一些男女交遘的雙身象,描畫的大概也是某種雙修的機理。密宗的雙修,跟通常的情欲之歡是不同的。道教裏的陰陽修練術也有種種訣竅,一言以蔽之,“逆則仙,順則凡”也,多以不泄及菩提的能量轉化爲其特征。
將佛教密宗從印度傳來藏地的蓮花生大師,曾經對欲界的不同貪愛形式,作了四種簡要的說明:
欲界自然出貪愛
首先是
互相打量一眼就能得滿足
看了對方的臉
就能産生性快感
以後出現了
相視一笑就能得滿足
那時相互大聲笑一笑
就能獲得性快感
然後發生了
以手相握就能得滿足
其時男女一握手
就能産生快感
再以後
需要振動全身筋脈和液汁
方能發生性快感
泄欲形式有四種
四種欲望包含四元素
水裏映倒影
所以說
看見對方就能産生性快感
加上白菩提
就能化生
風元素發出聲音
所以說
凝眸一笑就能産生性快感
風力加上白菩提
就會有胎生
土元素能夠持影體
所以說
互相握手就能産生性快感
土元素加上白菩提
就會有卵生
雙方接觸産生火元素
火元素加上白菩提
就能濕生
…………
雙方觸摸而交歡
四種貪愛都俱全
欲望勃發送秋波
心領神會笑嫣然
春情蕩漾雙手握
進而雲雨會巫山
此情與此景
就叫做貪愛
十分明顯,戒除貪愛,才可進而修習密宗密法,就如蓮花生大師所說:
那些有智慧的男男女女
才是佛教所要調伏的對象
從冬青的外表看,這兒氣溫比較低,可他穿得那麼單薄,卻一點也不覺得冷,也多少可看出他修持已達的次第吧。你聽他講話,雖然聽不懂,卻能明顯感受到他的聲音裏有一種特殊的力量,就象一個巨大的能量場,把你整個地給罩住。
我問東青,到了冬天,他穿多少衣服?多爾吉拍拍自己身上的羊皮背心說:“他不怕冷,到冬天就穿我現在這麼多。”
“屋子裏生不生爐子?”
“吃飯的時候生個爐子,平時不生爐子。”
高原的冬天,天寒地凍,至少零下二叁十度吧,能穿這麼點衣服過冬,那肯定早就通過了密宗修練中“紮龍”的考驗了。
我說:“修持佛法,對身體的調節作用很明顯,是不是?”
“那還用說,”多爾吉說,“你拿我來說吧,過去我在家裏時是近視眼,可等我閉關出來,我的眼睛已經恢複正常了。”他讀書讀到高中,由于不注意用眼衛生,患了近視,在家鄉放牛時必須戴眼鏡,否則遠處的牛群就看不清楚。而現在,雖然他不再放牛,但視力恢複正常,總還是一件好事……
在今日漢地,有越來越多的人對雪域高原上神秘的密宗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盡管對密宗的認識是五花八門、仁智各見;也有不少人想學一點密宗的修練方法,卻苦于入修無門。不管怎麼說,這是一個好現象。暫且不說你對密宗的認識是否全面,也不說你能不能修得今世成佛或來世成佛,最低限度,你能生起對藏密的興趣和信心,能把你的身心修得好一點,讓你身體變得健康一些,讓你心態變得平和一些,讓你跟別人相處時變得友善一些,這與人與己與社會都是一件大好事。由于藏傳佛教極重傳承,若無上師的傳承,你僅僅照著哪本書去盲修瞎練,往往事倍功半。但雪域高原,交通不便,空氣稀薄,條件艱苦,一般人要去藏地拜師求法決非易事。偶有“活佛”來漢地宏法授徒,一則來的人數畢竟有限,二則也未必名實相符。我想,象東青這樣的藏喇嘛,年紀雖輕卻已修持有成,他若能來漢地言傳身教,把真正的藏密教授給漢地的有緣弟子,豈非一件天大的好事?
我就把自己的想法說了:“你可曾想過,除了你自己個人不斷修行,繼續有所證悟,還通過你的努力把佛法傳播到別的地方特別是漢地去?”
“他說,關于由他來宏揚佛法的問題,過去從未想過。這一切都是隨緣的。你的這一想法很好,但是我雖從小修學極爲殊勝的覺囊大法,卻從來沒有想過,今後是否有一天自己要到什麼什麼地方去,要收受多少多少弟子,要成爲一個什麼什麼樣的大德。以後我也不會這樣想……”
是呀,冬青,不虧是一個真正的修行者!他若懷有種種世俗的俗念,還能定得下心來在黑洞洞的屋子裏閉關十幾年而且繼續閉關下去麽?
《八、黑洞中苦修十幾年的年輕人……》全文閱讀結束。